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決不掉隊》科右中旗篇觀後感:以人情之暖 破貧困之冰


央視《決不掉隊》科右中旗篇觀後感:以人情之暖 破貧困之冰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大型電視扶貧行動《決不掉隊》之科右中旗故事草原情歌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和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CCTV-12)熱播,感動了無數觀眾。節目以“真人、真事、真扶貧”為核心宗旨,將宏大敘事和平民視角進行有效結合,用一段感人的扶貧故事展現人間真情、傳遞社會溫暖。節目處處凝聚著“真、情、實、感”,讓人深刻感受到在全面小康路上“決不掉隊”的決心。

節目講述的是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海力金忙哈嘎查八家子艾裡建檔立卡貧困戶韓雙權的故事。韓雙權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無奈幾年前妻子患病,久治不愈,兒子尚幼,家庭很快陷入貧困窘境。政府為了幫助他脫貧,給予了各種扶貧政策,他還當上了治沙護林員。眼看2000多畝治沙林就要長成,妻子的病情卻突然加劇,筋疲力盡、分身乏力的韓雙權,對妻子不離不棄,而且精心呵護每一根樹苗,從未向貧困低頭。


央視《決不掉隊》科右中旗篇觀後感:以人情之暖 破貧困之冰


以情動人 以行帶人 樹立決戰決勝之“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節目中,無論是情節發展中毫無修飾的真實情感,還是調研現場的情感流露,有感激、有矛盾、有感動,觀眾無不潸然淚下。韓雙權妻子患有肺心病八年,也治了八年,家裡的牛、羊幾乎賣光,又欠下十多萬元外債。有人說妻子的病治不了,錢也花光了,送回孃家吧。但韓雙權一口回絕,“我娶她的時候說過,不論風風雨雨,我都愛她。男子漢大丈夫說到做到,不論怎麼樣,我都要把她的病治好。”追了妻子六年的韓雙權格外珍惜這段得來不易的心心相印。他們的家很窮,唯一不缺的是一家人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親情帶來的快樂。無論有多艱難,只要一家人坐到一起,幸福之情溢於言表。在這個總是拿離婚、外遇等來娛樂的浮躁風氣下,韓雙權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中華傳統美德的珍貴和力量。

韓雙權一家雖飽受疾病、貧窮困擾,但是絲毫沒有憂愁和抱怨,始終用積極向上的心態迎接生活帶給他們的風雨。他幾乎每天都去看護草場,早出晚歸,期待環境的改善能讓和妻子同樣疾病的人的病情得以好轉;認真餵養政府發放的三頭扶貧牛,憧憬著未來發展到十幾頭的時候,供兒子上大學;幫助村民,及時診斷牛羊產生的問題,避免造成更大損失;每天回到家做飯、收拾房間,為妻子擦洗身子、教育兒子好好學習…他不甘心貧窮,始終秉持“幸福不會從天將,好日子是幹出來的”態度,用努力奮鬥挑起家庭的大梁,展現蒙古漢子的擔當,盡到丈夫、父親的責任。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真真切切用真情、用實意譜寫的中國人積極進取、戰勝貧困的偉大實踐和歷史篇章。感人肺腑的扶貧故事,質樸善良的心靈和奮發圖強的畫面,都凝聚著人世間的大愛和真情。節目的播出引發強烈反響,廣大群眾紛紛表示,他們不僅理解了國家扶貧工作的重要意義,懂得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同時表示希望能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在小康路上讓每個鄉村、每個人都“決不掉隊”。

精準滴灌 靶向治療 鉚足決戰決勝之“力”

節目以新聞紀實的手法,把整個的扶貧行動,融入到整個敘事鏈條中,讓節目更加真實、清晰、可感,更有吸引力。在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公里,為了讓更多像韓雙權一家的貧困群眾擺脫困境,我們在節目中看到科右中旗面對具體困難,盡銳出戰,出實招、見實效、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決心和力度。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疾病已成為橫亙在脫貧路上最大的“攔路虎”。韓雙權一家由牛羊滿圈到家徒四壁,都是因為疾病導致。科右中旗為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推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商業保險、商業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政府兜底保障的住院“五步救助”,實行慢病用藥、門診治療、家庭病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的“門診四項報銷”,開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保障兜底一批的“三個一批”行動,免收醫保繳費、健康體檢費“兩項費用”,設定住院費用個人承擔部分不超過10%,實現基本醫療有保障。

