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地54畝 天水華昌歡樂城一期“天水大觀”組團之四魏晉風華

“魏晉風華”,是以麥積山石窟文化、蘇惠《璇璣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宿”為主要業態。

佔地54畝 天水華昌歡樂城一期“天水大觀”組團之四魏晉風華

華昌歡樂城夜景鳥瞰圖

一.組團內核

“魏晉風華”,是以麥積山石窟文化、蘇惠《璇璣圖》為主要歷史背景,規劃以“宿”為主要業態。整合建築、風物、藝術元素,把魏晉歷史文化與隴上民俗文化疊合在一起,豐富旅遊者行為層次,全面拓展旅遊文化內涵,打造出集高端民俗風情酒店、戲園等為一體的古色古香、情韻濃厚的體驗街區。項目組團位於謝家河畔,將打造為一個瀕河親水、休閒、幽雅、小資、慢生活街區。置身街區,彷彿一切歲月靜好。

二.組團功能

魏晉風華位於天水大觀項目中部,緊依謝家河畔,組團佔地54畝,總建築面積約3.57萬平方米,其中:餐飲0.32萬平方米,酒店1.97萬平方米,零售0.32萬平方米,主題遊樂0.93萬平方米,配套0.03萬平方米。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原文化與外來文化大碰撞的時期,其百花盛開的姿態,為天水文化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魏晉風華在廣袤的隴上大地,挖掘魏晉文化的精髓,追尋魏晉文化的遺韻,感受魏晉文化的風情,打造個性鮮明的隴上魏晉文化樂園,營造或縱酒於竹林,或掛印於五柳的魏晉風度和文化境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轟動魏晉南北朝,傳承至今的蘇蕙《璇璣圖》,它是天水歷史文化中的閃亮名片。以蘇蕙及其《璇璣圖》為故事題材,深度挖掘才女蘇蕙的人格魅力和詩書情懷,蘇蕙的愛情傳說,神秘的《璇璣圖》,通過激光秀、大型歌舞、室內劇場等多樣化呈現方式,將在這裡再次成為新焦點,感染每一個遊客。

魏晉風華,一個最適合放逐身心的理想棲居地,將魏晉情懷與“宿文化”完美融合,將香道、茶道、棋道、花道、書道、琴道、蘇蕙愛情題材等與高端民宿結合,再加入風情酒店、戲園、咖啡廳、間餐廳、搖滾吧等小資生活元素,打造一個瀕河親水、休閒、幽雅、小資的慢生活街區。置身街區,彷彿一切歲月靜好。

全面拓展旅遊文化內涵,打造高端遊樂體驗,穿越渭河大型情愫演藝,再現天水一河兩岸的美麗史詩。

佔地54畝 天水華昌歡樂城一期“天水大觀”組團之四魏晉風華

魏晉風華

三.文化背景

織錦臺在天水,我卻不知道它的確切所在,直到務農巷更名為織錦臺巷,我才恍然這裡曾經走出過一位叫蘇蕙的才情女子,流傳出一曲悽美的愛情故事。巷名的小小改動,卻彷彿巧手梳妝,盛裝出行的佳人,一條巷子頓時詩情畫意,充滿靈性,顧盼生輝。

據說解放前織錦臺巷門樓還懸掛著“古織錦裡”和“晉竇滔裡”的大匾額,後來門樓拆除,匾額一併損毀,臺基也蕩然無存。如今流傳在小巷裡的,除了織錦臺舊址,就只有竇滔與蘇蕙的愛情故事了。

當年的織錦臺,如今被土磚泥瓦擁擠在一個狹小的角落裡。朝代更迭,蘇蕙舊宅經歷了多少風吹雨淋、幾番改建拆除,如今早已面目全非。誰能知道,就在這個破敗的角落裡,才女蘇蕙將相思之情寫成迴文詩,將對愛情的執念字字揉進了五彩絲線裡,織成一幅稱頌千古的《《璇璣圖》》。這裡收藏了蘇蕙的心聲,舊跡盡失的角落,低眉順目的姿態,如同千年前那幽怨的女子,蜷縮於庭院一角,默守於巷道一角,暗暗地堅守著心中對愛情的期望。織錦臺舊址知道的人不多了,而她的《《璇璣圖》》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竇滔與蘇蕙的初遇,如同大多數愛情故事的開頭一樣,是讓人羨慕又嚮往的,即是乍見之喜,又是兩情相歡。對愛情之美,千百年男男女女在不同場景演繹著,又被人們用不同方式描述著,而對於竇滔與蘇蕙,或許用秦觀的詞:“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形容更為貼切。

