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鬆:中國經濟轉型和重組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新華網新加坡頻道10月28日電(記者 王俊景) 在24日召開的西財-新大“經濟轉型期的管理”國際論壇期間,新華網新加坡頻道記者就目前中新經濟的相關問題採訪了新加坡管理大學經濟學家陳金松。他認為,中國的經濟轉型和重組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西部大開發則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新華網記者:請您談下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看法。

陳金松:我認為現在經濟增速放緩是對中國有利的。因為中國經濟要經歷一個重組的過程,短期內的經濟放緩將有利於中國實現其長遠目標。

新華網記者:請您具體談談新加坡經濟轉型對中國的啟示。

陳金松:在這方面新加坡可能還要跟中國學習。中國追求的是一種“balanced grow”(平衡的增長)。中國正在設法降低對出口和一些較低生產率的行業如建築業的依賴性。新加坡也面對類似的問題。新加坡最近十多年來雖然經濟增長還不錯,但是還不夠平衡,同時在增長的過程中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問題。

例如新加坡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依靠勞動密集的建築業,尤其是生產率較低的外國勞工。這對新加坡整個的經濟狀況而言是不健康的。新加坡現在需要面對的挑戰主要是提高勞動生產力。雖然在這方面新加坡十多年來一直在努力,但是表現卻差強人意。新加坡政府在這方面應該堅定立場,繼續在政策上,尤其是外勞政策上作適當的調整。

新華網記者:新加坡收緊勞工政策也是轉型的一部分嗎?

陳金松: 因為過去幾年新加坡太過於依賴外來勞工,用低價的勞動力來發展生產,現在發現這是一個問題,因此現在採取收緊勞工的政策。其實這種收緊政策主要還是對於比較低層的勞工,因為這些勞工的引入是造成生產力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吸引的都是比較專業的人士,通常對生產力的提升有促進作用。不過,外來專業人才引進太多太快也可能導致新加坡人承受很大的競爭壓力。所以現在新加坡政府也對外來人才的引進政策做出了一些調整。

新華網記者: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這對外資企業,尤其是新加坡企業來說有什麼機遇和挑戰?

陳金松:所謂新常態是指經濟過了每個階段之後都有的一個新環境,不管你是本地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如新加坡企業都需要適應這個新的環境。中國經濟轉型對任何企業來說,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在新常態中,有些行業,尤其是服務業,面臨調整的同時也會獲得更大的擴展空間。在這方面,新加坡的企業應該會有更多的機遇。

新華網記者:您覺得對於未來進一步開發中國西部市場最大的機遇是什麼,同時存在著什麼挑戰?

陳金松:我覺得西部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很多人僅僅看到了東部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而沒有看到西部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西部開發第一步就是完善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一旦完善就可以吸引其他的企業進來。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努力很多年。不過西部地區地方大,發展程度也參差不齊,因此挑戰肯定是存在的。

第二點就是人才問題,如果能夠引進更多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西部成功發展的機會就會更高。不過這應該只是時間問題。目前中國東部沿海各城市,生產成本己經上升很多。如果這些公司不遷移到西部內陸地區的話,他們可能需要遷移到中國周圍其他成本比較低的國家。所以對中國來說開發西部應該加速,這樣將為中國企業提供更多成長和擴大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