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八政,食為政首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毛澤東同志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十三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

——2013年1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出處】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第四》。

原文:《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黃帝以下“通其變,使民不倦”。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飢”,是為政首。

【釋義】

古語原文釋義為:《洪範》的八種政務官員中,一是管民食的官,二是管財貨的官。食是指農民生產的可以吃的好谷,貨是指可以穿的布帛……,這兩樣,是人民生活的根本,從神農時代就開始興起。食物充足貨物流通,國家就充裕人民就富足,這樣政教風化就形成了。黃帝以下:“為百姓變通,使他們不感到厭倦。”堯帝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把天時節令告訴給人民”,舜帝在“百姓開始飢餓”時任命后稷,這就是為政的首位。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是從以上古文中概括化用而來,意為:《洪範》當中的八種政務,糧食為政務之首。

【啟悟】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解決好吃飯問題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成功解決了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從吃不飽、吃的飽到吃的好,逐步築牢了裝好中國糧食的中國飯碗。

糧豐天下安。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經成為了一個永恆課題。作為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什麼時候都不能輕言過關,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中國人的飯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放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糧食安全的主動權必須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這,是國之政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