蘇蕙出生於前秦時期的武功縣,是陳留縣令蘇道質的三姑娘,從小天資聰慧,傳說她三歲學字,五歲學詩,七歲學畫,九歲學繡,十二歲學織錦。及笄之年,已經是才貌雙絕,名冠鄉鄰。提親的人絡繹不絕,但來者多為庸碌之輩,無一被蘇蕙看上。十六歲那年,蘇蕙跟隨父親遊覽周原名剎阿育王寺,在寺西池畔看到有位少年仰身搭弓射箭,弦響箭出,飛鳥應聲落地,俯身射水,水面飄出帶矢游魚,真是箭不虛發。池岸有一出鞘寶劍,寒光森森,壓著幾卷經書,此情此景,活脫脫一位少年英雄模樣。蘇蕙心生傾慕,打聽下得知這個少年是秦州人竇滔。之後,竇滔與蘇蕙一見傾心,加之雙方也算門當戶對,於是,竇滔與蘇蕙這對有情人結成了眷屬。

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從一開始,就阻力重重,歷盡波折,多數充滿悲劇的色彩。如同白娘子和許仙,梁山伯和祝英臺,韓翃與柳氏,薛濤與元稹,皆以悲情告終,留給後人無數的眼淚與嘆息。古代女子顫巍巍的小腳,踉蹌行走在封建禮教的荊棘叢,往往傷痕累累,鮮血淋漓。與他們相比,竇滔與蘇蕙無疑是幸運的。愛情的萌芽在破土而出時就受到陽光雨露的滋養,瘋狂生長,綻放出灼灼光彩。

愛情之花固然美麗,但在靜待花開的期盼中,卻往往要經歷風霜雨雪的洗禮,註定少有坦途。

初時竇滔與蘇蕙相敬相慕,十分恩愛。或許是時間容易讓熾熱愛情降溫,或許是受封建社會三妻四妾觀念的影響,竇滔後來又結新歡名趙陽臺,此女能歌善舞,姿容妙曼,竇滔十分寵愛。本來有妻有妾也是封建社會的常態,如能相安無事後人倒也不好詬病。但愛情往往是自私的,佔有慾註定了許多明爭暗鬥,趙陽臺深妒蘇蕙的才學,多次在竇滔面前編造謊言,汙衊蘇蕙。竇滔漸漸對蘇蕙疏遠起來。蘇蕙二十一歲時,竇滔官拜安南將軍,要去襄陽上任,蘇蕙惱怒丈夫的喜新厭舊,不願意同行,於是竇滔便只帶趙陽臺前往襄陽。另有一說是蘇蕙蘇身為正房,嫉妒趙陽臺的年輕美貌,對趙陽臺多有虐待,竇滔心知肚明,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借調任之機,帶著趙陽臺一走了之,落得兩面清淨。還有一說是竇滔遭人構陷獲罪,發配敦煌,蘇蕙不願同往,只能由小妾侍行,竇滔便攜趙陽臺遠行。

竇滔一別兩年,音信渺茫,蘇蕙悲憤不已,既有對丈夫的思念,又有對丈夫的惱恨,她把情愫寫成迴文詩,用五彩絲線在錦帕上織成《《璇璣圖》》派家人送往襄陽,竇滔讀後,感其情之深,愛之切,悔恨交加。於是把趙陽臺送往關中,把蘇蕙接到襄陽。經歷此次風波,兩人都體會到愛情的不易,此後竟比初戀時更加恩愛。

