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發展史

直銷發展史

一方面是其內在發展受困於先天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是外部電商對其的衝擊。衰敗的直銷業,還有價值嗎?

礪石導言

近日,“權健事件“再一次把直銷這個行業,拉回到大眾的視野之中。從90年代進入中國後,直銷業就屢屢曝出問題,廣受詬病,雖然受到法律和政府的一再管控,但卻一直在“或明或暗”的環境中野蠻生長,發展壯大。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行業卻整體出現一種衰敗的趨勢,很多曾經紅極一時的直銷企業,如今已蹤跡難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內在發展受困於先天模式的弊端,另一方面是外部電商對其的衝擊。衰敗的直銷業,還有價值嗎?

1 直銷業的興起

在傳統的產品分銷方式中,產品要經過若干中間流通環節——從工廠到代理商到經銷商到商場或者店鋪,然後,等待消費者主動上門選購後,才能變成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

在這種銷售過程中,貨物由產品變成商品所經歷的中間環節眾多,而每經歷一個環節,都意味著產品價格的上漲,所以層層加價後,一元錢成本的產品到達終端時,價格可能變成了幾元,或者十幾元,這顯然令消費者和廠家雙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損害。

有沒有一種,可以減少產品銷售中間環節,降低產品價格,從而使消費者和廠家雙方都獲益的銷售方式呢?

在四五十年代的美國,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分化,很多普通人由於貧窮而沒有改變現狀的機會,而很多企業也有大量的生產過剩。在這樣的背景下,繞過傳統批發商和零售渠道,通過人際傳播進行商品銷售的直銷模式,就逐漸浮出了水面。直銷能夠讓窮人通過銷售商品創造財富,也能讓消費者以優惠的價格消費商品,還可以解決就業問題,無疑是一種先進的商業模式。

但此時的直銷,還處於早期萌芽狀態,並沒有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直到1945年美國紐崔萊紐公司的創始人李·麥亭傑和威廉·卡森伯瑞在實踐中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直銷銷售模式。

這套模式的核心特點在於,直銷員在從事銷售或服務的時候,也順便銷售“事業的機會”,通過發展消費者從事直銷事業,成為其下線以獲取相應回報。

按照李·麥亭傑和威廉·卡森伯瑞設計的直銷模式,如果直銷員能夠吸收25人加盟,加盟者每個人都能購買一個月的供應量,那麼直銷員就可以成為保薦人。此時,他自己的客戶和他手下的經銷商都可以直接向他訂貨。而當直銷員和他的下線經銷商累積夠150個顧客時,他就變成了“金字塔”頂端的“代理商”。之後,即使其下線的經銷商也發展壯大到擁有150個顧客,變成代理商時,上線依然可以抽取下線銷售總額的20%的提成。這種多層次的直銷模式,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傳銷”。

這種獨特的直銷模式被推向社會後,很快流傳並盛行起來,20世紀60年代,美國採用直銷方式的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諸如“金字塔銷售計劃”(主要就是利用新加入者的錢向老加入者支付回報,一旦人員達到飽和,沒有新的加入者,金字塔結構也將崩潰)“老鼠會”(與“金字塔銷售計劃”類似)的出現導致了成千上萬人上當受騙。這種局面也引起了美國當局的顧忌,直銷業因此遭受重大打擊,一度衰落。後來,隨著經濟的再度活躍,一些相對規範的直銷巨頭崛起,多層次直銷又重新興起。

發展到90年代,直銷從國外傳入中國內地,標誌性的事件是,1990年11月14日,美國雅芳經廣州市政府批准,在廣州設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的廣州雅芳有限公司,開始從事直銷經營。打扮入時、口齒伶俐的雅芳直銷員(又稱雅芳小姐)通過直銷模式,迅速佔領國內高檔化妝品市場。到1997年,雅芳小姐數量一度高達35萬人,雅芳中國的年營業額也達到了10億人民幣。

