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黑惡、懲治犯罪!總有堅強的臂膀讓人民群眾依靠

扫除黑恶、惩治犯罪!总有坚强的臂膀让人民群众依靠

“安全感”一詞屢屢從人們口中說出,成為當下公眾極為關心的大事。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黨中央的要求、人民的呼聲,就是政法工作的重心所在。黨的十九大以來,全國政法機關以雷霆萬鈞之勢掃除黑惡、懲治犯罪,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的安全感。在中國,任何時候總有堅強的臂膀讓人民群眾依靠。

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我國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扫除黑恶、惩治犯罪!总有坚强的臂膀让人民群众依靠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據統計,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共打掉涉黑組織1082個,繳獲槍支1620支,一審判決涉黑涉惡案件被告人14155名,1.8萬名涉黑涉惡違法犯罪人員投案自首。全國刑事案件下降7.9%,持槍案件下降38.9%,爆炸案件下降29.1%,殺人案件下降6.3%。

人民群眾最痛恨什麼,政法機關就著力打擊什麼。

2018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通知》,強調要聚焦涉黑涉惡問題突出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把打擊鋒芒始終對準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深惡痛絕的各類黑惡勢力違法犯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在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切實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對黑惡勢力零容忍!隨後,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就出臺關於辦理黑惡勢力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將把持基層政權、橫行鄉里、欺行霸市等10類黑惡勢力違法犯罪作為打擊重點。

最高檢下發《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通知》,對檢察機關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作出明確部署,自上而下,層層推進。各地檢察機關多措並舉,依法開展專項鬥爭,階段性成效顯著。截至2018年12月21日,福建檢察機關已批捕涉黑涉惡犯罪2684人,提起公訴312件1912人,其中涉黑犯罪批捕711人,提起公訴46件497人。

這是一場掃黑除惡的人民戰爭,得到了人民的堅決擁護。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國共收到群眾舉報30餘萬件,發放群眾舉報獎勵1500餘萬元。

“橫行霸道的人再厲害,能厲害過法律?!面對無惡不作的黑社會組織,山東省泰安市高新區房村鎮村民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話。2018年6月15日,泰安市中級法院對該區周尚全黑社會性質組織案作出終審判決,判處主犯周尚全有期徒刑二十年。

在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的同時,檢察機關還積極參與扶貧領域各類腐敗問題專項治理,深入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兩個專項立案監督活動,全力維護群眾切身利益。

守好人民的“錢袋子”

安全感來自方方面面。人民群眾需要的,不僅是人身安全,還有財產安全。

政法機關對於各種侵犯人民群眾財產安全的犯罪行為堅決打擊。圍繞打好三大攻堅戰,開展防範金融風險、打擊涉眾型經濟犯罪專項活動,守好人民的“錢袋子”。

扫除黑恶、惩治犯罪!总有坚强的臂膀让人民群众依靠

2018年12月14日,涉案金額超千億的善心匯傳銷案有了判決結果。經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湖南省雙牌縣法院依法對被告人張天明等10人組織、領導傳銷活動,聚眾擾亂公共秩序案一審公開宣判,主犯張天明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七年,並處罰金1億元。

至此,這個以“精準扶貧”為名,以高收益為誘餌,採取“拉人頭”的方式大規模發展會員的傳銷組織受到法律的嚴懲。

對近年來多發的傳銷類案件,“兩高一部”印發了《關於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18年7月12日,最高檢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第十批指導性案例,包括操縱證券市場,集資詐騙,利用網絡組織、領導傳銷等突出犯罪,明確多發疑難及新型金融犯罪法律適用標準。在發佈會現場,檢察官以案釋法,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識別、防範新型傳銷活動。

“涉眾型金融犯罪隱蔽性、欺騙性強,蔓延速度快,涉案人員多,波及地域廣,涉案金額大,嚴重侵害人民群眾財產權益,始終是檢察機關打擊的重點。”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萬春表示,檢察機關將持之以恆加大對涉眾型金融犯罪的打擊力度。

在經濟新常態下,既保護人民財產安全,也要激發萬眾創新的積極性。上海檢察機關嚴厲打擊妨害科技創新的各類刑事犯罪,加大對高端製造、智能製造、互聯網產業等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力度,2018年提起公訴204件319人。

法治引領築牢安全基石

“人身安全是每個公民最基本的要求,面對來自不法行為的嚴重緊急危害,法律應當引導鼓勵公民勇於自我救濟,堅持同不法侵害作鬥爭。”今年刷屏的一段話,來自江蘇檢察機關在“崑山反殺案”後的以案釋法。“檢察機關將會依法保障人民群眾的正當防衛權利,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幾句話,讓人民群眾在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時有了足夠的安全感。

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必須把法律作為全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使之成為一種全民信仰。每一起社會熱點案件,因為關注者眾多,正是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公眾法治意識的良機。檢察機關結合辦理的“非法疫苗案”“崑山反殺案”等社會熱點案件,加強釋法普法,及時消除公眾疑惑,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法治認同。

法治社會需要法治理念的引領,司法機關應當負起弘揚正氣的責任。針對社會矛盾多發的現實,“楓橋經驗”成為各地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大法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發現在早、防範在先、處置在小”,各地對於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新探索結出碩果。

在浙江,村(社區)被劃分為清晰的網格,每個網格由若干名網格員責任包乾,把群眾工作有效延伸到社會的每一根毛細血管。網格員要知道村裡有幾家是外來戶,幾家出租房裡有沒有電線套管,村裡幾家是危房,還要定期去看望村裡的困難戶和精神病人……

“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2018年只有一起上報到了村裡,2017年全年只有兩起。基本上所有矛盾都解決在網格里了。”楓源村委會主任駱根土這樣介紹網格員的“威力”。

身處“楓橋經驗”發源地,浙江檢察機關傳承創新,促進矛盾源頭化解,探索疑難複雜敏感案件公開審查制度,讓人民群眾通過檢察辦案收穫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維護社會安寧是人民福祉所在,政法機關肩負重任。讓人民群眾更有安全感,這是莊嚴承諾,也是巨大鞭策。一年接著一年幹,在全國政法機關的努力下,安全感會圍繞在每個人的身邊,照亮每個人的精彩人生。

扫除黑恶、惩治犯罪!总有坚强的臂膀让人民群众依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