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世尊,我復以此聞燻聞脩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世尊,我又以此聞燻聞脩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中一切眾生同一悲仰的緣故,能令一切眾生於我的身心中,能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

觀世音菩薩從佛果寂照眾生位,於諸佛同一慈力,從上而下救度眾生向性德靠攏,這就是三十二應入諸國土。這是修心。

觀世音菩薩從眾生位照寂佛果,與眾生同一悲仰,從下而上尋求無上覺悟,在這個不斷覺悟的過程中,拔除苦惱,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這是修身。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就能觀到觀者,令那十方苦難眾生觀自己的音聲,就能獲得解脫。”

第一種,眾生聞聲解脫無畏。

菩薩的“觀”,是“自性本明”之真觀,而不是“因明而覺”之妄觀。既然是“自性本明”,那麼十方苦惱眾生觀覺到自己的音聲,就等同於菩薩也觀覺到這個音聲,自然就能得到菩薩的感應加持,當即從苦惱中解脫。

打一個比喻。觀世音菩薩的自性觀,就好比真如大海;眾生的妄覺觀,就好比海上的泡沫。眾生只能觀覺到自己的苦惱泡沫,卻看不到真如大海;而這個苦惱泡沫本身就在觀世音菩薩自性本明的覺觀中。無作妙力就是這樣起作用的。這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原理。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二者,知見轉而歸複本性,令一切眾生設若入於大火之中,火不能燒。”

第二種,火患無畏。

眾生所見的大火,是分別攀緣、因明而覺的大火。在妄覺大火中苦惱的眾生,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與菩薩感通,就能轉“妄見大火相”為“自性真火”。既然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空性中自然就沒有火患了。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三者,觀聽轉而歸複本性,令一切眾生被大水所漂時,水不能溺害。”

第三種,水患無畏。

眾生為大水所漂,漂流是大水之動、靜二相產生的幻相。在妄覺漂流中苦惱的眾生,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與菩薩感通,就能轉“大水漂流”之妄相而復歸自性本空,從而遠離沉溺之苦。

換一個角度說,眾生之所以會被大火燒,會在水中沉溺,是因為他們有這些堅固的妄識在。這些妄識好比是真如大海中的苦惱泡沫,由於與觀世音菩薩感通,眾生在一剎那間明瞭泡沫本性就是真如大海,從而就遠離了泡沫這個妄想,不受它的虛妄傷害。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四者,斷除妄想,心中不存殺害,就能令一切眾生入諸鬼國時,鬼也不能傷害。”

第四種,入鬼國無畏

與觀世音菩薩感通的眾生,明瞭妄想本是真如大海中的泡沫,故而就斷滅種種妄想。由於心中沒有對立,不存殺害,即使進入羅剎鬼國,也引不來惡鬼之害。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五者,燻聞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五者,燻妄聞成真聞,六根消解復歸一覺,同於聲音聽聞性。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一樣,被害者體性並無搖動分毫。”

第五種,臨害無畏。

燻耳根的妄聞而成為真聞。“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皆等同於聲聞性。因此就有六塵空、六根空。這句“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是指六塵空,塵不為害。

這句“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是說,即使塵不空,兵戈再鋒利,它能割斷見性、聞性、嗅性等六種覺知性嗎?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六者,聞燻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六者,聞燻中聞精覺明,明遍法界。而一切幽暗處,明性不能具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以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在其傍,眼睛卻看不見。”

第六種,遇幽暗眾生無畏。

“聞燻精明,明遍法界”是指諸佛世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是指眾生世界。眾生世界中,就以地球人類而言,人類可見光範疇只是宇宙無量光中極為微小的一部分。

在人類可見光範圍之上,是比人類能量層次高的眾生。由於其“明亮”得超出了可見光範疇,故而人類看不見。比如說,地球人類看太陽,只是一團光而已,根本看不到太陽裡的眾生。

同樣的,在人類可見光範圍之下,是比人類能量層次低的眾生。由於其“幽暗”得及不上可見光範疇,故而人類也看不見。比如說,鬼道眾生。不過,當人陽氣衰弱,能量層次降低的時候,也有可能看見鬼。反之,如果修行好、能量層次提高的鬼道眾生,也有可能看見人道眾生。

因此,在觀世音菩薩的覺性光明加持下,能提升眾生的能量層次,“明亮”得令幽暗的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然近在咫尺,卻“看不見”,從而遠離傷害。

下面簡單說一下這些幽暗眾生。

藥叉,也稱夜叉、勇健鬼,是隸屬於毗沙門天而住於忉利天的鬼類眾生。

羅剎,即速疾鬼,其性暴惡可畏,是食人肉之惡鬼。有的人覺得羅剎吃人很可怕,其實,將心比心想一想,很多人愛吃動物肉,但對於牛、羊、豬等被吃眾生而言,這些人同樣也如惡鬼一般的可怕,不是嗎?

