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氣!全球最賺的服裝公司做不到,中國的時尚網紅做到了

服氣!全球最賺的服裝公司做不到,中國的時尚網紅做到了

新技術是生產力,時尚美麗也是生產力。這在當下,已毋庸置疑。

比如魯傑妮這位小姐姐,作為蘑菇街一名頭部主播,把直播新技術、時尚新潮玩得溜起。

每晚6點半,小魯準時開啟直播。期間,她必須在鏡頭前邊說話邊試衣:“有個妹子問得很好,冬天穿襯衫不會冷嗎?其實襯衫可以穿遍三個季節,冬天內搭發熱衣就行了,而且這款設計經典,不容易過時……”

這樣,4-5個小時的直播,小魯向粉絲推薦身後衣架上的30多件衣服,從毛衣、呢大衣到羽絨服,應有盡有。

在雙十一前夕:她常常上午10點出門,去工廠查貨,下午回到公司修改設計圖紙、樣衣,晚間直播看粉絲反饋。第二天早上把樣衣拿去工廠打版……用她的話說,就是要為粉絲“備足款式和貨量,才對得起他們。”

憑藉新手段、接地氣,魯傑妮的粉絲迅速從0暴漲到26萬。

與之相似,斜槓青年陳小諾,平時在國企做職員,假日變身穿搭達人+街拍攝影師。她利用空閒,在蘑菇街上傳時尚靚照,給它們打上品牌和店鋪的標籤,告訴同好“什麼品牌,在那裡買。”

小陳現在粉絲百萬,因為影響力越來越大,各大品牌的邀約紛至沓來,各種潮牌、設計師送來的衣服、包包、鞋子,把她200多平米的房子塞得滿滿當當。用她的話說:“再買套房子才放得下。”

沒錯,這就是網紅經濟的力量。雙十一大促,僅在蘑菇街平臺,就有1.8萬名女主播參戰,而能“帶貨”的達人還有更多,時尚圈的“頭號玩家”們都是這樣做買賣。

在蘑菇街上:沒有“刷遊艇”、“送火箭”,就是“種草、養草、拔草”。因此,小魯、小陳們遠離了搔首弄姿的荷爾蒙打賞,贏得了粉絲為時尚信仰的買單。

服氣!全球最賺的服裝公司做不到,中國的時尚網紅做到了

像《商業的本質》所說:商業是探求真實,建立互信的過程。此時,誰有技術幫助這些時尚“高玩”探求真實,增進消費者、達人間的信任,誰就能成為連接網紅經濟各方的平臺,讓彼此發生化學反應,大家一起活出理想主義。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未來已來,加速流行

反觀“互聯網+零售”,概念層出不窮,各領風騷一兩年。其實,無論是導購、O2O、新零售,行不行就看兩點:對應真實的需求和痛點,一,有沒有優化用戶體驗,二,有沒有提升行業效率。

很早之前,蘑菇街創始人陳琪就告訴小郝子,蘑菇街的定位從未變化,就是連接內容、零售“兩塊大陸”的橋樑,在上面跨界流轉的是人流、信息流,目標也只有一個:讓用戶與商家,以最佳的方式,形成買賣對接。

所以,PC互聯網時代,蘑菇街以信息流為商家導購,後來,移動互聯網博興,它順應時勢,改變內容形態,通過幫KOL、主播創造內容,輸出場景,一方面粘住用戶,一方面提升品牌賣家的銷售效率。構建出一個認同感泉湧,歸屬感尿崩,幸福感爆棚的聖地。

如此,時尚達人們結合自己的風格喜好、專業眼光,將各種品牌的單品配出一套套潮流穿搭,這些圖文、短視頻、直播內容變為“連接器”,將用戶和品牌連接在一起,為用戶發現穿搭靈感、推薦購買渠道,幫助品牌詮釋內涵、提升溢價。

按照福布斯中文網前副主編尹生的說法:這樣的內容信息流,是粘住用戶的低成本手段,最終考驗的,是誰能吸引更多用戶,讓他們更多停留,並更高效地變現時間。

以內容為出發點,達人聯合蘑菇街引導用戶,讓他們有機會圈地同好,在潮流、風格的變與不變中,找到自己的偏愛,達成歷史學家羅素說的“幸福本源”。

是的,別再看什麼導購、O2O了,一切過往,皆是序章,如今,網紅經濟當道,未來已來,正加速流行。

有“爆點”,有“突破”

“去歷史裡尋找經驗,把經驗應用於未來,這就是創新的機會。”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這樣總結創新。

當年,鉅富李嘉誠創業的時代,香港的塑膠花很有名,賣花人街邊開店,店後的作坊裡製作生產,這被形象地叫做“前店後廠”。如今,移動端直播帶貨,後端對接工廠生產,便造就出“前播後廠”的新模式。

比如,魯傑妮的隊友阿標負責直播頁面操作,小魯展示什麼服裝,直播界面左上角就會出現購買鏈接,而另一位小夥伴小美根據粉絲拍貨狀況,確定存貨量,不夠,可以補貨生產,有新樣衣被粉絲追捧,也可迅速向工廠下訂單。

最快幾分鐘時間,達人團隊將需求提給工廠,進行小批量多批次地生產。這樣,佔用資金很少,還省去另外設計、放樣、市場測試等環節,反向定製C2M(Customer-to-Manufactory,顧客對工廠)打造出極致“快時尚”,整個供應鏈都“輕裝上陣”,幾天後,產品就能面市。

服氣!全球最賺的服裝公司做不到,中國的時尚網紅做到了

要知道,原來的時尚供應鏈冗長,品牌根據流行元素設計、打版、試樣,然後訂貨會,向渠道壓貨,是向外“推銷”的過程。最後,預估很難準確,往往造成大量貨品積壓。

可以說,傳統鞋服品牌,常在成本基礎上加價5-10倍,主要是分攤滯銷庫存的“沉沒成本”。小郝子曾參觀某著名品牌的倉庫,它因為沒能把脈趨勢,造成數億元貨品滯銷,堆積倉庫,白白擠佔大量資金,這大“鍋”怎麼甩也甩不掉。

即便是最賺錢的快時尚標杆Zara,從發現時尚元素到設計、生產、放樣、面市,也要3周左右的時間,每年準備款型超過3000,真正能上市的不過1000多款,就是如此精挑細選,仍有部分商品因滯銷被回收,成為“死寂”的庫存,不能變現的成本。

而Zara也得服氣的是:蘑菇街上,年銷售額上億的頭部主播,其庫存都幾乎為零,過去的“不可想象”都變成如今的“稀鬆平常”。這對品牌商家和供應商,意味著40%的固定成本下降,毛利更多,就足以讓利消費者,平臺和時尚達人也可以薄利多銷,做大市場。

用長江商學院聯合創始人曾鳴的話說:針對一個特定商業目的,形成新的社會化協同網絡,那就是“生態”。

的確,一個時尚業的新生態正在達人、蘑菇街、生產商之間形成——前端直播營銷,有爆點,後端柔性供應鏈,有突破——哪怕流行易逝,大家也能在速生速朽間,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共生、共營、共贏。

這就是時勢,大勢所趨,順勢而為,才能力有所逮、業有所成。此時,時尚的玩家們須拋棄陳舊、迷信的常識,接受專業、科學的智識,由此識變、應變、改變。否則,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