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 行動帶來改變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瀑布、冒著仙氣的彩色鍋噴泉,在夕陽下奔跑的野牛群……這些彷彿在探索頻道才能看到的美景,許多都是國家公園的一部分。全世界著名的國家公園如黃石公園、優勝美地、班夫國家公園等,不僅為人們提供令人嚮往的美麗景象,也為人們提供接觸自然、瞭解自然的美好體驗。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黃石公園下瀑布 © Eddie Yip (CC BY-SA 2.0) / Flickr ​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賈斯珀國家公園內的公麋鹿 © Ian Willms / Greenpeace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蒙大拿冰川國家公園 © Tim Aubry / Greenpeace ​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通加斯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大灰熊 © Gavin Newman / Greenpeace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科羅拉多大峽谷日落 © Hans Kristensen / Greenpeace

好消息是,2017年開始,中國也正式開啟國家公園試點工作了!如何在中華大地上將壯麗如畫的河山建立起不輸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美麗國家公園,我們的路才剛剛開始。2018年10月起,綠色和平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在四川和安徽開展國家公園體制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專題的專項研究。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新“核心”

1832年,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Geoge Catlin)在旅行的路上,對美國西部大開發對印第安文明、野生動植物和荒野的影響深表憂慮。他寫到“它們可以被保護起來,只要政府通過一些保護政策設立一個國家公園,其中有人也有野獸,所有的一切都處於原生狀態,體現著自然之美”。據說,他最早提出了國家公園的概念,並被全世界許多國家所採用。

儘管各國所定義的國家公園含義不盡相同,但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國家公園,基本意思都是指自然保護區的一種新的形式。經過一兩百年的探索,一個好的國家公園不僅會進行生態保護,更會潛移默化中塑造人們的戶外愛好,成為人與自然互動的極佳媒介,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的綠色文化名片。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 Eddie Yip (CC BY-SA 2.0) / Flickr

(圖:黃石公園讓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象“彩色鍋噴泉”)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 Eddie Yip (CC BY-SA 2.0) / Flickr

(圖:美國黃石公園建立於1872年,至今有近150年的歷史。)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以各類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覆蓋了我國絕大多數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產資源。但同時,自然保護地存在的問題也相當突出:由於生態環境與當地社區的複雜性,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目標和利益衝突性,長期以來,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碎片化等一直是自然保護地建設的難點問題。

與一般的自然保護地相比,國家公園範圍更大、生態系統更完整、原真性更強、管理層級更高、保護更嚴格,在自然保護地體系中佔有主體地位。2017年,《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提出“2020年前,在具有國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態系統,整合相關自然保護地,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標誌著中國的國家公園體制正式亮相。

經過前期探索和籌備,我國國家公園的建設有序開展。2018年,從祁連山國家公園和四川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相應成立,到年末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確定,各個地方從建設到管理,面臨很多複雜而嶄新的情況,很多地方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堅持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全民共享”是重要目標之一,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管理與當地社區居民之間實現保護與發展和諧統一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自然風貌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往往伴隨著社區居民貧困問題,外出務工導致的本地人力流失,加之生態林補償水平低,地方和社區發展往往與自然保護潛存矛盾。

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要求大範圍的有效保護,而各地的基本自然人文情況不盡相同,應做到結合自然和民生的因地制宜。傍山而居的居民生於斯長於斯,要做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村落往往成為了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及重要的參與者。

隨著國家公園的劃定和政策法規的更新,國家公園區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無疑會迎來巨大的變化,如何實現資源的共有共建共享,從而體現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性,是目前國家公園體制建設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綠色和平長期以來一直關注中國天然林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相關議題,本項目攜手南京林業大學,以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安徽大別山為案例點,並以大熊貓國家公園作為參考,開展實地和桌面調研,共同探索在國家公園體制下自然保護地的社區協調機制。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2018年7月16日於安徽天堂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遊客在山林中休憩。©️ 賈衛國

本項目將根據區域分佈、管理體制、生態特點和保護目標,以及社區與居民參與意願等四方面進行梳理比較,著眼於兩個自然保護地中的社區參與,對參與環節,參與形式和途徑以及參與程度進行實地調研和探索,基於結果,對利益相關方的參與意願進行分析,並比較區域可能存在的異同,在此基礎上進行初步討論並提出完善參與機制的具體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南京林業大學與綠色和平合作的國家公園項目著眼於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對社區參與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建設進行探索,希望為中國建設和健全國家公園體制添磚加瓦,為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國家公園美好願景共同努力。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國家公園名片

此項目已在江蘇省獲得臨時活動備案


[1] National park service.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https://www.nps.gov/glba/learn/historyculture/history-of-the-national-park-service.htm. 2016-04-14.

[2] 唐芳林. 中國國家公園發展進入新紀元.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4044/content-1089035.html. 2018-04-02.

[3] 中國政府網.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2358.htm. 2017-09-26.

[4]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李軍聽取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工作彙報. http://www.hainan.gov.cn/hainan/ldhd/201811/744ac3dabe534e2d8380dc0691a07e4e.shtml. 2018-11-23.

[5] 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出版.《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