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你真的知道幼兒音樂教育的意義麼?

柴可夫斯基曾說:“我的父母使我從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值得深思:你真的知道幼兒音樂教育的意義麼?



從小感受節奏魅力


大音樂家舒曼曾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

”如今,不少父母都渴望將孩子培養成音樂人才,往往在其剛入幼兒園時便解囊購置樂器,令其從師學習,但效果往往不盡人意。這些年輕的家長們之所以不能如願,原因之一是忽視了孩子音樂節奏感的培養。

值得深思:你真的知道幼兒音樂教育的意義麼?



節奏在哪裡?


節奏是有藝術表現意義的樂音的強弱、長短關係之律動。同時,樂曲的強弱長短關係的週期循環規律就是節拍。它來源於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運動變化的規律性、節奏性。

春夏秋冬的循環,白天黑夜的交替,心臟脈搏的跳動,馬兒奔跑的蹄聲,機器轟鳴的節律,勞動號子“嘿啃嘿啃”聲的快慢、強弱等等,都是音樂節奏與節拍的根據和源泉。

人們的情感、情緒也與節奏、節拍有關,如興奮偷悅時節奏、節拍偏快、偏急,低沉憂鬱時節奏節拍速度偏慢偏緩等。

音樂之路的起點


柴可夫斯基出身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的一個礦山,其父是運送礦石原料的馬車伕,母親是一位平凡的家庭婦女。當柴可夫斯基還在掇裸之中時,他的母親時常橫抱著他,一面哼唱著鄉土味十足的俄羅斯民歌,一面輕輕地拍打他,使他能在和諧的節奏中安然入睡。他醒來後,聽見“的篤、的篤”的馬蹄聲由遠及近,方知是父親回來了,於是就隨著聲音揮著小手臂。父親一回家,就逗他玩耍,把他抱在雙腿上,嘴裡一面發出模擬馬蹄的聲響,一面輪流交換起左、右腿,使他東搖西晃,上下顫動,充分享受這一“節奏情趣”。

柴可夫斯基少年時,還經常到礦山附近的一所教堂裡玩耍。他最喜愛聆聽唱詩班那節奏分明的讚美詩,從中汲取音樂養分。柴可夫斯基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的父母使我從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我們可從柴可夫斯基的話語中得到啟迪,平時應注意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