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外交廣角鏡·第8期|德國收緊外資門檻,劍指中國投資?

欄目主持:李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國經濟外交、美國國際經濟政策。

本期執筆:艾雪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經濟外交項目組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東亞經濟制度,中歐經濟外交。

參考消息網1月10日報道 2018年12月19日,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正式公開表示,德國內閣討論並通過了《德國對外貿易條例》修改草案,該新規不需要德國議會批准,將於2019年1月生效。根據新規,對涉及德國國防以及關鍵基礎設施領域的企業在被非歐盟資本收購時,將受到德國政府更為嚴格的審核。其中,關鍵基礎設施領域主要包括:電信、IT安全、發電站、供電網、飲用水和食品供應、金融交易、證券和衍生品交易、醫院信息系統、航空、鐵路交通以及軟件工程等。此前,只有在這些企業被收購股比超過25%時,德國政府才會啟動審核機制;今後,收購股比只要達到10%,聯邦政府就能介入進行審核。這一新規意在加強對外方在德國投資審查,降低德國政府介入審查關鍵領域外方投資的門檻,這意味著中國資本對德國企業的投資會受到更多來自德國政府的干預。

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德國一直是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而在去年,德國一反過去的堅定立場,在歐盟國家中率先收緊了海外直接投資的審核控制,成為歐洲針對中國投資設立保護主義的先鋒。隨著投資保護主義情緒不斷升溫,今年德國再次收緊外國投資門檻,矛頭明顯指向中國。

中國頻繁收購德國企業,高端技術企業成為目標

近幾年來,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一直呈上升趨勢。2011至2015年,中國對德國的年度投資額穩定在10億-20億歐元。2016年,中國對德直接投資出現井噴式增長,投資額達110億歐元,佔中國對歐洲投資的31%。當年,德國首次成為中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這些直接投資主要是通過企業併購實現的,僅在2016年就有56家德國企業被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投資者併購。中國頻繁收購的德國企業主要在商業服務與金融服務(27%)、機械製造與設備(11%)、電子與半導體(10%)、汽車行業(10%)等領域。而且中國在高端技術的綠地投資不斷增加,其中不乏行業巨頭。比如美的公司收購德國“國寶級”企業庫卡(KUKA),庫卡則是全球領先的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設備和解決方案的公司;吉利以鉅額收購戴姆勒股份也是考慮到戴姆勒在電動化、智能化和無人駕駛等各領域是行業引領者。

中國企業正在向高端製造業轉型,企業併購成為其獲取戰略技術的重要途徑。“德國製造”蜚聲世界,研發能力雄厚、技術水平高,而且德國的經濟體系主要是由規模不大的中小企業構成。因此對中資企業而言,收購德國企業併購成本低,技術回報高。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公佈的2017年外國投資在德國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第二大國,項目數量達218個。美的收購庫卡,對於美的公司來說是全面佈局機器人產業的關鍵一步,同時也將先進的機器人技術引入到中國家電製造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投身併購市場,以此彌合創新差距。最早進入“工業4.0”戰略的德國企業也自然成為了中資企業主要的併購對象。

经济外交广角镜·第8期|德国收紧外资门槛,剑指中国投资?

德國政府警惕中國收購,採取更嚴厲投資審查

中國在德投資熱情不斷增加,隨即引起了德國公眾和政界人士的關注。從美的準備收購庫卡開始,就有歐盟數字經濟委員會成員公開表示,庫卡是對歐洲工業數字化未來具有戰略意義的一家成功企業。之後,德國政府也表現出了充分的疑慮。德國經濟部長加布利爾呼籲歐洲設立安全條款,阻止外商收購擁有戰略性技術的企業。他還表示,德國政府曾試圖協調安排歐洲公司參與競標,以對抗中國公司的收購。雖然德國政府沒有對庫卡收購案進行直接的干預,但已經出現了收緊外資審查的政策動向。

2017年,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發布了《對外貿易條例》修正案,以此加大政府投資干預,包括將審查範圍從國家安全領域擴大到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如能源、醫療、交通運輸等領域,將審查時間從2個月延長到4個月。該舉措之後德國政府便開展了80宗收購交易調查,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直接或者間接涉及中國投資人。

德國正在加入美國和加拿大行列,對中國投資採取更為嚴格的立場,接連中斷了兩項大型中德收購交易。2018年7月,德國政府宣佈由國有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收購德國電網運營商50赫茲(50Hertz)20%的股份,以此來阻止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入股50赫茲。由於當時德國的投資管控制度只適用於25%以上股權收購的交易,因此德國政府並沒有直接通過經濟事務和能源部下達指令,而是採取出售給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間接方式予以干預。2018年8月,默克爾內閣則以安全為由直接否決了煙臺臺海集團對德國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制造公司(Leitfeld Metal Spinning)的收購,這是德國政府史上首次否決中國企業對本國企業的收購計劃。德國經濟部表示,德國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制造公司是汽車、航天和核工業用高強度金屬的領先生產商之一,一旦收購成功將引發德國的安全威脅。同年吉利與美國銀行合作,通過“股權領口”交易以避免信息披露,成功地收購了戴姆勒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馬上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對吉利發出公告,因吉利通報購買戴姆勒股份較晚,違反了德國《證券交易法》,並展開收購調查。雖然收購事實已定,但是德國媒體輿論紛紛表示擔憂。德國也正在將中國對德國高科技企業的收購視為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並有意限制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投資併購行為。

全球收緊外資門檻,中國需謹慎應對

值得注意的是,抵制中國投資併購並不是德國的單獨行為,而是全球收緊投資門檻的一部分。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經過立法改革將其投資審查實踐規範化,特朗普政府又頒佈了《2018年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細化和補充了對涉及關鍵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的審查規定。未來中國企業赴美開展投資併購將遇到更大的阻礙。

2018年11月20日,歐洲議會談判代表和歐盟28個成員國暫且就加強對外國投資審查達成共識,以保護港口、能源網絡等具有戰略意義的技術和基礎設施,協調對外國在歐投資的審查。歐洲議會將於2019年2月或3月對該提案進行表決。雖然這一提案未直接點名中國,但多家國際媒體已將歐盟這一變化與中國投資激增聯繫起來。英國政府也推出了一項長達120頁的政策,旨在加強政府權力,防止外國購買涉及安全領域的英國資產。根據聯合國一項關於政府投資法規的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前10個月,各國政府施行的投資新規中,有30%的政策呈現收緊態勢,這是2010年以來該項數據的最高紀錄。同時,2018年也是1989年來國際投資協議最低產的一年。當前,投資收緊、更加嚴厲的投資審查,使得中國資本在外收購將遇到越來越多的阻力。

德國收緊外資門檻從根本上來看,是中德政治不完全互信的問題。為此,中國應該通過各種機制與德國加強磋商對話,在多邊主義平臺上多與德國展開國際合作,增加交流與政治互信。而中國企業需要調整收購策略,藉助熟悉投資審查的的中介機構,權衡投資風險,藉助專業援助;在以往收購案中,中國企業常處於“買空德國論”和“技術竊取陰謀論”等惡意炒作的輿論環境,未來收購中應避免進入敏感行業,逐漸改善德國政府和公眾對中國企業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