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編者按:2010年,交友類節目《非誠勿擾》以解決當今男女婚戀剛需問題為切口,青雲直上。如今行至8年略顯老態,此時新生網綜新寵《心動的信號》以“90後”人設,星素結合的形式突破交友類節目的套式,這種模式是否可以為婚戀綜藝打開新的出口?

婚戀是社會的剛需話題,也是綜藝節目的兵家相爭之地。

1998年湖南衛視《玫瑰之約》拉開了婚戀綜藝的序幕,此後一大批交友類綜藝便雨後春筍般出現。2010年《非誠勿擾》強勢登陸江蘇衛視,婚戀正式成為大眾街談巷議的談資,僅2010年,《非誠勿擾》取得30多次同時段第一名,包攬2010年前23週中的15次全國衛視周收視率總冠軍,更以4.15%的收視率創下綜藝節目的新記錄,與《快樂大本營》並稱中國電視最常青的節目,更是讓主持人孟非、嘉賓樂嘉,成了炙手可熱的紅人。《非誠勿擾》一路飛馳,成為一檔現象級的婚戀綜藝。

但在長達8年的成長中,心動、滅燈、告白、牽手,這套“工作化”流程已經被觀眾嚼的骨頭全無。《非誠勿擾》自知老態,於是革新求變,節目製片人李政在去年就表示:“從創意、策劃到模式改版的緣起,做了多達六七次的整體系統策劃,每次系統策劃又經過了不下十次的調整,所以算起來是一個打磨了六七十次的模式,但這種“微創新”卻沒能讓當下90、00後為其買單。《非誠勿擾》老矣。

隨著90、95後逐漸成為婚戀市場主力軍,2億單身男女,現代都市年輕男女社交觀,婚戀觀,傳遞健康、成熟價值觀的節目是情感剛需。但以往的婚戀節目一股媽媽風,讓年輕觀眾棄之不理,於是《心動的信號》順勢而出,“小而美”的韓系畫風將浪漫場景勾勒的繪聲繪色。8月26日在騰訊視頻首播節目首播當晚播放量突破千萬次,平均每期節目播放量均超過5000萬次,微博話題#心動的信號#閱讀量15億,豆瓣評分7.4。

可以說,《心動的信號》初獲小勝,究竟勝在哪裡?

90後人設

《心動的信號》力求擺脫媽媽風,呈現年輕化的90後人設。整個節目在畫面語言上力求展示簡單的小而美,將最簡單的戀愛生活自然呈現。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與以往交友“大手筆”不同,沒有舞臺、沒有任何選擇的道具設置,在嘉賓上打破以往“人多勢眾”,少則24人,多則近百人的設置。

《心動的信號》讓8位單身男女在上海郊區一幢名為“信號小屋”的別墅中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合租體驗”。退去舞臺的聚光燈、擦掉濃妝與臺下的千萬觀眾,8位主人公一起做飯、聊天、上班、約會,將都市飲食男女最真實的寫照呈現,展現年輕男女心動、情動的微妙過程。

真實感是這位年輕的“90後”最核心的要求,於是,從節目選角開始,節目組進行了“大海撈針”式的甄選。

《心動的信號》監製、企鵝影視天相工作室副總經理邱越曾透露,節目選角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當時就定下了嚴苛的選人原則——必須真實,即真實的個人信息,真實的戀愛需求,從源頭就“淘汰”了一批戲精人格和網紅臉。最終,節目組從4300人裡才選出了節目中觀眾所看到的8位青年男女。

為了達到這位“90後”對於真實的高要求,邱越沒少被“耍”。有一次男嘉賓已經定下來了,結果前一天溝通的時候發現他對所填寫信息中的工作好像並不瞭解,有很多個人信息都不真實,只好臨場停掉了這個人。最終“胡金銘在咖啡廳‘撿’來,向天歌被導演組PASS的一個男生的朋友圈的一張合影裡找到。”符合90後style的“真實素人”著實難找。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費盡心思淘真實嘉賓,對劇本當然Say No。邱越曾承諾,節目沒有所謂的劇本,儘量做到最大程度上的真實呈現。生活無疑是一個最優的編劇,零劇本的《心動的信號》比劇本要精彩的多。

在節目中,原本最為穩定且甜蜜的“西紅柿CP”胡金銘和周遊,因為“鯰魚”男四郭如彬的加入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最終男女嘉賓發送短信時,胡金銘一如既往地發給了周遊,而周遊最終卻發給了李君捷,這一結果讓不少觀眾和現場的心動偵探們都吃驚不已,其主人公的心思讓人捉摸不透,而像這樣的反轉數不勝數。最好的編劇都寫不來。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多點佔據

