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給孩子方向感,母愛給孩子幸福感!

人活一世是要有規矩的。有禮數有體統,孩子在街上走,穿著打扮看孃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提供方向感,媽媽提供幸福感,每一個階段,父母要分別給孩子不同的愛和引導。

父母只有揚長避短,才能培養出色的孩子,營造甜蜜的家。

身為女性,媽媽往往從小處著眼,注重細節,顯得更沉靜、更精細,更能處理日常生活中瑣細的事情。加上小肌肉群發展得比男性好,女性做起精細的動作,比如照料寶寶的生活起居等,相對得心應手。

父愛給孩子方向感,母愛給孩子幸福感!

作為男性,爸爸往往更有大局感,更多地從大局看問題,而不十分看重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這決定了他們在生活小事上往往是“差不多先生”的水平,只要大體ok,媽媽不必要太苛責。而男性的運動能力常比女性強,那麼,就讓爸爸負責寶寶的體育鍛煉和外出探險遊玩吧。

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性注重思想交流,女性則更偏愛情感交流。和寶寶的相處也一樣。爸爸更多地和寶寶談理想、談未來,給寶寶理性地分析生活,引導寶寶面對困難,適應社會。他們在意和寶寶思想上的碰撞,而常常忽略和寶寶肢體的接觸。

媽媽則相反,她們喜歡和寶寶有親密感,更多地擁抱寶寶,用肢體接觸來表達自己的愛意,增強寶寶的感受。所以,小時候由媽媽來哄寶寶睡,給寶寶講溫情的故事,或哼哼兒歌,寶寶會更有安全感,感覺更好,睡得更香。到寶寶長大一點兒了,有一定理解能力了,可以把講睡前故事的任務交給爸爸,給寶寶講更多生活化的故事,暗藏人生智慧的故事,寶寶能從故事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寶寶成長的某一階段,媽媽或是爸爸需要做不同的工作,或做更多的工作,是十分自然的。當爸爸們和媽媽們停止抱怨,換位思考,就能夠開始理性地去思考各自的長處和短處,進而揚長避短,各顯身手,培養出色的寶寶,營造甜蜜的家。

1、幼兒期:用爸爸的陪伴,擺脫對媽媽的過度依戀

父愛給孩子方向感,母愛給孩子幸福感!

幼兒期的很多小孩子都會特別依賴媽媽,整天跟著媽媽,做一個小跟屁蟲,遇到什麼害怕的事情,就躲到媽媽的身後;有什麼困難,也是第一時間哭著喊著要媽媽。

如果在幼兒期,孩子對媽媽過度依戀,達到了寸步不離的程度,很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心理學家長期的觀察和研究成果表明,這樣的“媽媽寶”孩子,很難融入集體,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是不願意去幼兒園,每天都要哄著勸著出門;他們在面對事情時,常常畏首畏尾;和別人相處時,被巨大的自卑心理包圍,從來不敢主動。

究其原因,是孩子沒有完成一個至關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即,和媽媽的親密分離。對孩子來說,他的小世界是由他和媽媽組成的,有什麼事情就找媽媽。我們要引導孩子從對媽媽的依戀裡走出來,讓他開始接受爸爸和其他人,打開這個多姿多彩世界的大門,學會並慢慢喜歡與別人溝通。

這時候,媽媽要試著狠下心來,適度放手;而更重要的擔子,落在爸爸肩上。爸爸要主動邁出腳步,因為這段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黃金時期,錯過就不再有。不管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時間出來陪伴孩子,一起玩耍,鼓勵孩子和自己溝通:“有事情,就和爸爸說,爸爸什麼都會哦。”

在孩子的幼兒期,爸爸孔武有力的形象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常常會開心地說:“我喜歡爸爸把我舉過頭頂,坐在他的肩上,很高我也不怕,因為爸爸力氣很大的,他可以托住我。”“爸爸的手掌很大,他牽著我讓我很放心。”

爸爸的關注和陪伴,對於剛剛走出自己的小房間,開始和這個大世界打交道的孩子來說,是一副遠行的盔甲。孩子心裡有底氣,會更願意和別人交流,而不會一遇到陌生人就縮在一旁,不敢說話。

知道有一個什麼都可以搞定的爸爸在身後支持自己,這個世界雖然陌生,也沒什麼好害怕的。一旦不再畏懼,孩子就會在和外界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樂趣,慢慢地開始悅納這個世界,變得陽光起來。

父愛給孩子方向感,母愛給孩子幸福感!

2、兒童期:爸爸培養規則意識,媽媽教會包容體諒

兒童期的孩子,是好奇心最大的時候,同時又懵懵懂懂,天真無邪。他們和這個世界的接觸會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孩子知道和別人打交道比較適合的方式是什麼,可以讓他少碰壁,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通常情況下,爸爸在家裡是主心骨,孩子們會以爸爸為榜樣來說話做事,爸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刻在孩子心裡,當作自己接人待物的模板。在爸爸和孩子的相處中,那些基本的規則已經潛移默化地教給孩子了。

而媽媽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平時衣食住行上無微不至的照料讓孩子時刻感受到幸福,而在孩子因為犯錯誤受到批評時,溫柔地安慰他,教會他包容和諒解。

家庭可以看成是一個微縮的社會,在家裡和孩子的互動模式,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以及他為人處世的風格。

兒童期,是孩子心裡是非對錯觀念慢慢建立起來的時候。家裡需要一個來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大體上而言,比較合適的搭配是,爸爸來培養規則意識,曉之以理,孩子做錯了事及時指出,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媽媽來教會孩子包容體諒,動之以情,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愛他的,理解父母的苦心,讓孩子感受到家裡滿滿的愛意。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有了模糊的性別意識。家裡父母的關係,會左右孩子性別觀念的形成。比如,家裡爸爸從來不分擔家務,孩子就會認為家務本來就應該是女生做的,男生不用自己洗碗洗衣服;喜歡欺負女生的男孩,多半在家裡父母也經常爭吵甚至動手。作為爸爸,要愛孩子,先要愛他的媽媽。

3、青春期:爸爸的約束,媽媽的理解

父愛給孩子方向感,母愛給孩子幸福感!

青春期是典型的叛逆期,尤其是男孩,變得不聽話,破壞慾很強。這個階段的孩子,還強調自我,不想聽從管束,也是醉容易出事的時候。

進入了青春期,孩子們普遍地不再聽媽媽的話,甚至故意挑戰媽媽的權威。“翅膀硬了”的孩子,欺軟怕硬,只有爸爸能降得住他們。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爸爸一定要和媽媽站在同一戰線上,一來讓孩子尊重媽媽,體諒媽媽的辛苦,和對長輩的基本禮儀,二來在尊重女性上給孩子做出表率,不至於闖下禍來。

青春期的孩子,會遭遇愛情,升學等等人生重大的命題,非常需要一個可以能夠傾心相談的長輩,來解決自己的疑惑,提供一些經驗借鑑和引導。媽媽也比較合適的人選,通常爸爸為了能鎮住孩子,都是很嚴厲的形象,而媽媽的溫柔可以讓孩子放下戒心,打開心扉。

正當人生的花季,特別敏感,又特別要強,可能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斷送孩子的幸福。父母要給青春期的孩子多一點的關注,有時候,孩子的叛逆也並不是純粹的破壞慾,他們也許只是想引起父母發注意而已。

在孩子茁壯成長的過程中,爸爸的愛提供方向感,媽媽的愛提供了幸福感,為孩子一路保駕護航。時刻有父母的目光包裹著的孩子才是健康的,美麗的,快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