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這一刻,搖滾樂真的改變了世界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被監視的搖滾樂,暗處生長”

在炎炎酷暑給大家推薦一部叫《盛夏》的電影好像有些火上澆油。

但這部影片卻充滿了前蘇聯蕭肅的美學,恍惚走在秋風中。

講述前蘇聯搖滾先鋒維克多·崔的年輕時代。

《盛夏》作為西寧影展閉幕片,獲得了戛納金棕櫚,評審團大獎等提名,足夠令人期待。

從這極具風格的海報就能看出這是一部很酷的電影。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對於很多人來說,搖滾音樂已經是一種“地下文化”,聽得多的也是流行搖滾和英倫、美式搖滾。

俄羅斯搖滾?

抱歉,好像真沒多少人瞭解。

印象中,俄羅斯的音樂應該是穿著俄式襯衣,彈著巴拉萊卡琴,哼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所以這部影片也十分珍貴,它展現了蘇聯那個時代、被監視卻在黑暗中瘋狂生長的搖滾樂文化和年輕人們。

而要想說明這些,維克多是一個獨一無人的代表人物。

有趣的是,維克多和我國的“搖滾教父”崔健有著迷之緣分。

同姓崔,同齡,同為朝鮮族,幾乎在同一時期起家,雖然音樂風格不同,但卻同時成為了兩大社會主義國家的搖滾先鋒。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80年代的蘇聯搖滾樂是什麼樣的?

影片開頭,一群年輕女孩溜進了live現場。

滿場坐席,這在搖滾現場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當鼓手敲響架子鼓,任誰都想站起來吧?

但是在這兒不行,大家都得排排坐好。

現場還有類似“秘密警察”的人繞場巡視。

晃動身體會被制止,若是有人站起來就會迅速把他們按下去,任何“出格”的舉動都是不被允許的: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被監視的歌迷們只得在座位席下跟著鼓點抖腿。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臺上演出的搖滾歌手叫麥克,也是真實人物。

而臺下的頭號歌迷,也是他的妻子,叫娜塔莎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麥克作為當時最火的搖滾歌手,有不少年輕人慕名前來,找他指點自己創作的歌曲。

維克多·崔就是其中一個。

以上,兩男一女的結構,不難猜到之後會發生的事情。

麥克很欣賞維克多的音樂,兩人成為了亦師亦友的關係,維克多得以經常出入麥克的家,這個才華橫溢的搖滾青年自然也吸引了娜塔莎。

當娜塔莎對丈夫坦白承認“我想親吻維克多”時,一個“祖與佔”式的三人行開始了。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麥克確實也像祖一樣,甚至為妻子創造出與她的情人、他的朋友共處的空間,而自己一人在大雨瓢潑的街頭喝酒。

和麥克相比,維克多的音樂顯得更加自由,充滿了年輕人的態度。

他不在乎自己的音樂是朋克、還是噪音、搖滾。

和當時的蘇聯年輕人們一樣,這些情緒、表達豐富的音樂不論形式,都代表著西方文化。

在當時國內政治經濟僵化,死氣沉沉的社會背景下,西方搖滾樂代表著了年輕人們心靈嚮往自由的方向。

大概也是本片選擇用黑白畫面的原因之一。

火車上的這場戲,直接地說明了這種矛盾。

年輕音樂人們在火車上歡聲載舞,年老的乘客批評他們“國家教育了你們,你們卻在唱敵人的歌曲。”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這引起了克格勃警察的注意,將年輕人們帶走,對手無寸鐵只是在歌唱的人揮起了拳頭。

進展到這兒,接下去的情節應該是比較現實的,但導演插入了一段非常超現實,讓人振奮的段落。

流著血的年輕人們唱了一首Talking Heads的經典曲目Psycho Killer

運用MV式的鏡頭,粗糲的粉筆線條,搖滾歌手們對著屏幕前的人歌唱,非常能感染人,包括車上的“老古董們”,也加入了和聲,宛如病毒入侵,一起和警察們幹了起來。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當然,這些朋克行為實際上並沒發生。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影片中的這位眼鏡帥哥,是打破第四面牆的人,直接和觀眾交流

但矛盾已經很明顯,兩種人群幾乎是背對著互相拉扯。

與低氣壓的社會形勢形成對比的是黑夜裡年輕音樂人們一場又一場,好像不會結束的篝火聚會和瘋狂的海灘裸奔。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此情此景,即使是坐在屏幕前也很想加入他們,對這個處處受限的,不能放聲歌唱的社會發出怒吼,像個英雄一樣帶領人們做出改變,讓腐朽的古板的一切也加入自己的聲勢之中。

現實中,維克多·崔成為了這樣的人物,或者說,被大眾賦予了這樣的角色。

1990年,他發起成立全蘇無政府工團聯合會,但他還沒見證革命的開始,就在一場意外中生亡。

充滿謎團與遺憾的英年早逝也促成了他的成神之路。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維克多的音樂風靡之時,正是前蘇聯解體的那十年左右,很多人都把前蘇聯阿富汗撤軍甚至前蘇聯解體歸功於他音樂對社會的刺激、推動。

畢竟這是一個戈爾巴喬夫接見得時候都會握著他的手說“人民和改革需要你的力量,一起努力吧!”的搖滾明星。

作為一個搖滾歌手,維克多真的改變了歷史嗎?

1965年,Bob Dylan說:從來就沒有哪個政權是被抗議歌曲唱跨的。

憑著歌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迪倫也如此斷言,誰會相信音樂能改變世界?

但不論是維克多改變了時代,還是時勢造英雄,他作位無數年輕人的精神領袖確實站在了改革的前沿,為很多人帶去了希望。

就像時至今日,仍有人多人記著這位被稱為“最後的英雄”的搖滾明星,在莫斯科的老阿爾巴特街邊的“痛哭之牆”,為他獻花,留下塗鴉。

或许这一刻,摇滚乐真的改变了世界

維克多·崔享年28歲,差點就踏入了搖滾界27club的傳說之中。

對於這些明星都死於27歲的神秘巧合,歌迷們習慣將這當做一種個人時代的壯麗隕落,一種過去時代的印記,一種無法正確總結,產生無數遐想的精神象徵。

馬世芳在《地下鄉愁藍調》裡介紹唱跨了捷克的共產政權的樂隊宇宙塑料人,他寫道:搖滾樂的歷史中,“傳奇”這兩個字早就被濫用到了極點。

捷克共和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是宇宙塑料人的頭號歌迷,他說:這是一種使人警醒的、由內心深處發出的真誠的生命體驗,任何人只要精神尚未麻木,就能理解。

傳奇不奇。

但宇宙塑料人是真的轟轟烈烈地成就一場貨真價實大革命,維克多·崔也是真的用一首《血型》將前蘇聯年輕人們臉上的迷惘一掃而光。

傳奇很大程度都是被後人意淫出來的,但世間多一些傳奇,帶來有寄託的希望有何不好呢?

文章來源丨電影爬蟲(ID:film5252)

「 關注劇角 」

搜索 劇角映畫 或 magilm_forever

關於電影,你總想知道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