後來《《璇璣圖》》流傳到了民間,文人墨客驚歎不已,《璇璣圖》及背後的故事漸漸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熱衷談論的話題。由於《璇璣圖》構思太奇,詩文太絕,秦州人爭購回文錦帕,一時洛陽紙貴。後來又在宮廷、市鎮、店鋪、山野鄉村廣為流傳,皇帝、后妃、臣宦、詩人、平民百姓紛紛傳抄吟誦。文士詩人撰文頌揚賦詩讚美,就連女皇帝武則天看了也“感其絕妙”,為之作《序》。南宋女詩人朱淑貞讚揚《璇璣圖》:“五采相宣,瑩心眩目……亙古以來所未有也。” 明代學者康萬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璣圖”讀法》一書,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閱讀方法,分為正讀、反讀、起頭讀、逐步退一字讀、倒數逐步退一字讀、橫讀、斜讀、四角讀、中間輻射讀、角讀、相向讀、相反讀等十二種讀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詩四千二百零六首。文學界譽為文學史上傑出的佳作,藝術界視它為難得的藝術珍品,史學界認它是歷史寶物,人們還把它的主人當作是所罕見的奇才。歷代不少專家學者著文探討、研究、註釋、評論它和它的製作者蘇蕙。杜甫在《江月》中詠歎到:

江月光於水,高樓思殺人;

天邊長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團清影,銀河沒半輪;

誰家挑錦字,滅燭翠眉顰。

後人們讚歎《璇璣圖》的絕妙文章,感嘆一副錦帕的神奇力量,它挽救了一場愛情,促成了一段佳話。或許能讓杜甫少許體會到這副總計841字,卻能衍化出七千多首各種詩體的迴文詩,每一首詩的悱惻幽怨,字字泣血,一往情深,首首蘸淚。

在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禁錮下,“三從四德”等教條如同沉重的枷鎖,女子多數只是男子的附庸,個性與自由如同被層層捆綁的小腳,其悲慘命運可想而知。即使風華絕代,即使才情逼人,除了留給後世無盡的惋惜與同情,對於當時的生存狀態,卻是不能有半點改觀,於是悲劇被一次次上演著。如同蔡文姬,遠嫁匈奴,即使僥倖歸漢,婚姻依然由不得自己做主。如同楊玉環,貴為皇帝的女人,即使三千寵愛在一身,依然難逃魂歸馬嵬驛。如同薛濤,詩書俱絕,即使才堪“校書郎”,卻只能伴著青燈黃卷寫下“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的哀怨。如“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牛郎織女,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焦仲卿與劉蘭芝,如木石前盟的賈寶玉與林黛玉……這些或真實或虛構的女子,飽受風吹雨打的悽慘境遇,尚未發出足夠明亮的光彩,就隕滅在歷史的煙塵裡。留下的一個個悽婉的故事,惹得後世一行行清淚。

李白在《烏夜啼》中這樣寫到:

黃雲城邊烏夜棲,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綿秦州女,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問人憶故夫,獨宿空床淚如雨。

也許是蒼天嘗厭了女子們苦澀的淚水,或許是月老見慣了勞燕紛飛的悲劇,《璇璣圖》便如同被賦予了魔力,扯回了即將斷裂的紅線,粘合了破裂的銅鏡。蘇蕙的愛情故事,也作為中國古代不多的愛情喜劇,成為了憋悶封建禮教氛圍中一縷歡暢的風,沿著幽深的小巷流傳出古老的城市,穿越千年,歷久不衰。

有人說,《璇璣圖》是無形的望夫石,矗立於多少代痴男怨女的心中,圖上的五色絲線密密地縫補著柔情,滴血的詩行呼喚著離人。如同織機一樣,編織著瘋狂生長的情愫,任憑思念如流水一樣氾濫,任憑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把一個深閨的思念拉長了千年。與歷史上的其他愛情故事一樣,其悽絕依附在她苦心編制的《璇璣圖》,美麗的傳說隨著《璇璣圖》上的五彩絲線與哀怨詩行如同花叢中的蝴蝶一樣上下齊飛,飛舞著一個時代女性的情感記錄、愛情夢想和幽情苦緒。

