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姚鼐與清代南京鐘山書院


人文桐城|姚鼐與清代南京鐘山書院



姚鼐與鐘山書院

文|趙子云 樊斌 王書寬 姚克強

來源|《江蘇地方誌》


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派文學大師姚鼐一生與南京結下了深厚的淵源,嘉慶二十年病逝,其間,他一直任南京鐘山書院山長(鐘山書院遺址在今楊公井白下會堂附近)。

書院在南京興起自宋代始,到了明清已是鼎盛時期。鐘山書院是清代南京眾多書院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最為著名的書院,堪稱當時南京的“第一名校”。執掌書院的山長中,以桐城派大師姚鼐最享盛名。姚鼐在主講鐘山書院的22年中,培養了大批學人,桃李滿天下。

嘉慶十六年,姚鼐主持撰修的《江寧府志》 為弘揚南京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南京沒有把這位桐城派文學大師忘記,《南京詞典》、《南京教育志》都記載了他在南京經歷,《金陵人傑》 中記述了他在鐘山書院廣植桃李的事蹟。

使桐城派古文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姚鼐出生在安徽桐城一個沒落的官宦之家。先祖姚文然,官至刑部尚書,曾祖姚士基,為康熙十一年舉人,任湖廣羅田縣知縣,祖父姚孔瑛,官至翰林院編修。桐城姚氏在當時可謂書香之家。姚鼐(1731-1815),幼嗜學,從劉大櫆學習古文,表現出非凡的天資。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以後,散館改主事,分屬兵部,旋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後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

乾隆三十八年,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姚鼐與休寧戴東源、興化伍大椿、歙縣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四庫全書》成,姚鼐乞養歸裡,不入仕途,時年44歲。大學士于敏中、梁國治先後動以高官厚祿,均被辭卻。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後在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主講,致力於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這些學生都是篤守師說,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對桐城派的傳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姚鼐與創始人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


人文桐城|姚鼐與清代南京鐘山書院


清代中葉,文章亦臻於極盛,誕生的桐城文派是中國文學史上傳承最久、作者最多、影響最大的文學派別,始創於康乾時代,薪火相傳200餘年之久,直到五四運動為止。據說有名可數的作家有600多人,大多有詩文集行世,故當年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說。桐城文派聲勢浩大,影響甚廣,中國文學史上從未出現過這樣大的文學派別。

他們不僅有文學創作的實踐,佳作如林,精彩紛呈,而且有文學理論。方苞提出“言有物,言有序”。劉大櫆標榜文章的“神、氣、音、節”,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又細化成“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姚鼐著有《惜抱軒全集》,所編《古文辭類纂》風行一時,有力地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

曾任南京鐘山書院山長數十年


雍正二年(1724),兩江總督查弼納在江寧府創建鐘山書院,在全省選拔秀異士子入學讀書,月給膏火,延聘經明行修之師講授,雍正帝還親書“敦崇實學”扁額賜之。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又賜庫銀一千兩重加修葺南京的鐘山書院。乾隆時,令效仿朱子白鹿洞書院的經制。南京鐘山書院是眾書院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個書院,能任書院山長的多為當時名氣較大一代大師。乾隆四十三年,著名學者錢大昕曾在此任四年山長。乾隆五十五年,姚鼐來主持鐘山書院,此後,除赴安慶敬敷書院一段時間外,直到嘉慶二十年病逝,他一直在鐘山書院。

鐘山書院歷任山長中,“桐城派”領袖人物姚鼎主講時間最長,前後兩次共二十餘年,影響極大,這也是鐘山書院的鼎盛時期。咸豐年間,鐘山書院毀於太平天國戰亂,直到光緒七年(1882)才在原址復建。1905年9月2日廢除科舉,書院改為江南高等學堂,聘繆荃蓀為總教習。1912年,書院改建為江蘇省立第四師範,仇採任校長。1927年,又改為江蘇省立南京中學。

嘉慶二十年,姚鼐病逝於南京,姚鼐能吸引眾多學子,不只因為其學術淵博,文章絕倫,而且清心淡泊與世無爭,於名利無所求,專心向學,因此,受到人們的景仰。姚鼐做官所得多分贈給了窮人,家中常無餘資。在遺書中他說:“人生必死,吾年八十有五,死何憾哉!吾棺不得過七十金,綿不得過十六斤,凡親友來助喪事者,便飯而已!不得用鼓樂,諸事如此。汝兄弟不得以財帛之事而生芥蒂……”足見其一生標格。

在南京鐘山書院撰修《江寧府志》


姚鼐在南京鐘山書院主講時,其古文已譽滿天下,在清代文壇中,桐城派古文在當時佔了統治地位,而桐城派古文也是因方苞、劉大櫆、姚鼐才得名。故一時四海學人蜂湧鐘山書院,以授業於姚鼐為榮幸,有的甚至不遠千里而來歸附從學,“四方先賢俊,自達官以至學人士過先生所,在必求見焉。”是為當時南京文壇上的盛況。

其時姚鼐還以著書立說為志向,當時,他已年屆古稀,而創作卻正處在旺盛期。嘉慶十一年,《惜抱軒詩文集》26卷,在廣東粵秀書院付梓重刻。此後,他不顧年老體弱,仍筆耕不止,直到嘉慶二十年去世前,仍有文章問世,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優秀的古文。此間,他除了寫出大量古文佳作嘉惠天下學者之外,對弘揚南京文化還做出了一個不可磨滅的貢獻,負責撰修了《江寧府志》。南京為六朝都會,文化燦爛,名物繁多,名人傑士輩出不窮,《江寧府志》自康熙七年陳開虞修過之後,歷時140年一直沒能重修。百年間,人物風情都已發生極大的變化,亟須重新編修府志。嘉慶十六年,江寧知府呂燕昭開館延士,準備重新修《江寧府志》,並請當時已年屆八旬的姚鼐負責總修。姚鼐等人廣搜博訪,將所得資料分類編排,“缺者補之,訛者正之,謬者削之”,經過七個多月的艱苦勞動,最終成書五十六卷。

《江寧府志》基本理清自古至清江寧的人物、地理、風俗、制度等各方面的情況。尤其是對於康熙到嘉慶這一百多年來江寧的歷史狀貌,儘量做到詳盡備實,言之有據,該志對宋、元舊志的訛謬闕陋,探摭抉別,勘偽糾謬,會萃條貫,分類修纂。其載述宏富,徵引浩博,文辭精煉,尤其是在山水志和人物中均有簡潔生動之筆,對於藝文,抄攝省志、採問故家,參諸舊史及四庫存書目著錄,以補前志之缺,對人物的經歷均敘述極詳,記述人物竟佔全志篇幅的60%左右,其中科貢表又約佔人物的30%,列女和秩官表各占人物的17%左右,足見其對人物特別重視。姚鼐撰修的《江寧府志》 為後人留下了一部翔實的研究南京的史籍。


人文桐城|姚鼐與清代南京鐘山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