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一帶一路”擴大中國“朋友圈”

张建平 “一带一路”扩大中国“朋友圈”

張建平,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圖/中新社

5月7日下午3:45分,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乘坐的飛機落地,這是他從烏干達考察“一帶一路”的基礎建設項目後回國。

張建平認為,在基建先行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未來會帶動全產業的合作機會。

“一帶一路”為區域經濟提供了新思路

新京報: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背景是什麼?

張建平: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內發展的需要以及國際發展的需要。首先,中國作為國際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家,有轉方式、調結構、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重任。要完成這些任務,需要更大的國際合作平臺來承載,這是提出一帶一路的內在需求。

外因上,在“一帶一路”之前,中國在與國際經濟體合作的進程中,遇到了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和TTIP(美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壓力,而在推出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時面臨的壓力和困難也不少。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意味著更加主動進行國際合作,在合作進程當中,把主動性和引領體現出來。

新京報:“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已有四年,你覺得中國自身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張建平:“一帶一路”對於探索新的區域經濟治理模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這種思路與西方國家所提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模式不太一樣。我將之總結為“中西醫結合,療效更好”的辦法。

所謂中醫,是指“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方式,儘管成分很複雜,但是,各個行業在其中相互促進相互平衡,逐漸積累產生效果;西醫的方法就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各個經濟體必須去談判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等。不進行談判,沒有法律文件就見不到效果。

新京報:國際上呢,哪個事件你覺得讓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最大的認可?

張建平:最顯著的當屬“一帶一路”被納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文件當中,成為全球治理和區域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同時,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中,我們的朋友圈在不斷擴大。朋友圈越大,未來合作的空間越大。

新京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年出現“漢語熱”,怎麼看中國元素在一帶一路中的輸出?

張建平: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發動機,也是全球第二大投資國家,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很重視與中國的合作。人才的培養,文化教育的交流很關鍵。如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年輕人會中文,又瞭解中國,將來就業選擇就多。文化產業的潛力也值得挖掘。

基建先行,將拉動更多後續投資

新京報:在“五通”中道路連通方面,交通基建成為中企佈局的重中之重,這是為什麼?

張建平: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承包的金額和項目數量均佔到全球的一半左右,中方的基建能力是全產業鏈的,包括研發設計、施工等,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而“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在交通基建方面比較落後,對交通基建方面的需求很大。“要想富先修路”,隨著基建的推進和提升,有利於改善和創造其貿易和營商環境。

新京報:除了交通基建,還有哪些經貿合作機會?

張建平: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全方位的合作,只不過基建先行。隨著基建的進行,會帶動中國更多的後續投資,比如裝備、技術等,本身就能產生巨大的市場需求。在基建投資的基礎上,一二三產業全方位推進,包括農業、技術工業、加工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旅遊業、文化等服務產業,所有的行業都能在“一帶一路”合作的框架下找到用武之地。

“一帶一路”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

新京報:貨幣流通方面,如何藉助“一帶一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張建平: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是相輔相成的過程,人民幣國際化在“一帶一路”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目前,中國與很多“一帶一路”國家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如此一來,上述國家就可以用人民幣來交易,規避美元的波動與風險。這個程度越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就越高。當然,人民幣也需要自身的改革。

新京報:總的來說,你認為一帶一路前景如何?

張建平:“一帶一路”的理念和定位、內涵已經被國際社會尤其是聯合國和重要的國際金融組織認可,比如IMF和WTO,它現在變成了重要的區域經濟平臺,也為全球經濟治理探索了新的模式和道路,所以,我相信一帶一路有非常好的前景。給區域治理和全球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新京報記者 金彧

更多詳細新聞請瀏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