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見證“國標”鑑評三步曲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十月的準北,沃野千里,碩果飄香。作為淮北重鎮的宿州市,正在上演一出石破天驚,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好戲,第二屆中國宿州靈璧石文化節。作為主辦方之一的中國觀賞石協會,將把本屆靈璧石展首次作為檢驗和推廣造型石“國標”討論稿的試點。此舉不僅是落實全國觀賞石“十一・五”規劃的重大舉措,也直接關係到本屆靈璧石文化節的成敗,因此愈發引人注目。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前年由安徽省靈璧縣政府直接推動的首屆中國靈璧石文化節,已經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反響,使靈璧石的發展大大提速。兩年後第二屆中國靈璧石文化節改由宿州市政府承辦,財力和物力更為雄厚的宿州市斥資九百萬元,並在首都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全國新聞發佈會,此次文化節在全國石界首開先河,讓靈璧石真正成為由地方政府主辦,變為由國家主辦。此時的“國標”討論稿儘管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但真正實施起來可謂是磕磕絆絆,遇到不少麻煩。儘管後來在研討會上,專家們見仁見智,褒貶不一,但這場好戲仍舊以勝利閉幕而告終。筆者和其他八位評委親身經歷和見證了評比的全過程,可以說最有發言權。現對鑑評工作的主要點錄以備考。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第二屆中國宿州靈璧石文化節的石展評委由兩位當地評委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七位外地評委組成,九位評委的資質相當引人囑目。宿州市兩名評委由市石協會長兼奇石節總策劃陳民府先生和省地礦一位副局長親自擔任。外地評委中既有北大科研機構的地質教授、在央視鑑寶欄目頻頻亮相的鑑寶權威、又有收藏研究靈璧石在全國名列前茅的重量級明星和賞石界的資深社會活動家、著名賞石理論家、鑑賞家。評委們按照中石協業務部王紀民主任的要求在開幕式前三天就趕到了宿州。我們發現宿州的街景是清一色的八車道,每一條都像北京的東西長安街那樣寬敞。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矗立在街心花園裡的巨型靈璧石,以無與倫比的體量吞吐萬象,盡顯靈璧石的風采。這其中還有一條萬商雲集的十里長街,據說不向全國各地的石友收一分錢的攤位費,目前也是全國賞石人文景觀之最。評委們鞍馬勞頓,稍事休息,當天下午便開始在下榻的度假村賓館舉行了第一次熱身會—由中石協向評委們佈署鑑評工作實施方案。按說這種熱身是一種例行公事,但今天評委卻面臨了一個如何實施國際討論稿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以往許多地區的鑑評工作儘管也有某些標準的指向,但具體到實踐中卻不能嚴格執行,尤其是一些不夠規範的石展,更是無章可循。而國標是一種規範化運作,它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要求評委不折不扣地按照客觀規律對觀賞石進行鑑評。與此同時,國標又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科學系統,如不具備相應的條件,要想完全按照它去實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本屆石展參評的石頭有二千多塊,如果依據造型石的七項標準給每一塊石頭打分,兩天時間是絕對完不成的。所以一度形成了將量化鑑評改為定性鑑評。會上爭論得頗為激烈,有的評委針對上述意見提出相反的看法,認為給石頭定性是一種模糊標準,也就是無標準。全憑個人的經驗甚至好惡,如果缺乏科學依據,再有經驗的人也難免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給石頭快速定性有一定的適用範圍,但它屬於印象評比有悖“國標”的宗旨,很難做到公平、公開、公正,事實證明過去許多印象評比容易滋生行業的不正之風,這次我們不僅要把靈璧石評好,更要在普及推廣“國標”上有所作為,讓本次鑑評成為全國石界的一個樣板工程。會上第三種意見對上述兩種看法進行了綜合,認為既要維護“國標”討論稿的原則性,又要根據實際情況堅持“國標​”討論稿的靈活性,即採取粗評與精評相結合的辦法去消化兩千多塊石頭。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所謂粗評就是先將兩千多塊石頭從頭到尾走一遍,再從中圈點出四分之一(大約五百塊石頭)參與下一輪的精評,這種辦法雖然也算一種印象評,但它是用來應對評比中的超負荷運轉,並能將金銀銅獎先行入圍。它比那種用分獎、抓鬮的辦法來應對超負荷鑑評要進步得多。也是本屆石展探索出來的一條改革新路。具體做法是由評委主任王鐵山鎖定參加精評的目標,其他八位評委跟進參與意見。這種大網撈魚的辦法雖不能絕對公正,但多數評委都能形成共識,基本上保證了不讓金銀銅獎漏網,並解決了在最短時間內將所有參評石都納入評獎範圍的難題。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所謂精評就是再從入圍的五百塊石頭中按照“國標”對造型石的七頂要求評出金銀銅獎。不過在精評中仍有一個矛盾,七項標準雖然內容明確,但藝術對象畢竟不是物質產品。簡單的對號入座法是無法為觀賞石打分的。在七項標準中既有簡明的物理評判,又有複雜的審美甄別。例如,人們可以很快分清靈璧石聲音的清濁,卻對形象意境頗費思忖,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就必然會粗製濫造,無法確保精品工程的產生。所以精評也只能保住重點,給金獎打小分,給銀獎和銅獎打入圍分。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即銀獎按80-90分之間打分,銅獎按70-80分之間打分,70分以下不評分。按組委會的要求,本屆石展一共要產生55塊金獎,其中包括十塊金獎之王—靈壁石之星,即十塊金獎中的最高分。此外還有六十塊銀獎、七十塊銅獎。另有他山之石金銀銅獎若干,由於評委基本末作評定,故未涉及。所謂打小分是指按照國標對造型石的七項標準—形態(35分)、質地(30分)、意韻(10分)、紋理(10分)、命題(5分)、色澤(5分),給人圍的金獎石逐一打分。有人又要問了,中石協印發的造型石鑑評標準不是形態(30分)、質地(10分)、意韻(20分)、紋理(10分)、命題(10分)、色澤(10分)嗎?分值怎麼不一樣了?這正是評委們在實踐中一個頗有特色的創舉,不僅讓造型石標準的分值有了變化了,也讓個別內容有了變化。如將標準中質地的內容“石質硬”臨時變更為“音色美”。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上篇)

由於靈壁石是縱向評比,即單一石神的評比,故需揚長避短;靈璧石重在瘦皺漏透的非具象造型,其意韻比重較小,故而加大了形態和質地美學價值的比重。對內容和分值作了臨時性調整,評委們認為這些舉措是因地制宜,否則就沒法評了。至於對這種作法的褒貶相信歷史自有評說,我們也需要作更為深入細緻地客觀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