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價值,其實就在那些“平凡”的老師身上

來源: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我曾觀摩過一堂非常“高大上”的一年級拼音課,將流行的PBL、思維導圖都用上了,極盡花哨。原來,這是一批擁有耀眼海外資歷的“高知”們,因為不滿當今的教育,自發組織起來的“學校”。

家長們都被唬得歎為觀止,可是,我作為從大學生到幼兒園都教過、在教育一線戰鬥過的老師,看了只想發笑:這完全就是一幫不懂教育的人,用道聽途說來的所謂教育理念拼湊出來的東西啊!

這也許就是社會的現狀吧:教育的門外漢們靠著高大上的概念被盲目推崇,而踏踏實實的老師,卻被家長們來回挑剔。

好老師一定要是所謂的“精英”嗎?其實,即便在全球教育第一的芬蘭,也不是選擇最頂尖人才來做老師,而是理性地選擇真正具備教師潛質的人。好老師不見得是專業上的頂尖人士,而是有心幫助學生、有能力去成就學生的人。

說到底,好老師是被家長們信任、尊敬的土壤栽培出來的,孕育出這樣的土壤,才是真正為我們的孩子造福。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價值,其實就在那些“平凡”的老師身上



某個週末的早晨,我在路邊吃早飯,鄰桌是一對40來歲的中年夫婦。夫妻倆一邊吸溜著牛肉粉絲,一邊催著老闆娘快點做雞蛋餅。突然,女人猛拍下老公,倆人忙不迭放下碗筷,滿臉堆笑跟迎面走來的一位女士打招呼:“周老師上街去啊,我是李某某媽媽,這麼巧……”一邊說,一邊就要把剛出爐的雞蛋餅、剛買的水果塞給老師。

幾輪熱情的來回推搡,老師最後還是沒有收,禮貌地離去。人一走遠,夫妻倆馬上變了張臉,男人大聲來了一句: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價值,其實就在那些“平凡”的老師身上


剛才的問候有多熱情,現在的吐槽就有多難聽,不過十分鐘的時間,這對夫婦忽然讓我意識到,這個時代,沒有幾個家庭不重視教育,但是真正信任和尊重老師的有多少?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價值,其實就在那些“平凡”的老師身上


家長們對老師的不信任,或許在於老師們的背景履歷實在不如自己。

不久前看到某篇教育熱文,作者是在500強做管理層的海歸,文中提到對現在女兒的班主任非常不滿意,準備轉學,原因是老師實行“軍事化”管理。作者認為這是因為班主任是從“十八線小城”考到上海來讀師範的,雖然年輕,但也免不了觀念上的落伍。

想起去年讓人印象深刻的某小學家委會選舉家長背景大PK,還有刷屏的5歲牛娃簡歷,這裡面的家長可全部都是“鑽石領”——哈佛大學、證券公司、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而這些學校對教師招聘的要求,不過是師範大學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學歷,跟這些父母的履歷根本無法相比。

所以,以至於每當學校爆出負面消息時,總有人感嘆:“月入5萬又如何,還不是要把小孩交到月入5千的人手裡?”

這是一線城市的魔幻,優質的中小學裡老師們的資質已經在全國百裡挑一,但在收入、社會地位上還是遜色於名校裡臥虎藏龍的家長們。

二三線城市也一樣。曾經有同學感嘆,留在當地最好的中小學任教的卻是當年“不怎麼樣”的同學。而這些當地名校的家長們,各方面的條件往往比老師們更好。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價值,其實就在那些“平凡”的老師身上


但在我做學生的時代,似乎完全不同。

我成長在一個小城,那個時候,我們的老師是絕對的知識分子,擁有崇高的地位。他們是在大學錄取率極低的年代成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不論在知識水平、眼界還是收入,在當地都是佼佼者。

他們在工作上勤奮自律,都是抱有情懷的理想主義者。地理老師可以不帶任何講義,隨便抓起一個知識點就給我們妙語連珠地講一小時;某個媽媽下崗的同學父親在大考前不幸去世,同校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師得知後當即把錢包裡所有的500塊塞給了學生(那時個稅起徵點不過800塊)。猶記得高中第一堂數學課,頭髮花白的數學老師說:“你們其中的大多數同學將來會比老師上更好的大學,做更重要的工作。”

20年過去了,我們真的長大了,進入了各行各業,但“更重要”的工作究竟是什麼?是站在時代風口上的互聯網嗎?是高薪的金融嗎?或是至今熱度不減的公務員?

