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有感——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張愛軍


「心得」《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有感——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張愛軍

★ 前言 ★

2018年朝陽區黨代表讀書心得

評選活動已於近日圓滿結束

精選出10篇分十期與大家分享

讓我們在文字中領略

朝陽區黨代表的睿智與擔當

「心得」《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有感——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張愛軍

汲取大師智慧, 感悟教育真諦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有感

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張愛軍

面對教育家的著作,細細研讀,品味其中的教育真諦。讀書的價值不在於功利,也不為炫耀。讀書是一種修煉,人只有超脫了自我,才能修煉出真正的自我。在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汲取大師的教育智慧,從中不斷感悟教育的真諦。

《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相提並論的鉅著。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全面闡述了他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質、目的、內容、方法、教材、價值、教育哲學、知識論、道德論等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研讀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教育哲學體系中有三個方面影響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理念。下面就從三個方面,來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01

幼兒園裡的民主教育

民主的社會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學校的教育亦應該是一種個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杜威認為,“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如果說民主是一種通過教育養成的生活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那麼這種習慣或方式是怎麼養成的?這就有賴於教育。

當下,民主成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實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思想理念,它需要通過學校教育等渠道在國人心靈之中生根發芽。中國是社會主義屬於民主法治社會,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這種教育體現在方方面面,我們教育現在的教育也正體現民主主義教育思想。

1.教師與幼兒人格的平等性——兒童觀

《綱要》、《指南》中指出,教師與幼兒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賦予兒童以主體地位。這正是借鑑了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重視兒童求知好動的天性,避免傷害兒童的天性與興趣,讓兒童作為學習的主體自己主動地學習。看似,我們現在常掛在嘴邊的話,而在杜威那個時代卻是與“教材中心論”、“教師中心論”的激烈對決與革命。

2.教師角色的定位——支架幼兒的發展。

基於兒童學習的特點,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引導、支持、合作者。教師真正的價值是在幼兒感興趣、發生問題時,給予幼兒適宜的支架。正如杜威所倡導的“學習不是讓學生服從,也不是讓學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應該尊重學生,以自由開放的方式去教育學生。”可見,偉大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源遠流長,必有其理。

3.尊重、理解、接納是教育者的態度。

杜威倡導“教師無權剝奪學生自由摸索解決問題的權利,應儘量避免教條專制的“一言堂”現象。”與當今中國學前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園應該以遊戲為主,正是在杜威教育理論的延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採取遊戲活動的方式,不僅符合幼兒學習方式,而且真正的在活動中促進幼兒發展。

當今的老師不會像杜威那個時代以強制的方式教育學生,更不會靠暴力或權威相威脅,強制學生服從或被灌輸 。尊重幼兒,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是至關重要的。但,教師的權威的意識似乎根深蒂固,在轉化觀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掛念轉化為行為。

民主主義在學校,幼兒園中處處體現出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運用杜威的教育理論,伴隨我們在幼兒園中,發現更多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體會到教育的魅力所在。

「心得」《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有感——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張愛軍

02

幼兒園就是一個“微型社會”

杜威指出培養兒童自己主動去應付環境的習慣,並不是放任自流。這種無目的教育實際上並不是無目的的。兒童自然或本能的衝動與其出生所在的群體的生活習慣存在著差異。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指導或者疏導。 我們常說:當幼兒離開家庭打進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她開始走向社會。在班級中,幼兒與教師、夥伴進行交往。嘗試著各種積極的交往方式。這何嘗不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呢??

1.社會環境就是一種教育。“社會環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在當代中國,我們倡導社會和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也正潛移默化滲透於幼兒園教育之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建園60年老園,更應找好傳承與創新融合點,彰顯園所的課程特色。

2.發揮環境的潛移默化作用。杜威強調“環境的無意識的影響”,是為了說明現實中生活的兒童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常說環境是不會說話的老師,環境包括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在幼兒園課程建構中,強調隱形課程的價值的影響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從一所幼兒園的公共物質環境創設、到人文環境的營造,應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01

幼兒園教育是生活教育

杜威說,“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換句話就是“從做中學”。如果把生活作為教育的目的,那麼它與一個從外面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從外面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是固定不變的、機械呆板的,是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發智慧的。杜威認為,“努力使自己繼續不斷地生存,這是生活的本性。因為生活的延續只能通過經久的更新才能達到,所以生活便是一個自我更新的過程。教育和社會生活的關係,正如營養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關係一樣。”《指南》對幼兒的學習方式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為我們明確闡述了,我們的教育方式應與幼兒的學習方式高度吻合。

杜威堅信,“使們樂於從生活本身學習,並樂於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的產物。”他反對事先教會課本里的理論知識,然後再去在實踐中檢驗,進而用其去指導實踐。其理路恰恰相反,強調真實或者儘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堅信主張在實踐中、從直接經驗中去追求帶有普遍性的知識,其中養成一種在生活實踐中主動解決問題、追求新知的正確思維方法。

當今,我們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強調一日生活皆教育正是源於杜威、發展於杜威的教育理論。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在直接操作中獲得的。我們為幼兒的遊戲活動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使幼兒在感興趣的操作中獲取有意學習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交往習慣;在遊戲活動中,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這些內容,自然滲透於生活、遊戲中,幼兒獲得的也是有益於身心可持續發展的經驗。

「心得」《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有感——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張愛軍

感悟

1.教育的真諦---兒童的發展

杜威認為“教育並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這個原理,在理論上幾乎人人都承認,可是在實踐中卻又幾乎無人不違反。在倡導兒童主動發展的今日,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促進幼兒自主建構經驗得到了大家的共識。但是,理念與現實行為落實還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師才能支架主動學習的兒童,通過哪些園本培訓方式?促進教師觀念的行為的轉變,還需要園所管理者不斷思考和深化。

2.教育的成功——促進主動發展

作為教育機構—幼兒園,促進人的發展是核心要務。具體說人的發展應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的發展;二是兒童的發展。杜威認為:“一個進步的社會會把個別差異視為珍寶,因為它會在個別差異中找到自己的發展手段。一個民主主義的社會必須與這種理想保持一致,在各種教育措施中,都要考慮到理智自由及各種不同的才能和興趣所起的作用。”杜思威的教育思想啟發我們不斷思考,針對教師的個體差異,調動教師的內驅力,促進教師不斷獲得專業提升;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3.走出特色發展之路。

任何教育理論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優越性,但是,任何一個教育理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繼承優秀教育思想的同時,要審時度勢,客觀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優秀教育思想為我所用,同時又要不斷創新發展,要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之路。近些年,來自新西蘭的“學習故事”、來自美國的高瞻課程一時間風靡中國,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我們要思考,我們的教育特色是什麼?就像一陣陣風吹過,我們留下了什麼呢?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該高瞻遠矚,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明確園所發展方向,這樣不管刮什麼風,我們都有一根定海神針——園所特色發展。

讀書是一種修煉,人只有超脫了自我,才能修煉出真正的自我。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應時刻牢記教育的本源,且行且珍惜。

「心得」《民主主義與教育》讀書有感——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張愛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