雅芳之後,美國以及臺灣的許多正規以及不正規的直銷公司,紛紛登錄內地,中國直銷市場也由此進入了混亂的狀態。

2 直銷在中國的發展

在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90年代初期,直銷公司幾乎都在採用多層次的直銷方式,直銷員除了銷售產品之外,還有一項主觀意願非常高的工作,就是發展下線,因為下線的銷售收入,上線享有收入提成。而要成為下線,就要購買上線的產品或者繳納“入會費”。

這一制度,也讓越來越多的銷售人員,更願意把精力投入到“拉人頭”的工作中去。只要有足夠多的下線,就會有足夠高的“銷售額”,並且可以坐享其成……發展至此,銷售什麼產品就不再重要,哪怕是一塊磚頭,只要能通過花言巧語,一層層“銷售”下去,就能享受到利益分配。於是直銷變成了傳銷,成了一個個用成功學、忽悠話術的騙局。

多層次的傳銷模式,像病毒一般,在中國迅速發生裂變,從1990年到1993年,僅僅3年時間,中國幾乎所有的省會、沿海大中城市都有傳銷公司在活動。很多不法分子通過傳銷的方式進行詐騙、非法集資甚至綁架勒索等犯罪活動,這給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1994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佈多道通知,制止多層次傳銷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此後,傳銷在中國進入了第一個平靜期。

1996年4月,國家頒佈了《准許多層次傳銷意見書》,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正式批准了41家合法公司從事多層次傳銷經營。但由於同時頒佈了“單層次傳銷可以由省市自治區批准的政策”,許多金字塔式的詐騙公司紛紛改頭換面 ,聲稱他們是“單層次的傳銷” ,跑到省、市、自治區審批。到1997年,僅僅2年,600多家公司都獲得了從事傳銷經營的權限。結果市場上一片混亂,出現了更多更大的商業詐騙和社會問題。

為了防止問題的進一步惡化,在1998年4月21日,國務院頒佈了《關於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下令“禁止一切形式的傳銷活動”。包括安利、雅芳、玫琳凱、完美等規模較大的外商投資直銷企業,也全部停止了營業。傳銷業在中國再次進入到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

為兌現入世時的承諾,2005年9月,涉及《直銷法》的兩部核心條例《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由國務院正式出臺,並在當年開始實施。這就意味著直銷和傳銷,將被視作兩個不同的行業,被區分對待,其中直銷會受到法律的保護,是一個合法的行業。因此,2005年也被視為中國直銷的元年。

2005年之後,只要拿到直銷牌照的企業,在中國就是一個正規合法的企業。很多直銷企業,由此也開始迅速壯大。從2006年到現在,商務部一共發放了92張直銷牌照。不過正如有媒體人所言,翻開這92家公司的歷史,卻沒有一家沒汙點。關於正規的直銷和非法的傳銷的區別,根據理論和法規,可以找出很多區別,但是在現實中,兩者卻並非涇渭分明。

雖然直銷牌照管理嚴格,但一些拿到牌照的直銷企業,還是會打一些擦邊球。而更多公司都是以直銷之名,行傳銷之實。甚至連商務部的官員也曾坦言,中國的直銷行業,掛羊頭賣狗肉現象很嚴重。此次“權健事件”,據聯合調查組經前期工作發現,擁有合法直銷牌照的權健公司,其實質經營已經涉及傳銷犯罪。

直銷似乎變成了一個很難管理,但又不能不管的,患有頑疾的行業……但進入2010年之後,這個很難管的行業,卻出現了衰落的趨勢。

3 直銷業的衰落

在中國,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直銷的產品,很多人身邊也都有一兩個做直銷的朋友。但如今,很多紅極一時的直銷產品,卻都在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發生這一變化的背景,正是直銷業在中國的衰落。

以雅芳為例,雅芳是最早登陸中國的跨國直銷巨頭,也曾經一度風光無限,2006年,更是第一批在中國拿到合法的直銷牌照。但近年來卻江河日下,從2011年到2014年,雅芳中國的銷售額依次是10億元、7億元、6億元和3.5億元,儘管雅芳一直在掙扎,用裁員、業務調整等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扭轉困局,但結果並不如意。2016年,有媒體試圖聯繫雅芳中國相關人員進行採訪,卻“基本找不到人”……