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不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科右中旗提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等3個階段政策補貼標準,在國家、自治區補貼基礎上每個階段增加1000元,落實自治區高等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建檔立卡學生政策補貼1萬元,對沒有考上高中或大學到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入學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實行“三提一補一免”免費學習的教育扶貧政策,確保貧困群眾子女義務教育有保障。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科右中旗將脫貧攻堅與產業興旺相結合,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地區擺脫貧困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科學合理佈局產業的發展,採取貧困戶自主經營、大戶及專業合作社帶動、龍頭企業帶動、資產受益和入駐園區等5種產業帶動模式,把肉羊產業、肉牛產業、肉驢產業、馬匹養殖、獺兔養殖、設施農業、畜草和中草藥種植、圖什業圖王府刺繡、光伏、電商、旅遊等11個特色產業作為富民產業加以培育,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創新驅動、社會聯動”的良好發展局面。

把生態治理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在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三年來,在貧困戶中聘用護林員710名,每人年工資一萬元,退耕還林項目惠及5755戶貧困戶,項目在五年實施期內,每戶每年補貼資金4800多元。全旗提出封育、退耕、種樹、種草、禁牧、休牧、輪牧等措施,除了像韓雙權所守護的錦雞兒種植基地,還有山杏種植基地,沙棘生態示範林基地,苜蓿草基地,經過幾年來的努力,生態治理的成效開始顯現,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也已經得到遏制,為各族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志智同扶 幹群協力 強化決戰決勝之“效”

在節目中可以看到,近年來,科右中旗農村牧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牧民住上了磚瓦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乾淨水。據瞭解,全旗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30444人減少到現在的1422人,貧困發生率由17.3%降到0.8%,脫貧攻堅成效明顯。可以感受到,一個比任何時候都要堅定、奮進的科右中旗,正全員皆兵齊上陣,昂首闊步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科右中旗堅持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讓脫貧有了“精氣神”。實施以“一學一帶兩轉三改”為主要內容的新時代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引導群眾全面轉變思想觀念、轉變生產方式,改變居住環境、改變陳規陋習、改變飲食習慣,著力幫助農牧民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農牧民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在悄然發生變化:為了保護草原生態,農牧民逐步改變放養牛羊的傳統,積極備草備料,開始習慣圈舍飼養;過去不注重環境焚燒秸稈的老習慣,變成了自覺回收、改做飼料的科學方式;祖祖輩輩每頓飯都少不了的鹹菜疙瘩,在餐桌上也越來越少見了……

為進一步鞏固擴大駐村幫扶工作成果,科右中旗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牽頭作用和嘎查書記組織帶動作用,創新工作機制,建立“雙書記”周例會制度,牢牢抓住駐村第一書記和嘎查黨組織書記“兩個關鍵”,通過學習宣傳政策、收集研究解決問題、反饋和抓好落實,形成黨員聯繫和服務群眾的循環機制助力脫貧攻堅。全旗34名在職旗級領導聯繫蘇木鎮、119個旗直單位包村、近5000名幹部包戶、173名第一書記、754名駐村幹部長期開展扶貧工作。做到村村有隊伍、戶戶有幹部、脫貧有目標、扶貧有辦法。

“在這一天比一天碧綠的遼闊草原上,藍天、白雲、綠草給牧民們帶來了健康和幸福,已經把治理草原沙化融入自己生活的韓雙權應該看得見,幸福生活會比錦雞兒長的更快,未來的好日子會比這片草原更加沒有盡頭。”隨著節目的結束,我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希望,“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聲音在耳邊久久迴盪。(包青春 包慧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