鳩槃茶鬼,為啖人精氣之惡鬼,形如甕狀,也譯作甕形鬼、魘魅鬼。鬼壓床的鬼,就是這種鬼。人如果被魘太久,便會陰盛陽衰而死。此為南方增長天王統領的二部鬼之一,另一部是薜荔多。

毗舍遮,意譯為食精氣鬼,以啖人和五穀精氣為生。為八部鬼眾之一,與乾闥婆同屬東方持國天王統領。此部分鬼眾中,有受佛教化者,發誓保護修行者。

富單那,即臭餓鬼,是主熱病的鬼,能令人發熱生病。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離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系枷鎖,所不能著。】

“七者,音塵、聞性圓滿消亡,觀聽返入真覺,離開了一切聲塵妄想,能令一切眾生禁系枷鎖都不能著身。”

第七種,禁系枷鎖無畏。

這裡禁系枷鎖的“禁”是禁止,指靜塵;“系”是繫縛,指動塵。動靜二塵交織的聲相,就是禁系枷鎖。

由於聲塵、耳根聞性的結已經解開了,觀聽復歸於真覺。既然離開了動、靜二相,聲塵(禁系枷鎖)自然也就沒有了。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八者,滅掉音塵即圓滿了聞性,遍生慈力。能令眾生經過險隘的道路,賊不能劫奪。”

第八種,遇賊無畏。

滅掉了外音塵,圓滿了內在聞覺,至此內外圓融,遍生出與諸佛如來的同一慈力。能令眾生即使在六道的險道上行走,妄想賊也不能奪去這種真覺慈力。也就是說,已經明白了外六塵空,內六根,六根對六塵不起分別,妄想賊能有什麼辦法呢?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九者,燻聞離塵,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慾。】

“九者,燻聞中離開種種塵相,種種色所無法劫奪真覺,能令一切多淫眾生,遠離貪慾。”

第九種,遠離貪慾無畏。

燻聞中,聞根已經離開塵相,塵相又如何能劫奪真覺呢?見色不起心動念,自然就遠離了貪淫。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

“十者,純覺音聲中不染纖塵,覺根和業境圓融一體,沒有能對和所對之分,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嗔恚。”

第十種,離諸嗔恚無畏。

嗔恚要遇到不如意的對境才會產生嗔恚。在聞燻聞脩金剛三昧中,根、境圓融,既然沒有能對、所對之分,又如何會產生嗔恚呢?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

“十一者,消亡六塵而旋歸自性光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一般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沉遲鈍的無明性障,一切阿顛迦,永遠離開愚痴迷暗。”

第十一種,離無明無畏。

六塵消滅,自性光明顯現。照破一切無明邪見眾生,永離痴暗。

“阿顛迦”是指無善心,撥無因果、邪知邪見之眾生。這就好比,本來波動的塵染湖面,倒影都是扭曲變形的。如果以渾濁扭曲相為真實,就是“阿顛迦”。在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下,湖面清淨了,湖水清澈了,此時便能倒影出事物的本來面目,邪見眾生自然也就遠離了邪見。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二者,消融形相而歸復於本聞之不動道場,涉入世間而不壞世界相。能周遍十方法界供養微塵數諸佛如來,並在各各佛身邊做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的眾生,欲求男孩者誕生出福德智慧之男。”

第十二種,幻化無畏。

融合種種形相復歸於聞性不動道場,也能從自性空中生出世間種種幻有而不壞世界。不僅可以幻化成出世間的法王子承事諸佛,也可以幻化成世間的男相,為法界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這個“誕生福德智慧之男”的“福德”,來源於“從空出有”而展現的福德。“智慧”是指“涉入世間而不壞世界相”,也就是說,雖然涉入世間,卻明白一切相本質為空。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十三者,六根圓融通用,覺明朗照無二。含攝十方法界,如同立起的大圓鏡一般。能空如來藏中,承順十方微塵數如來的秘密法門,受領無有缺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希望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貌的女子。”

第十三種,受領無畏。

六根合成一覺,此覺就好比是大圓鏡,能含攝十方法界一切萬法。從出世間法來說,它承順十方諸佛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從世間法來說,它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這裡的“端正”,是因為大圓鏡所照,受領無失,故而端正。“福德”是空性中承順有相的福德。“柔順”是因為大圓鏡之含攝。“眾人愛敬”,是因為大圓鏡本身的包容、謙讓。“有相”是因為鏡子的印現。如能這樣理解,這些詞彙名相,一個都不多餘。


楞嚴經·卷六|稱念觀音,獲得十四種無畏功德(13)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住世間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有百億輪太陽和月亮,現住於世間的諸法王子有六十二恆河沙數。他們修學佛法,為眾生作榜樣。在教化眾生中,因隨順眾生而展現的善巧方便智慧,各有不同。由於我所得的圓通本根,顯發自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所有一切法,皆周遍法界,能令眾生受持我名號者,與那同時持有六十二恆河沙諸法王子名號的眾生,二者的福德相等,沒有差別。世尊,我一名號,與那眾多的名號沒有差別。由於我修習中得到了真圓通。”

第十四者,名號無畏。

受持觀世音菩薩一個名號的福德,就相當於受持六十二億法王子的名號的福德。這是講菩薩的名號功德。

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呢?這是因為菩薩在修習中得到了真圓通,因此,他的“一名號”,是絕待的“一”,不帶任何分別唸的“一”。故而此名號與那眾多的名號根本沒有區別。這就好比,善良、勇敢、智慧、慈悲等種種分別名相,都包含在自性中一樣。念自性,就等於唸了善良、勇敢、智慧、慈悲等種種名相。又好比張三、李四、王五都是中國人,說中國人,自然也就包含了張三、李四、王五。

是名十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

“這就叫做十四施無畏力,能福備眾生。”

以上就是十四種施無畏力。畏懼是因為無明,照破無明,自然也就無所畏懼了。十方法界眾生也因此稱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菩薩。

(當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