回顧當年的同班同學裡,你會發現曾經的學霸們普遍就職於一線城市的上述行業,而當年默默無聞,各方面平平無奇的同學則在當地最好的學校當起了老師。

“最優秀”的人不再當老師,教育者不再處於整個社會的高位,這聽上去似乎有點可怕。

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價值,其實就在那些“平凡”的老師身上


上個小長假裡,我和幾個中學同學結伴帶孩子出遊。在公園裡,遇到一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在獨自練習騎自行車,離我們大約有20多米遠。小男孩控制不好平衡,來回搖晃,很快就連人帶車摔倒在地。

我們幾個人中,唯有Y同學第一時間跑了過去,仔細詢問孩子是否受傷,雖然孩子的家人就在不遠處,她還是叮囑了半天,並且喚來了他的家長。

Y同學正是當年我們幾個人成績最普通,各方面都平淡,最後去了重點小學當老師的人。然而,她也是那個最溫柔,最和善,對待小孩子最有耐心的人。

我們幾個人的小孩交到她手上,從未見她急過吼過,大把的時間跟小孩一起度過,卻從未聽到過她一句抱怨。讓我們這些動不動就“吼娃”的媽們佩服不已。

我的另一位同學W,在一個偏遠的地方當中學語文老師。兩年前,我剛出版完一個文藝冊子,她力邀我去給她的學生講一堂課。

我們那邊信息閉塞,小孩子普遍知識面有限,初二的學生還會把希臘教堂誤認為是美國白宮。我就想盡可能地讓他們接觸點新鮮事物,多讀書。

我去講的那堂課上,稚嫩的孩子們用好奇的眼神望著我,聽得無比認真,給我很大觸動。可課後,有小孩怯生生地說:“老師,我媽媽不讓我看課外書。”W同學果斷告訴她:“跟你媽講,這些書是我指定的,期中測試我要考!”

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當老師?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人來教孩子?我的同學Y和W,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她們都很“平庸”:學生時代成績平平,學歷只是很一般的師範院校,履歷上也找不出什麼閃光點。然而,我卻可以肯定地說,她們是非常,非常優秀的老師,能成為她們的學生,三生有幸。

因為她們有耐心、細心和責任心,還有心底的柔軟與和善,她們對孩子毫無保留。而這些,在這個時代,才是真正昂貴的稀缺品。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價值,其實就在那些“平凡”的老師身上


老師,是孩子求知路上的引路人。這個引路人不必完美、不必神話、甚至不需要一切誇張的字眼來歌頌。如果老師能夠通古識今、融匯東西又緊跟時代,固然非常完美,但如果沒有一顆育人的心,也未必能夠勝任得了一線中小學老師的角色。

網上的教育專家們時常爭論“素質與應試”、“東方與西方”、“教育分層和階層固化”,抨擊種種,反思種種。然而,這些題目都太大了。

陪著每一位學子一道題一道題刷下來,陪著他們從今天開始嚮明天的夢想紮紮實實前進一小步的,只有教室裡作為普通人的平凡老師們。

也許,跟這個處處討論上市,人人準備融資的時代相比,老師這個職業實在太平庸、太不酷了。

然而,小小的教室,盛不下太多的宏大與耀眼,更需要的是“有心的人”,需要的是灌溉者、護花人,需要時時刻刻照看,澆水,翻土,施肥,然後,耐心地等待。

我們這一屆普遍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別忘了,正是因為我們站在我們當年那些平凡而優秀的老師肩膀之上,才走到了今天。相比20年前,“教師”這個行業,也許不再處於社會高位,但依然在不斷進步。

同時,老師的重要性不再被放在一個至高的地位,也許更是迴歸正常的好事,這讓我們一直缺位的家庭教育承擔起應有的職責。

不必失望,曾經的蕩氣迴腸是為了今天最美的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