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看完本文,你會知道——

△地震可以被預測嗎?

△建築可以被3D打印出來嗎?

△人工智能會爭奪人類的工作嗎?

△大型工程趨於飽和,大量尖端人才該怎麼辦?

△填海造島對環境會有影響嗎?

△資本的介入是否會影響科研工作?

11月18日,造就邀請了橋樑、海洋、材料、物聯網與防災減災的講者來分享工程領域的知識。演講結束後,現場觀眾與講者進行了互動問答,文字經造就整理發佈,在不影響原意的前提下略有刪改。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以我們目前的實力和水平,能做到準確的地震預測嗎?地震預測的難度在哪裡?

翟國方:首先從結論來說的話,地震什麼時候發生?在什麼地點?不要說中國,世界的地震預報還沒有達這個水平。因為監測難度太大,比方說颱風,通過雷達、衛星監測都能夠準確的知道它的路徑。地震無法準確預測,因為我們不知道地下的狀況到底是什麼樣的。

現在深井打下去,最深的就是前蘇聯的打到地下十一二公里大概就打不下去了,因為成本太高,打下去一個十二三公里的可能投資就要好幾個億。我們中國現在也在打,但是這只是一個點,不可能進行大範圍的建設。地下的狀況很多都是基於假設,所以就很難預測地震怎麼發生,上天容易,入地很難。

但是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地震發生的概率是多大?這個是可以計算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做防災規劃的時候更多的就是依據它發生的概率是多大,計算它造成的損失,然後我們給予一定的設防。即使你設防了,如果超過了我們設防水平的話,地震發生還會造成損失。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進行韌性城市的建設,思考怎麼樣使城市在受災之後儘快地恢復。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3D打印技術未來是否有可能應用在橋樑建築上面?

3D打印材料抗震性比較高,是否可以把這些普及到地震高發區域或者城市規劃建設中?

葛耀君:可以這樣說,現在全世界還沒有一座橋樑能夠用3D打印,但是用3D打印的構件來建造橋樑是有的,全世界也已經可以用3D打印來建造樓房了,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3D打印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3D打印所採用的材料,如果說3D打印將來發展成為可以用鋼材的話,我覺得什麼結構都沒有問題了。因為鋼材是一種各向同性的材料,每個方向它的受力性質是一樣的。但是混凝土不行,我配了鋼筋的方向它受力就好,沒有配鋼筋的方向它的受力就不行。所以目前3D打印還只能夠按照完全是均質的材料來進行打印。除非把鋼筋碾壓成一根一根鋼纖維,非常短,混到混凝土裡,現在叫纖維混凝土,如果用纖維混凝土來進行建築結構或者構件打印的話,理論上它也是可以做的。但是這個強度會比我們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要低。

第二個它成本會高,未來如果鋼材可以打印,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溫度要非常高,因為鋼材一般要在600度以上才能冶煉出我們橋樑結構,或者說房屋建築結構所需要的那個品質。所以從材料本身和打印材料的環境兩方面來講,可能現在還不具備打印整座橋樑的條件,但是打印一個構件是沒有問題的。

翟國方:實際上剛才葛老師已經把問題回答完了,我補充一點,我們城市規劃學院下面一個建築專業現在已經把3D打印、3D設計作為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現在已經做這個了,現在建築已經建成了。未來發展的前途非常廣,可能會進入災後重建,因為3D打印速度快、效率高,肯定會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是否會減少人與物的交互機會,從而影響人的就業?當信息平臺收到事故要發生的信號,如何制定應急預案,降低事故傷害的程度?

張武雄:關於第一個問題,物聯網是一個技術,任何技術用於生活必然是服務生活的。所以物聯網在促進安全的同時並不見得會減少人跟物之間的一些交互。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一直在推進的室內定位,如果做好了,地下車庫就可以自動泊車,車開到車庫口自己就開進去了。包括大眾點評,如果把室內定位應用到大眾點評,未來可以直接導到這個房間,甚至某個座位。它未來一定是服務於人的,並且跟人的交互會更多,而不是更少。它減少了部分的低端的工作,但是對人的更高級的一些工作肯定會加強。

第二個問題,我們採集了很多狀態信息,通過物聯網的技術,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可能存在的一些危害,如果它真的有風險的話,肯定的會有一些應急的預案存在,並且應急的預案一定是跟管理是密切結合的。以前沒有物聯網的時候我們也有應急預案,現在技術促進了或者說提供了一種更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並不是說它自動化了,以後不需要人來做這些管理和調配了。所以我認為它提升了安全以後,未來會促進應急管理的整個效率和安全性,而應急預案一定會做得越來越完善。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石墨烯研究當下這麼火熱,大眾和資本關注度都很高,這為科研帶來了什麼?

