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入藏紀實》中關於吃的趣事

《步行入藏紀實》中關於吃的趣事

作為一個吃貨,在讀書的時候對吃的內容難免關注,只不過在這本介紹我軍解放西藏期間的書裡看到的內容,讓人留下的絕不僅僅是口水。

《步行入藏紀實》中關於吃的趣事

不得不喝的酥油胡辣湯

當年的進藏部隊為了適應高原生活、保持充沛體力,曾經有這樣一條規定:必須能吃酥油。酥油是藏族人民用耗牛的奶汁製作的一種奶油、是拌糌粑、打奶茶、炸油果必不可少的用品。吃酥油可以產生很大的熱量、而且能夠滋潤皮膚,在陽光格外明亮紫外線特別強的西藏高寒地區,尤其需要常吃、多吃。當時入藏的18軍來自豫皖蘇,河南籍的戰士較多,所以炊事班就在每天晚上熄燈前,用酥油摻上面粉、辣椒、花生米和食鹽等熬上一大鍋“胡辣湯”,每人必須喝一碗,並把這件事提到了能不能勝利完成解放西藏任務的戰略高度。廣大指戰員大多自小生活貧困,極少能夠和牛羊肉打交道。那時的酥油又是土法制成,牛油味兒特別強烈,所以不少戰士都是一手端著缸子,一手捏著鼻子硬往下喝的。

《步行入藏紀實》中關於吃的趣事

隨時攜帶的方便食品

第一次從四川進西藏時,配發的食物主要發三種:一種是代食粉,是用炒熟了的豆麵和食鹽等和成的,可以用水攪拌著吃;一種叫蛋黃蠟,是把雞蛋黃做成了短小的蠟燭形狀,也是熟的;再一種就是壓縮餅乾了,為了方便攜帶保存,三種食品都是用大小不同的鐵筒裝好的。

《步行入藏紀實》中關於吃的趣事

難得一次的打獵經歷

在西藏的一些草原上,經常見到許多小狗般大小的動物鎖起前爪直立在窩門口,其實就是土撥鼠,長得渾身滾圓,看了肉質一定很肥美。這些西藏的動物是不怕人、不怕槍聲的。因為這裡的幾乎全部信佛,而信佛的人不能隨便殺生,所以動物們、尤其是野生動物們是沒有躲人躲槍的遺傳基因和親身經驗的。獵了一隻很容易,可惜把戰利品拴在馬屁股上帶到兵站以後,原指望炊事員給我們做頓美餐,炊事員說沒有弄過這東西,不會做。又請藏族老鄉來做,他們連連擺手搖頭,苦笑著拒絕,說是吃不得。最後,只得把野味丟棄了。不過,若干年後特意查了辭典,才知道土撥鼠是鼠疫、布氏桿菌和兔熱病的傳播者,當時沒有吃也許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