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耿弇聲東擊西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耿弇聲東擊西

權謀之術無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卻閉口不說,從不將心得秘籍輕易示人這便是幾千年權謀術盛行而此類著述卻極少的秘密...此書所述之權謀案例,的確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權謀殘卷-籌謀卷

  • 造勢者為智,善用勢者為謀。
  • 謀定而思動,後發制人則勝機已握。
  • 善謀者從來不是依據道理,而是根據利害做出決定。
  • 注意強弱的變化。用己之強,來攻敵之弱。
  • 要偃旗息鼓、不事聲張,如此勝機便大了。
  • 不要主動與人為敵,不要放棄修好的機會。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耿弇聲東擊西

導語:實以虛之。虛以實之,以其昏昏,獨我昭昭。

把真的當做假的,把假的當成真的,以此使對方迷惑,而自己清醒。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耿弇聲東擊西

人物

耿弇,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父親耿況,曾和王莽的堂弟王伋一起向安丘先生學習《老子》,後任上谷太守。耿弇年少好學,熟習父業。由於經常看到郡尉考選騎士時建旗設鼓、肆習馳射的場面,由此喜好將帥之事。

耿弇二十一歲時,投奔劉秀,做了門下吏。耿弇去見擴軍朱枯,提出要回上谷發兵,以定邯鄲。劉秀笑道:“小夥子竟有這樣的志向。 ”從此對他另眼看待。

王郎作亂,劉秀率兵倉猝南行,手下官吏紛紛離散。耿弇回到昌平,說服父親耿況派寇恂到漁陽與彭寵定約,各發突騎二千,步兵千人。耿弇和景丹、寇恂以及漁陽郡將士合兵南下,沿途擊殺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官吏四百多人,獲得印綬一百二十五副,節杖二枚,殺敵三萬人,平定涿郡、中山、鉅鹿、清河、河間等二十二縣。

當時,劉秀正在攻打王郎,謠傳上谷、漁陽二郡兵馬是援救王郎而來,部下都很擔心。等到耿弇等人到劉秀營中拜見,人們才放下心來。劉秀大喜,當即任命他們為偏將軍,仍然統率本部兵眾。加封耿弇為大將軍、興義侯,允許他自置偏稗。耿弇等人隨軍攻克邯鄲。之後,又跟隨劉秀擊破銅馬、高湖、赤眉、青犢等農民軍,又追擊尤來、大槍、五播等部,直到元氏(常山郡治所,今河北元氏西北)。作戰中,耿弇經常親率精銳騎兵為先鋒,敵人望風披靡。在一次戰鬥中,他的腿被流箭射中,他用佩刀削斷箭桿,繼續指揮作戰,連左右的隨從都不知他受傷。

劉秀即位後,任命耿弇為建威大將軍,封好峙侯。此後,他又平定齊地割據勢力張步,攻佔城陽、琅哪等十二郡。


【事典】耿弇聲東擊西

張步在漢光武帝劉秀起事的時候,佔據了琅挪郡,擁兵自重,成為稱霸一方的割據勢力。劉秀曾派部下伏隆去任命張步為東萊太守,竟然被張步殺死。建武五年(31年),耿弇奉詔征討張步,兩軍對峙,耿弇運用謀略,很快奪取了濟南。

張步聽說濟南失守,就命令他的弟弟張藍率精兵兩萬據守西安(今山東淄博東北),另派諸郡太守合兵萬人防守臨淄,兩城相距四十里。耿弇進軍畫中(臨淄西南),在兩座城池之間紮營。耿弇發現,西安城小,卻堅固難攻,張藍的兵也勇猛善戰;臨淄城大,卻易於攻破。於是,他傳令部下將校,整頓軍旅,五日後進攻西安。

張藍聽到這個消息,日夜嚴守城池,不敢懈怠。到第五天的半夜時分,耿弇命令將士飽餐,然後趁著夜色進軍臨淄。由於臨淄易攻難守,加上他們本以為耿弇要先打西安,因而疏於防範。不到半天的時間,耿弇就率軍沖人城中,全殲了城中的敵人。張藍聽到臨淄失陷的消息,十分驚慌,帶著人馬棄城而逃。於是,耿弇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地進人了西安城中。

在戰鬥前,擴軍荀梁曾力主首先攻打西安,耿弇並沒有聽取他的意見。現在看到兩城並取,他高興之餘,也有幾分不解,就問耿弇這是什麼緣故。

耿弇笑了笑說:

“西安聽說我要去攻城,必然嚴加守備;而臨淄卻不曾想我會去攻打,因此疏於防範。一經進攻,他們必定措手不及,驚慌失措。攻取了臨淄,西安就成了一座孤城,張藍與張步之間交通斷絕,陷人孤立無援的境地,因此只有棄城逃跑。

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一箭雙鵰的戰法。如果先攻西安,兵多城堅,必會給我軍造成更多傷亡。縱然攻克,張藍率兵逃往臨淄,與該城守軍合兵協力,便可尋機向我軍發動進攻。我軍深人敵境作戰,沒有後方供應,十天之內,不用交戰便會陷人困境。 ”

眾將聽了,都對耿弇十分折服。

鏡鑑

實以虛之,虛以實之

釋評

耿弇用的是聲東擊西的計策。他採取這樣的謀略,是因為他對戰場的情勢有著準確的分析。按正常的做法,打蛇先打頭,張藍是兩城的主帥,把他制伏,其餘的就好辦了。但由於他的人馬精強,城又難攻,最重要的是,攻下城來,他就會撤到臨淄,和臨淄的人馬合兵一處,這樣就增加了進攻的難度。

所以,耿弇就採用了另一種計謀。聲東擊西的妙處在於使對方弄不清你要進攻的對象,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難以防範。

二戰期間,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用的就是這樣的計策,最終使隆美爾判斷失誤,導致了戰略上的轉折。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耿弇聲東擊西

喜歡看故事的朋友歡迎關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