時間如同大浪淘沙,會洗刷掉很多東西,也會沉澱很多東西。前秦之後,一代又一代,許多文人墨客依舊帶著崇敬和疑問凝視著這方錦帕中的奧秘,還原蘇蕙因愛成詩的種種,在一首新詩中,領會一段心事,在一段心事中,感悟織者的心酸或者喜悅。蘇蕙及《璇璣圖》成了一個獨特的形象,這形象拓印著古代女子孤單無助的背影,也記載了她們蕙心蘭質的風華。使得後世多少位封建女子,顧影自憐,其愁情悲緒,或許同樣才絕豔豔,卻命運悽苦的李清照能吐露一二: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如今的織錦臺舊址,是蜷縮於高樓大廈縫隙中的殘牆斷壁,曾經的織錦臺再也找尋不到久已遠去的蹤跡,只有清風拂過老樹掠起的婆娑聲,如同織機穿越時空的哀嘆,向過往巷道的行人訴說著蘇蕙嘔心瀝血的的夤夜情懷。巷道彎彎,無力地揮動著隱含於《璇璣圖》中的一段纏綿、幾多幽怨。

古老的話題如同土牆上的青苔,欲說還休。也許是蘇蕙的愛情誓言在千年以後已經失去了意義,再也不能滋養男歡女愛的故事;也許蘇蕙的愛情歌謠,在歷史的變遷中已經走調,再也彈奏不出美妙的旋律。這裡的平常是寧靜甚至冷清的,沒有車馬的喧囂,也沒有遊人如織,有的只是來往歸人的腳步聲,是老巷居民的鍋碗瓢盆聲,與織繡無關,與詩賦無關,與才情無關,更與愛情無關。偶有想一探《璇璣圖》究竟的,看到這窄窄的小巷及殘破的院落,便又乘興而來,失落而去。

故事說到這裡,我們覺得有必要將《璇璣圖》的內涵做一簡要介紹:《璇璣圖》以五色彩線在方形錦帕上織成,縱橫各29字,正中空格為“心”,正文共840字。左右、上下、裡外、交互、退一字、疊一字、半段順逆、旋迴誦讀,皆成七言、六言、五言、四言、三言詩句。巧思善構,玄妙至極。後人解讀,或得詩200餘首,或得詩3744首,或得詩7932首,或得詩14005首。詩海茫茫,無窮無盡。武則天《蘇氏織錦回文記》雲:“五采相宣,瑩心耀目……縱橫反覆,皆為文章。其文點畫無闕。才情之妙,超古邁今。”蘇蕙《璇璣圖》是迴文詩的登峰造極之作,最有個性的情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奇觀,將漢語漢字無與倫比的表現能力、組合功能、音韻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怎麼讚譽都不為過。

縱觀歷史,我國迴文的興起和演進,與織錦故事、《璇璣圖》蒔的傳播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的。沒有蘇蕙,就沒有迴文的繁榮。蘇蕙多才多藝,她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對後世直接發生影響的,除了開創我國迴文文學之外,還有:(一)推動七言詩的發展,在五言“居文詞之要”的年代裡,她卻非常重視當時尚非主流的“體小而俗”的七言,把它作為詩圖的主體結構。只有七言才能包容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六言,倘使沒有七言詩的出現,就不會有《璇璣圖》,所以七言是產生《璇璣圖》的前提,圖中也惟有七言,才可周流迴轉而符至今之義。(二)促進唐代閨怨詩的繁榮,武淑《題蘇蕙璇璣圖詩》雲:“三唐閨怨自君開”,武后《蘇氏織錦回文記》中,明確指出“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鹹龜鑑焉”。(三)開啟錦上織字、繡字、繡經的先河,新羅女主真德,織錦作五言太平頌,便是最早的效顰者。她“超古邁今”的絕活,即使紡織工業發達的今天,經過專門機構複製試驗,也難以做到原來水平,迴文織錦,竟成絕響。蘇蕙織字的技藝,對於研究中國工藝美術史和中國紡織史、服裝史均有特殊的意義。

歷史漸行漸遠,蘇蕙的形象也愈漸模糊,秦州人爭相搶購《璇璣圖》的熱潮成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如今的這裡,是安靜的。

安靜一點也好,這裡隱藏著蘇蕙的心事,就讓這角落安靜地保存這個故事吧。明天,或許後天,會有一些遊人,一些女子,在那塊方方正正的錦帕上圈圈點點,能真正讀懂《璇璣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