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張良明哲保太子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張良明哲保太子

權謀之術無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卻閉口不說,從不將心得秘籍輕易示人這便是幾千年權謀術盛行而此類著述卻極少的秘密...此書所述之權謀案例,的確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權謀殘卷-籌謀卷

  • 造勢者為智,善用勢者為謀。
  • 謀定而思動,後發制人則勝機已握。
  • 善謀者從來不是依據道理,而是根據利害做出決定。
  • 注意強弱的變化。用己之強,來攻敵之弱。
  • 要偃旗息鼓、不事聲張,如此勝機便大了。
  • 不要主動與人為敵,不要放棄修好的機會。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張良明哲保太子

導語:故為其諍,不如為其謀;為其死,不如助其生,羽翼既豐,何慮不翩翔千里。

為他去諍諫,不如為他出謀劃策;為他去死,不如幫助他找到一條生路。羽翼豐滿了,又何愁不能翱翔千里呢。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張良明哲保太子

人物

張良,字子房,祖上是晉國大夫,後來幾代都做韓國的丞相。秦因滅韓國後,他變賣家產,尋求刺客,在博浪沙用大鐵椎刺殺秦始皇,但誤中副車。秦始皇下令追捕,他逃到下邳,改名為張良。

根據傳說,張良在圯下得到了一位老人的奇書,據說他的智謀都是來自此書。

秦末張良參加反秦義軍,先是在劉邦軍中,隨劉邦先後投項梁。進入關中咸陽,他力勸劉邦不要貪戀富貴,在鴻門宴上又為劉邦解危。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張良讓劉邦燒掉棧道,以消除項羽的疑心、楚漢戰爭中,力主劉邦聯合彭越、英布等人,反對酈食其復立六國的主張,主張追擊項羽,以免放虎歸山,這一切保證了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的勝利。

劉邦當上皇帝后,一次對群臣說: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幹裡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個人都是人中雄傑,但我能用他們,所以得了天下。“

西漢建立後,張良因功被封為留侯。高祖幾次想廢掉太子,但由於張良力保才沒能實現。高祖死後八年,張良也因長期生病死去。


【事典】張良明哲保太子

劉邦當上皇帝后,寵信戚夫人。戚夫人的兒子如意被封為趙王,但戚夫人並不滿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仗著劉邦寵信她,她纏著劉邦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如意。

劉邦的心裡也慢慢活動了。他愛屋及烏,也喜歡如意。雖然大臣們極力勸諫,他還是一直想實現這一主張。

皇后呂雉是劉盈的生母,她心裡為此感到十分不安。她知道,高祖一旦做出了決定,光靠大臣們勸諫是扭轉不了局面的,況且大臣們在這個問題上意見也並不致。她和親信們商議,有人出主意說:

“這件事非留侯不可。留侯足智多謀,皇上事事都聽他的。”

張良自從劉邦當上皇帝后,就以身體不好為由,很少過問政事。呂后就讓自己的兄弟呂澤設計把張良劫了來,對他說:

“先生常為皇上出主意,現在皇上要換太,,先生就真的高枕無憂嗎?“

張良說:

“當初皇上處於危難之中,還能用臣的計謀。現在天下安定了,皇上要換太子,是出於個人的情愛。像這種骨肉之間的事,我這樣的大臣就是一百個也沒有用的。”

呂澤一定要張良想辦法,張良只好說:

“這種事情不是憑口舌就能爭得了的。天下有四個人,是皇上沒有請到的,這四個人都很老了,因為皇上對人傲慢,就逃到了山中,決定不再做漢朝的臣子。但皇上對這四人很看重,要真能不惜重金,叫能言善辯的人拿著太子的書信去請,請來了,就叫他們做客卿,時時跟隨太子上朝,讓皇上見到他們,可以有所幫助。

呂后就照他的話做了。

漢十二年,高祖病重,更想更換太子。張良去勸說,但沒有起作用。

太傅叔孫通講了一套古今的大道理,並以死相爭,高祖假意答允,但心裡卻仍舊想換。

一天,高祖到了燕地,擺下酒席,太子陪坐。太子身後,有四個人陪作著,都八十多歲的年紀,鬍子眉毛一片潔白。

於是,皇上奇懌地問:

“這幾個人是誰呀?“

四個人就上前應對,他們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夏黃公。

劉邦大驚:

“我一連幾年都請你們來,你們一直躲著我,為什麼現在跟隨我兒?”

四個人都說:

“陛下總是愛罵人,我們不願受辱。聽人說太子仁愛忠孝,對人又很尊重。天下人沒有不願伸長脖子,為太子而死的,所以我們出來輔助太子。”

四人敬完酒,就都出去了。劉邦目送他們,嘆了口氣說:“羽翼已成,難以動搖了。“

太子沒有被更換,全是憑著這四個人的力量。

鏡鑑

明晰利弊,選準要害,才能解決問題。

釋評

史書上說是靠四位老人保住了太子的王位,但這仍然是張良的謀劃的結果。有功而不居,正是張良的過人之處。更換太子,從今天的角度看很難說是否正確,劉盈上臺後被呂后篡權,呂后和她的家族一直把持朝政十一年,後來鬧了大亂子,差一點把漢朝的江山掀翻了;要是如意當了皇帝,最壞也不過是這樣的結果。劉邦不想讓劉盈接替自己,除了籠愛戚夫人和她的兒子外,恐怕也是不願讓生性殘忍的呂后有機會把持朝政。

當然,就事論事,在說服劉邦、保住太子的問題上,張良做得非常巧妙。他也當面勸諫,但適可而止,因為他知道這種事情不是憑舌之利可以做到的。惟一可行的就是加固太子的地位、有賢人來支持他,並說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而死,能使漢高祖心動。如果換掉太子,真的天下大亂,這是劉邦決不願看到的。作為統治者,江山總是重於親情,像愛德華八世那樣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國王畢競是極少數。張良的計策,也算是釜底抽薪之計吧,在太子鍋下面加了把火,就等於在戚夫人的鍋下撤了把火。

至於叔孫通,不過是一位腐儒。談論一通古今,又有什麼用?英明的劉邦,難道連這些都不知道嗎?在政治中做出一個決定,往往不是憑大道理,而是根據利害。連這點都弄不明白,還當什麼太傅?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張良明哲保太子

喜歡看故事的朋友歡迎關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