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集士港新後屠橋村:用紅色基因發展美麗鄉村

寧波集士港新後屠橋村:用紅色基因發展美麗鄉村

新後屠橋村。(陳朝霞攝)

寧波集士港新後屠橋村:用紅色基因發展美麗鄉村

在建的紅色黨建宣傳欄。

寧波集士港新後屠橋村:用紅色基因發展美麗鄉村

後屠橋革命烈士陵園。

車從中心城區西行約15分鐘,就來到位於海曙區集士港鎮西北面的新後屠橋村。在大片開闊的農田間,蜿蜒的小河、整潔的村道,一個現代化農村展現在眼前。

“我們村一半山村、一半平原,物產豐富、民風淳樸。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和鍛鍊,如今正積極建設美麗鄉村,把紅色基因融入農村觀光休閒旅遊中,打造農旅結合的新農村典範。”新後屠橋村黨支部書記羅國雲說。

形成“紅色品牌”

走進村內,一座“後屠橋革命烈士陵園”頗為引人注目。陵園門口的石牆上,“壯士碧血灑四明,先烈遺志勉後人”的對聯讓人不由得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抗日戰爭時期,鄞西人民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配合三五支隊四中隊等抗日武裝力量,打擊日偽軍和反動勢力,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在1944年的後屠橋戰役中,四中隊指戰員向十倍於己的敵人進行英勇還擊,直到彈盡糧絕,37名指戰員和地方幹部壯烈犧牲。

1951年,政府在烈士戰鬥舊址豎起了紀念碑。1994年,修建了“後屠橋革命烈士陵園”,後來進行了多次擴建。如今,這裡不僅有烈士墓、烈士紀念塔,還有當年後屠橋戰鬥慘烈場景的大型浮雕。在旁邊的陳列室、多功能播放室內,重溫那段光輝歲月,身臨其境,讓人對先烈革命精神肅然起敬。

“現在這裡是市、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每年社會各界人士會前來祭奠烈士,特別是清明時節,這裡更是成為人們緬懷先烈的最好場所。”羅國雲指著正在施工的大型起重機說,村裡撥出專項資金對烈士陵園升級改造,修整烈士紀念碑、綠化園林等,重修多功能室,增加現代化視聽設備,打造“紅色+”發展模式。“依託‘後屠橋革命烈士陵園’,追憶紅色歷史文化,再現革命戰爭年代黨帶領鄞西根據地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激情歲月,整合集士港地區紅色文化精神,形成廣泛有影響力的品牌。”

打造美麗鄉村

如今的新後屠橋村有15個自然村,分佈在方圓兩平方公里,雖然佈局分散,但是全村保留著2500多畝優質農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新後屠橋村人在這廣闊的農田裡“做文章”,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煥發新的生機。

站在視野開闊的農田間,羅國雲告訴筆者:“過去新後屠橋村是以傳統農業為主,20世紀80年代改變產業結構,採用藺草與水稻相結合的種植方法,使藺草一度成為農民的‘致富草’。後來隨著藺草種植的衰落,農民轉而發展多種經營,種植水果、蔬菜等。如今,全村集結村民智慧,依託接壤城區、交通方便的地理優勢,制定了‘打造綜合農業觀光旅遊村’的新目標。”

走進新後屠橋村,白牆黛瓦牌樓、小橋流水人家,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羅國雲告訴筆者,新後屠村已先後投入1500多萬元用於村道、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去年重點進行了道路整改、提升形象。“我們對芝麻地根自然村的村落房屋進行修繕復原、拆除了臨時搭建影響村容的建築,統一了房屋的外立面及景觀改造;建成約200米南湖橋自然村河道駁坎,還在南湖橋曬場及河道周邊進行景觀提升……”

去年,通過土地流轉,新後屠橋村還種植了200多畝油菜花、100多畝桑葚、100畝葡萄、15畝菱角以及向日葵、梨樹等,加上小麥和水稻,形成了“一年四季花果飄香、景色各不同”的景觀,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採摘遊。

今年年初,新後屠橋村被評為“省2A級旅遊村”。去年,村裡流轉350畝土地,引進了豐聖農場。該農場投資2800多萬元的各項工程目前正在抓緊建設中。7000平方米的採摘觀光太陽能玻璃大棚已經建成,花卉觀賞區、水稻種植區、蓮藕種植區、戶外拓展活動區和農產品加工展示區等也將隨之“橫空出世”,一個鮮花盛開、瓜果飄香的休閒觀光農業基地將揭開面紗。

說起全村面貌的煥然一新,65歲的村民竺寶根感慨地告訴筆者:“過去村裡垃圾遍地,河道周邊破敗不堪,夏天蒼蠅蚊子到處亂飛。如今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種花種草,村道河道乾淨整潔,新修好的1.5公里的散步道讓15個自然村村村相連,還新安裝了各類健身器材。隨著來村裡休閒觀光的遊客增多,村民收入也增加了,生活水平隨之提高,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寧波集士港新後屠橋村:用紅色基因發展美麗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