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曆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

筷子,這個早在中國文字發明之前就已經普及的常用食具,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中國傳統設計的“活化石”。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它的發明、製作、改變、演化,貫穿了一系列中國式樣的獨特設計元素。



01


筷子的長度在二十三到二十五釐米之間,這個長度與人的前臂(肘關節至腕關節)長度相當,粗細直徑在六毫米左右;前段的三分之一是細長的圓柱形,尾端的三分之二是正方形。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尾端的正方形設計是使筷子擺放在飯碗和桌子上牢固、不會輕易的滾落;其次是在夾食物時能增加手與筷子的摩擦力,能避免筷子滑落,方便使用;基本的動作是單手持筷,以夾、撥、撈、劃、挑、切、攪等技巧為主。

古代常吃的一種食物是羹食,它是把菜和肉,甚至米放在一起亂燉,燉成比較稀的湯汁。這時候用手就不太合適,要用筷子撈裡面的肉和菜。所以在先秦時,筷子又稱“梜”。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但中國筷子的標準造型,在西漢定型。

在造型設計上,筷子始終貫穿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中的“衡中求變”與“對稱美”的思想。

方與圓、粗與細、大與小、動與靜這些元素之間的相互轉化,使用時的一動一靜,無不是“衡中求變”和“陰陽結合”思想的體現。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這種美,體現在筷子上,就是一雙筷子兩隻,而每一隻筷子上紋理及圖案或許是無序的,但是這些紋案經過對稱都會展現出平穩的秩序感。

當然,不同的材質,也造就了不同式樣的筷子,以不同的美感。

02


比如:

漢代時,筷子開始普遍使用,稱“箸”,材質也多以竹木為主。

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稱:“箸,從竹者聲。” 說明“箸”是用竹木製成的。漢晉時期,人們常用的吃飯用具“木箸”還開始流入西域。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唐代時,由於國力豐厚,筷子也開始華麗起來,唐玄宗帶頭用起了金筷子,玉筷子也流行起來,稱為“玉筋”,許多詩人都曾在詩中寫到“玉筋”。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明代時,“筷”的稱呼才開始興起。這源自於江南一帶,據說當時江南一代有一些避諱的風俗,比如船家在划船,避諱說“箸”(住),因為這是說“停”的意思。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於是他們反過來,將“箸”稱為“快”,寄託了“行船暢快無阻”的願望。因為多用竹子做成,後來加了個竹字頭,成了“筷”。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不過,明代時,“筷”還是流傳於民間的用法,未能動搖“箸”的正統位置。到了清朝,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筷”的說法也開始擴散開來。不過,清《康熙字典》也僅收錄“箸”而不收錄“筷”。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然而民間潮流難擋,在清代中期成書的小說《紅樓夢》中,從鳳姐到賈母都說“筷子”,曹雪芹雖然也用“箸”,但用得最多的還是“筷子”。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03

現代西方文化,雖然讓中國人看見了西餐文化,但依然阻擋不了中國人使用筷子的文化傳承。

而這種傳承甚至影響了不少西方設計師,打開了西方設計師的腦洞。

比如日本設計師日本箸的百年製造老廠——兵左衙門。採用的傳統的純天然的漆樹漆製作的筷子,防水防腐防蟲,安全環保。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日式筷子


比如一對美國夫婦設計的一款“重力筷子”,重力筷子一頭粗一頭細,粗的那頭很重,把細的那頭懸空了,這樣一來,夾菜的一端無法接觸桌子,自然也就不會汙染了。巧妙的紋路設計,也讓筷子不至於輕易掉落。


中國筷子,也有設計之道


美國夫婦軟重力筷子


事實上,縱觀筷子的設計特徵,其與當今的簡約主義可謂不謀而合。

不長不短的兩根棍子,不僅能擔任插、挑、夾、攪等多項功能,還能成為各種文化和工藝的載體。

直到今天,它的工藝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依然值得我們深入地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