於慶凱:對石墨烯研究最大的影響一是比較容易得到充足的經費,這對我們是利好的;但第二點,說不上好與不好,就是資本的追逐。

我記得崔健講過一句話,他說現在中國的娛樂業就是壓榨年輕人的青春,因為一個演員、歌手,除了他自己的訴求,後面還有經紀人的訴求,這是不一樣的。他想有一個長時間的成長,而經紀人說我這三年要把錢賺出來,誰知道今後誰會流行,誰紅不紅,對吧?

其實資本跟科學家或者是科研之間也有這樣的關係,我們知道青年演員經常會故意去造緋聞,今天誰跟誰在一起,明天誰跟誰離婚了。石墨烯其實也被造了很多緋聞,今天又能做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明天又充電一分鐘,八分鐘跑一千公里,這種現象給我們造成了一些困擾。

但是我想泡沫總會破滅,對這個材料本身,我們仍然充滿了希望。我覺得石墨烯是一個終將改變我們生活,進入到我們方方面面的材料。最終我覺得,這個世界是留給真正的踏踏實實做研究的人,以及踏踏實實做產業的人。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的工程人才該怎麼辦?

葛耀君:我們中國的橋樑、建築結構、其它土木工程行業已經繁榮發展了將近40年,我們完全是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今年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第40個年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以後,我們的土木工程確實已經處於一個巔峰期,我們確實需要思考未來會怎樣發展。

上個世紀的90年代的日本就面臨中國今天的情況,但是日本政府沒有處理好,把基建建設方面非常強的力量轉向了其他行業。但是我們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這意味著把我們基建的勢頭引到國外去,引到“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上去。

近的就從橋樑抗風的行業來講,我們就曾經做過日本橋樑的抗風風洞試驗,還有印度尼西亞、越南、老撾、柬埔寨,甚至再稍微遠一點有塞爾維亞、巴拿馬等等,我們都做過他們橋樑的風洞實驗。

我們國家也已經完全走出去了,比如中交集團,它現在每年海外的營收已經達到了它整個營收的15%到20%,已經向“走出去”跨了非常大的一步。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石墨烯的生產技術是否已經成熟?國內石墨烯的生產技術達到了什麼水平?現在市面上石墨烯的價值是多少?

於慶凱:石墨烯有良好的性質,得到的這種高數據主要是都是在各個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實驗室裡做出來的,它是在一個相對比較純淨的,不受外界干擾的環境下做出來的。

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大規模的做。現在確實能夠很大規模地去做石墨烯的兩種形態,一種是粉末狀的,一種是薄膜狀的。但是在應用中出現了一個問題,它微觀的這種優異的性質在實際應用上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我想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缺陷一定要少,那些美好的性質只要多了一點點缺陷馬上就出問題。第二個就是它要保證受外界的干擾較少,石墨烯跟我們的體材料不一樣,體材料表面只是表面,99.99%的原子都在內部,它不怎麼會受外界的干擾。石墨烯的比表面積是2630m2/g,這是一層原子,這層原子兩邊都在跟外界接觸,這就影響了它的許多性質。如何在使用中保護它的性質不受外界干擾,這是在石墨烯領域的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我們的機會。

至於說石墨烯的價值,我們實驗室買東西為了科學研究,量很少,我們就不太計成本去買。石墨烯按照重量來算肯定比黃金要貴,而且還貴好多,但現在可以把它生產的非常得便宜。從科研界的動力來講,它有很科學的很大的科學趣味在裡面,同時資本認可石墨烯未來的可能性。

在過去的十年中這個行業被往前推的很厲害,所以它現在的價格是非常便宜的。你可以論平方米買,也可以論公斤買,現在很多工廠可以成噸地生產。石墨烯一公斤大概現在幾千塊到上萬塊的樣子,根據質量的不同、生產方法的不同、用途的不同都有差異。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在填海造島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海洋環境不受破壞?

