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0傳奇,為什麼當年有人說不如買蘇-27?

殲-10戰機的研製,被稱為“10號工程”,1984年立項,成飛負責。如今距離其樣機建造正好過去了20週年。這20年見證了中國空軍、中國航空業的發展,是中國人自主研製的代表作。其間,曾遭遇各種艱難險阻,曾經有人提議不如買蘇-27,殲-10乾脆下馬。

殲-10傳奇,為什麼當年有人說不如買蘇-27?

在1984年立項時,空軍要求2000年投入使用,要具備超音速格鬥性能,兼顧高速截擊需要,有較強的超視距作戰能力,航電先進,航程足夠大,還能夠對地打擊。這幾乎是當時空軍對戰機各種需求的大集合了。

相比於此前與兄弟單位在立項上的競爭,1984年起才是艱辛研製過程的第一步。對於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殲-10太過超前。這是它能夠勝出立項的原因,也是後來遭遇各種質疑的原因。當時許多需要的技術沒接觸過,發動機更是不知在哪裡。有人甚至問總師宋文驄,一架戰機的研製週期很長,能成功嗎?言外之意,有生之年能看到殲-10的成功嗎?宋文驄說,能否活著看到還不知道,但殲-10一定能為中國航空培養大量人才。

殲-10傳奇,為什麼當年有人說不如買蘇-27?

宋文驄改革管理,在機制上為殲-10的成功研製打下了堅實基礎。“缺錢”是最大的攔路虎。1989年,中國一個軍事代表團到前蘇聯考察訪問,蘇-27SK讓很多人為之震撼。回到北京後,一些將領提出,殲-10仍未蹤影,不如省錢進口蘇-27。劉華清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請宋文驄發言。宋文驄解釋,蘇-27SK確實優異,但殲-10有自己的特點,兩者可以相互配合。劉華清說,蘇-27再好也是別人的孩子,殲-10才是自家的孩子,無論多麼困難都要搞下去。

殲-10傳奇,為什麼當年有人說不如買蘇-27?

1991年,殲-10樣機組裝完成,但實際上也只是個全尺寸模型,裡面很多設備還沒有,只是用木頭雕刻代替、紙盒子填空。時任空軍副司令員林虎叫上各大軍區空軍主官參觀這個模型,新佈局和現代感讓人對殲-10有了感性認識,應該說加了不少印象分。1997年,殲-10真正的樣機制造成功,1998年首飛成功,在多少年後,人們都看到了宋文驄與試飛員雷強等英雄們淚灑現場的畫面。

殲-10傳奇,為什麼當年有人說不如買蘇-27?

殲-10首飛成功後,宋文驄將試飛組織工作交給楊偉,專心研究下一代戰機氣動設計,提出了“小展弦比升力體鴨式佈局”。楊偉成功地接過了殲-10的接力棒,後來還成為了殲-20的總設計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