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之父”手機公司裁員30%,這個行業已不再是樂土了


“安卓之父”手機公司裁員30%,這個行業已不再是樂土了

現在,“造手機”已經不是一個會引發外界關注的行為了。即便是行業內的元老級人物,在備好資源的情況下,貿然扎進這個無底洞,註定也會鎩羽而歸。

被稱為“安卓之父”的安迪·魯賓,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日前,彭博社報道稱,安迪·魯賓創辦的手機制造企業Essential Products已經裁員了30%,涉及的部門包括了硬件、營銷以及銷售部門。企業的官方網站顯示,這家公司共有約120名員工。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公司,出現了30%如此幅度的裁員,都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這家公司在經營上遇到了問題。

負面消息已經縈繞在Essential Products的周邊許久。今年5月,安迪·魯賓在自己的個人推特上表示,公司第二代產品Essential Phone PH-2的研發計劃已經取消,而類似智能家居這樣的產品則照常研發。

“我們預期另一些產品會在市場上更受歡迎,為此我們也會取消一些原定的產品規劃。”安迪·魯賓當時表示。同時有傳言稱,他已經在委託金融機構,尋求Essential Products的出售事宜。

直到現在,Essential Phone PH-2依然是停留在傳說中的一款產品。從目前公司的發展狀況來看,它估計也不會在近期問世。

從誕生開始,安迪·魯賓的這個創業計劃就充滿了波折。

2003年,安迪·魯賓創立了安卓公司,兩年後,安卓公司被谷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其所推出的Android操作系統最終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一款手機操作系統,安迪·魯賓也因此得到了“安卓之父”這個稱號。

2014年,安迪·魯賓離開谷歌,隨後創立了Playground風投基金和設計工作室,Essential Products就是他通過這個風投基金孵化出來的一個創業項目。這個項目最終得到了來自騰訊、亞馬遜、富士康等企業的投資,估值也超過了10億美元。

2017年5月30日,在Code Conference大會上,安迪·魯賓公開宣佈,Essential Products的第一款產品Essential Phone將在30天內開售,售價為699美元。

這款搭載了“安卓之父”光環的手機,在問世之初吸引了一些關注,其全面屏的設計也讓它在當時成為了市面上最早的一款全面屏手機。就連錘子手機的創始人羅永浩也認為Essential Phone是一款令人感到驚豔的產品。

只是和各種小眾手機品牌一樣,Essential Phone最終的結局也是叫好不叫座。口碑很好,但是市場的表現最終不會說謊。市場調研機構IDC的數據顯示,整個2017年,Essential Phone只賣出了88000臺。即便官方之後很快將產品的售價下調近50%,也未能帶來積極效果。

放在其他主流手機品牌商身上,它們可能只需要幾天就可以達成這個銷售數字。銷量上的雲泥之別,註定了Essential Products之後的路不會好走。

之後,人們更多聽到的就是這家公司出現的負面消息。在Essential Products對外公佈產品信息後不久,公司的營銷副總裁Brian Wallace以及公關負責人Andy Fouché都宣佈離職。就連安迪·魯賓本人也被傳出過離開Essential Products的消息。

跌跌撞撞之下,Essential Products的路已經越走越窄。最近它們又宣傳起了“AI手機”的噱頭,然而這也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蘋果、三星、華為等品牌早已經在自己的手機產品上搭載了相關功能。

這樣一來,Essential Products和Essential Phone的未來命運,實際上已經十分清晰。

看起來,安迪·魯賓和Essential Products並沒有走錯哪一步:一個手機老兵帶領的團隊、巨頭提供的資金、一款沒有明顯短板的手機產品。它們似乎並不應該在市場上取得這麼慘淡的結果。

問題其實出在時機上——2017年已經不是一個適合新廠商進入手機市場的年份了。

在功能機時代,諾基亞成為了業內的領頭羊。但智能機時代的來臨讓它的統治分崩離析,芬蘭巨頭留下來的市場被新興的品牌們一寸寸瓜分。這個過程也讓蘋果、華為、小米等品牌踏著諾基亞們的輝煌的過去逐漸走向頂峰。

不過,在早期的群雄逐鹿之後,集中化再一次出現在手機行業之中。

這場趨勢從2016年開始顯現,到2017年愈演愈烈。今年1月,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手機市場,華為、OPPO、vivo、小米、蘋果是份額最高的五家廠商,它們合計佔據了整個中國市場80%的份額。

這種分佈意味著中國手機市場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頭部效應。在市場格局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其餘手機廠商只能就巨頭瓜分下的20%市場份額展開競爭。而這往往意味著你死我活。

因此,過去幾年見證了不少曾經名噪一時的國內手機廠商在市場競爭中走向沒落。先是曾經名列“中華酷聯”四大品牌之中的酷派基本退出國內手機市場,之後是成立於2002年的金立手機因為資金鍊問題而停擺。

剩下的廠商們日子也說不上好過。在經歷了2016年和2017年的滑鐵盧後,魅族以一款創始人黃章心目中的“夢想機”吹響了反擊的號角,但現在仍不見效。錘子手機最近則被“成都總部解散”這一傳聞所困擾,前景依然未卜。

放眼全球範圍,同樣有一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手機品牌,如今歸於沉寂。這樣的例子包括HTC和夏普,前者儘管最近宣佈了區塊鏈智能手機的發佈計劃,然而20億新臺幣的虧損依舊扎眼;後者最近則被傳出了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言。

此前,金立手機董事長劉立榮曾經公開表示,未來全球手機市場只會剩下五六個品牌,手機廠商只有做到全球年銷量1億臺的規模才會安全。

回過頭來看,劉立榮的判斷基本正確。目前全球市場中,依然有存在感的品牌無非是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等幾家,多家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它們在2017年的出貨量基本穩定在1億臺左右或以上。

只是,劉立榮也許並沒有想到,這些品牌佔據市場頭部位置的背後,是包括金立在內的諸多廠商陷入泥淖。大廠商們的鉅額銷量,確保了它們可以從產業鏈處獲得更多的支持,從而形成規模效應。小廠商們則只能繼續艱難地見縫插針,在夾縫中求生存。

將黃章、劉立榮、郭德英等人稱為智能機時代的失敗者並不公平,但他們也許會對自己在過去的某一個時間節點中所做出的某一個決定感到後悔——也許一個功能的加入,一個策略的改動,一筆資金的下撥,站在市場頂峰的也許就會是他們,而不是雷軍和餘承東。

然而這永遠只能停留在外界的猜想之中。在智能機時代,市場的分散已經過去,一個集中的市場再次形成。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Essential Phone的結局,在誕生之初其實就已經被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