雅芳的沒落在某種程度上能反應出直銷模式的艱難處境。這種處境首先是其自身商業模式的弊端。

表面上看,直銷模式省去了代理商、分銷商、廣告商等環節,降低了一定的成本,但其與顧客間的信任成本、銷售產品的時間成本、吸納銷售人員的成本……這些隱形成本其實很高。

成本高企,決定了直銷行業長期以來只能在保健品、化妝品、營養品等高利潤的小眾市場獲得生存空間,無論是國內的直銷品牌還是包括雅芳、安利在內的美國品牌,以及其他海外品牌,其產品概莫能外。如此一來,產品的性價比自然沒有外界想象得那麼高,時間久了,市場的認可度必然下降,由此企業經營業績和直銷人員的收入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公司運營成本高,銷售人員賺不到錢的局面,也使得直銷企業的文化普遍帶有傳銷文化的特徵,例如誇大產品功能、以高額回報忽悠直銷人員加入、對直銷人員進行洗腦式教育……這種做法,又加深了“直銷等於傳銷”的負面形象,令直銷品牌在中國的認可度變得更低。而隨著中國中產階層的興起,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形象則比以往更加重視。

除了直銷模式本身的問題之外,電商的興起,對直銷業也形成了致命打擊。電商模式與直銷模式一樣,都可以大幅降低渠道成本,但電商在運營效率、用戶體驗度方面,則完勝直銷模式。

如今,很多過去的直銷巨頭,都在逐漸淡出國人的視野,能生存下來的,大多也都是產品和口碑過去有一定積累,並且自我進行變革的企業。例如,直銷巨頭安利的產品,現在京東就可以很方便購買到。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像權健這樣的直銷企業,依然包裝得風光無限,但其真正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卻很難經得住審視和推敲。

4 直銷業的價值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成本高企、身揹負面形象、產品缺乏競爭力的直銷行業走向衰敗,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這個廣受詬病,曾屢屢出現問題的行業,是否已經到了要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刻?

在筆者看來,合法守規的直銷模式仍然具備一些獨特的價值和優勢,其中顯著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強溝通”;二是建立在人際關係上的信任感;三是主動銷售的模式。

筆者曾接觸過一家生產羊毛皮床毯的加工企業,其生產的羊毛皮產品,附加值較高,產品也較貴,雖然適合很多國人需求,但長期以來卻只能供應海外市場。很多中國遊客在海外旅遊時,甚至會選擇這款其實來自中國的“特色”產品。

這家企業也多次試圖開發中國市場,但作為一家中小型加工企業,缺乏品牌與廣告的支撐,大型商場的渠道費用又非常高,外加還是季節性產品,所以一直沒有打開國內市場。

不過在日本,同樣這款產品,在日本直銷企業的推動下,其年銷售額卻可以做到上億人民幣。其中的核心原因是,日本直銷員可以通過大段的時間為客戶講述產品的優點。這正是直銷模式“強溝通”的優勢。

大多數產品的推廣,都離不開廣告和渠道。強勢的品牌宣傳,高檔商超渠道往往是產品品質的體現,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價格的高企。而直銷是通過口碑,靠人際傳播來互相影響,這種建立在人際關係上的信任感,不僅成本更低,信任感也更強。比如當自己的親戚、朋友、校友在朋友圈推薦一些產品時,我們總是很容易相信並選擇。

另外相比很多營銷模式而言,直銷可以做到主動推銷,同樣的產品,主動銷售的達成率通常要遠高於被動銷售。

有觀點認為,直銷模式適合可以提供較高產品利潤,同時產品質量過硬,但沒有更多資源來打廣告、建品牌、鋪渠道的中小企業。而在中國,這樣的企業有很多。

5 結語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後,直銷業在國內正在逐漸走向衰敗,但這並不代表直銷行業就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刻。直銷本身沒有問題,但這個行業還是太容易一不小心就走向“邪路”,或許只有在直銷浪潮過後,當直銷真正迴歸到其本來面目後,直銷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

《中國直銷發展史》

《傳統直銷模式為何衰落?》

*本文作者張軍智,礪石商業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