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美麗常山港之宋詩風雅


唱響美麗常山港之宋詩風雅


“千里錢塘江,最美在常山。”她不僅僅彰顯了千里錢塘江南源頭常山港的山水風景秀麗,以及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重要的是大宋時期一批文人雅士走進常山,心安賦詩唱和,給常山港營造的風雅可人。

戊戌中秋之季,省城杭州一批文學大家與衢州府地的詩詞研究者,雲集常山港那曾被譽為“招賢市”的文化禮堂,穿越時空,將時隔千年的宋代詩人暢懷沷墨而就的幾百首詩篇佳作,詠誦品讀。


唱響美麗常山港之宋詩風雅


常山,八省通衢,兩浙首站,四省邊際,一千八百年的古縣,在歷史上,一直是文人墨客尋幽訪古、遷居與心安之地,尤其是宋代。不是嗎?千餘首宋詩留傳於今,就是歷史締造了常山港的文化之美。常山港,在人們心裡流淌的是水花,盪漾的是詩情,孕育的是衢州有禮常山古韻,彰顯的是常山精神,“宋詩之河”更是歷史賦予常山港的美譽。

常山港,“宋詩之河”綿綿悠長,她,自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了木排竹筏的水上悠悠;到了漢代我國造船業興起,小划船、大貨船等水上運輸日益發達,一條古航道,成了千里錢塘江南源頭向南方八省延伸的紐帶。常山舟車交盡,在漢代時期,常山港就開埠了,在唐宋,常山港“日看千張帆,夜觀萬盞燈”之繁榮景象,已聲名遠播。作為以水路為要的古代,常山便是南方八省赴京朝貢、趕考的必經之地,還有南來北往文人賢達商賈過往的重要驛站。特別是大宋“靖康之恥”,遷都杭州,常山港岸成了一批宋室大臣達官士族的心安勝地。如範衝、樊清、徐幸隆之子徐太守及其家族、趙希琯、魏矼、兵部尚書胡正等遷居常山,繁衍生息。特別是一代名相趙鼎,因宋室南遷時就來常山寓居,結下了常山情緣,故而,他終於海南後,還遺囑歸葬常山。


唱響美麗常山港之宋詩風雅


常山的文化和人文,在南宋時期迅速崛起,除歷史積澱及常山港功能凸顯之緊密聯繫之外,還與楊萬里、陸游、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一批有著較大影響力的大詩人來到常山分不開,他們在常山賦詩唱懷,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思想與詩篇,常山文化空前繁榮。縣委宣傳部與縣文聯將近千首宋詩之作整理成書《常山宋詩三百首》,足以說明常山港在宋朝的風雅詩韻。常山歷史上總共出過一百三十七名進士,宋代就佔九十五名,其中吏部尚書汪韶的“一門十八進士”、賢良王氏的“一門九進士”、繡溪江氏的“一門三御史”與“九子十登科”之顯赫門第等等,尤其是王氏之族王介與當時社會名流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曾幾等交往甚密,還有知縣蘇玭築建文峰塔,振興常山文運之壯舉……都是常山文化興起輝煌的重要因素。

我們必須讓“宋詩之河”在慢城大花園鮮活起來,不,在千里錢塘江鮮活起來。常山現存宋詩近千篇,以及誕生千篇宋詩的文化背景歷史故事都是常山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與義務讓其成為“活化”的遺產。在積極有意義地挖掘宋詩文化的同時,講好其故事,並且策劃好傳播平臺和方式,特別是在推動“宋詩之河”研究與傳播時,注意宋詩知識化、通俗化、趣味化、體驗化、文娛化、網絡化、視頻化的研究與策劃,有效地抓住觀眾的眼球。當然更重要的還必須借“宋詩之河”的研究,進一步講好特別的常山,以及常山的精神與價值。因為“何處心安,慢城常山”品牌已打響,常山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百讀不厭,常山生態美麗環境是人間天堂,是人們度假休閒康養宜居的勝地,置身其中沐浴詩風雅韻,心隨“宋詩之河”,輕歌曼舞,無限美妙,幸福盪漾……


唱響美麗常山港之宋詩風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