仲偉東:人類為了生存,要和自然之間要有一個平衡,予取予舍要有一個度的關聯。從近的來說,有很多環保工程,比如說我們的身邊的一些湖泊,像北京的頤和園,杭州的西湖,雲南的洱海,這些地方的環境在我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破壞,那麼疏浚裝備也在進行清淤,讓這些湖泊的環境恢復回來。

從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說,我們有很多沿海的島嶼,包括我們填海造出來的陸地,這些工程在經濟建設發展的過程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早期的時候,我們的意識上有欠缺,在有些工程施工的過程當中存在著環境汙染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中國獨有的,比如荷蘭——世界上最發達的疏浚強國,他們也是經歷了從經濟發展到擴大國土面積,從抵禦洪水到現在意識到環保問題。

那麼人和環境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比如說原來圍海造出的陸地,通過退耕還林,最後把它變成沿海的溼地,然後還給海洋,讓周邊和海水接觸的地方自然地呼吸起來,其實這就是人類和自然在取捨之間不斷平衡的過程。

在建島的過程中,比如新建的橫沙島,建設過程中是利用了整個生態的環境的發展,讓它自然堆積的過程與我們的工程施工結合起來共同建造。這樣既改變了我們的經濟生活,也能夠提供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的環境和條件,這是一個大方向。

還有一個方向就是船舶,我本身是做船舶設計的,船舶實際上是一種交通工具,國際上對排放汙染有很多的條約。國際海事組織在這些環境汙染,船舶,運行等方面都有規定和標準。我們在設計過程中都在關注,持續地應用一些先進的技術來保證我們的這些建造的這些裝備不僅能夠幹活,還能夠對自然的影響降到最低,力求排放少、汙染小、效率高。那麼這樣也是我們整個海洋工程的發展方向。

中國基建工程趨近飽和,大批人才該怎麼辦?

目前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多變,有些跳槽比較頻繁,更多的傾向選擇互聯網領域。在科研領域,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條件也比較艱苦,那應該如何吸引人才留下來?

葛耀君:這不僅僅是一個個人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目前全國高校的生態並不是太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中央發了文,要把唯論文、唯獎、唯頭銜全部要去掉,但究竟怎麼做,我們還得看下一步中央的部署。

這是所有高校面臨的同樣問題,打個比方說,兩個同濟大學的,就算我們土木工程學院畢業的博士生,一個留在高校,一個去了企業。前三年他們的收入可能差得不是太多,三年以後在同濟大學恐怕還是拿不到每年20萬的年薪。但是如果去了設計單位,30萬年薪以上是肯定的。

第二個例子,如果說要從發展的角度來講,我有一些博士生和碩士生,他們都畢業了。我帶的最晚的一個博士研究生,他是1982年出生的,2008年獲得博士學位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升上副高。但是另一位學生畢業去了中交集團的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已經在2015年評了教授級高工,所以你看這個差距是不是很大。

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的是,對於專業非常執著的人,就是既然我選擇了這個專業,選擇了做研究,特別是在高校做研究,那我就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的把這份事情做好。因為他心中想的

可能是另外一個問題——如果我高校老師當不好,到了設計院以後我一定能幹好嗎?他們也有這樣的疑慮,所以加以正確的引導,我相信這樣的年輕教師是可以專心致志地堅持下去。

於慶凱:我跟葛老師的意見有點不一樣,我非常看好90後,因為我覺得他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比我們70後受到了更好的教育,他們的視野更開闊,想法更自由,這個是我們這一代人可能跟90後相比更加欠缺的。

至於90後跳槽跳來跳去,一方面隨著興趣就有很多種原因了,第二個可能是像葛老師講的,確實收入是一個我們的問題。但是目前而言,中國人掙錢比較著急,如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大家對錢的那種渴望沒有那麼迫切的時候,人更願意隨著興趣走的時候,我想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科研大軍當中來。像我們組裡的學生有好多90後,我非常喜歡他們,他們經常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不停地來啟示我,甚至從他們身上我也學到很多東西。所以總體來說目前確實有困難,但是未來我還是非常看好的。

校對:其奇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