《心動的信號》作為“90後”,多元、獨特是它的標籤,節目把握兩大脈絡:素人+明星,觀察+推理。

素人在《心動的信號》中以主角呈現,這是在之前的慢綜藝節目中鮮少出現的。之前的《爸爸去哪兒》、《中餐廳》、《幸福三重奏》這類慢綜藝成了市場寵兒,明星真人秀節目一度火爆,伴隨過度消費明星,廣電總局出手,明令明星的支出不可超過1000萬,一時之間,綜藝節目啟用素人,成為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這一步棋是一部險棋,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過成功的案例。

在《偶像來了》中,素人一直都是背景板;《我想和你唱》中明星開嗓,素人被秒殺;《親愛的客棧》中將星素結合升級打了一手好牌,講述素人客人與明星經營者之間的故事,但最終話題與討論量無一都在炒明星......普通人無法在同一時空下與自帶話題與熱度的明星相匹敵。

於是《心動的信號》另闢蹊徑,既然容不下那就兵分兩路,素人在“信號小屋”裡展開合租生活,明星嘉賓在演播室當觀眾,素人“演”,明星嘉賓當看客,兩者處理的恰到好處。

做好星素結合還滿足不了《心動的信號》的胃口,既然交友本身就是充滿變數的,那麼加上推理,將星素結合遊戲化,更有看點。

最後,《心動的信號》順勢定位於一檔戀愛社交推理真人秀節目。8位素人在“信號小屋”開始“合租體驗”,6位“心動偵探”通過對其生活細節和交往時的表達,進行推理分析,進行心動連線的預測。演播室內的“心動偵探”們又和彈幕觀眾之間天然存在著一種“盟軍”共情之感,這幫吃瓜群眾對其幕後走向是否與之判斷相匹配充滿了期待。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困於模仿韓範

雖然一路向好,但《心動的信號》播放量始終都在同期網綜中游徘徊。不少網友將《心動的信號》稱做一部素人所拍的韓劇,高、甜、故事性成就了其豆瓣7.4的評分,在交友類網綜一片頹勢中凸起。但是最終其卻沒有《非誠勿擾》的爆款之相,源於韓綜《heart signal》的“心動”遲遲沒能激起大浪花,更是被網友稱之為漢語字幕版的《heart signal》。

成也模式,敗也模式。《心動的信號》敗在了過於依賴韓國綜藝《heart signal》。

首先在於場景,可以說中國版《心動的信號》和原版《heart signal》相似度達到99%。同樣都是位於離市中心稍遠一點的獨棟別墅,同樣都是開放式廚房和大長桌餐廳,同樣都是上下鋪床位。但《心動的信號》是明確買了版權的,比起那些抄襲節目來說,《心動的信號》是“合法產品”。但是對於觀眾來說,卻稍有糊弄的嫌疑。

其次是人設,完全照搬原版,原版中女一是白領精英,是個高情商、高智商、溫柔的小姐姐,中國版中的女一向天歌也是同樣的人設。同時主人公相同的走位與剪輯,更是讓觀眾直呼難以置信,可以說,除了語言、嘉賓,《heart signal 2》豆瓣9.1的評分外,《心動的信號》和原版並沒有什麼差異,這樣的設置,留給觀眾滿屏的尷尬。網友紛紛吐槽不必費時間看重播。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心動的信號》:主動求變

引進韓綜不是問題,早期《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也都紛紛來自韓國,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奔跑吧兄弟》第三季在視頻網站愛奇藝獨家播出的首期節目13小時播放量就超過了1億,此刻《心動的信號》上映41天破5億的播放量稍顯蒼白無力。

究其根本在於素人的影響力對於內地觀眾而言,還並未有支撐力。《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均由明星加持,口碑與熱度能夠持續提升。而《心動的信號》一方面要面臨素人影響力的挑戰;另一方面,在素人影響力不夠的狀態下,完全copy韓國版本,觀眾的挑剔程度更甚。

《心動的信號》是一次主動的出擊,在明星被禁的這一敏感階段,《心動的信號》在試圖尋求和探索出全新的明星和素人相存的綜藝,相比以前,這一步跨的更乾脆利索。龍門君更願意把這一節目看做是一次實驗性動作。

素人綜藝是否可以出現爆款,明星與素人如何才能更好的結合,發揮其化學反應,這將是整個綜藝行業面臨的全局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