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文件編號:A069/0076

刊發時間:2019年1月11日

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今天的美國操縱不了石油價格!160年的世界石油工業歷史一再說明,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國家或組織能長期掌控石油話語權。

王能全

2018年即將結束的12月27日,中國石化所屬的聯合石化爆出石油期貨鉅額虧損,一時輿論譁然,股市大幅異動。

從新聞媒體中,我們經常看到石油陰謀論和話語權的討論。有專家和媒體認為,某些國家通過經濟、金融和軍事等多種打手段,掌控石油話語權,操縱油價,損害有關國家的利益,維護自己的霸權。

客觀冷靜分析當前的國際石油形勢,美國操縱不了石油價格;實事求是地回顧160年來世界石油工業的歷史,除極其短暫的時期外,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國家或組織,能掌控石油話語權,更不能操縱油價。160年世界石油工業的歷史告訴我們,市場才是決定

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美國既沒有石油話語權也操縱不了石油價格

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操心的事之一,就是牽掛石油價格。

從年初以來,特朗普有關油價的代表性推文有:4月20日,指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油價被人為炒高不可接受;6月13日,油價太高了,歐佩克又在忙了不是好事。6月22日,希望歐佩克增產,讓油價降下來。7月4日,稱歐佩克是壟斷組織,馬上降價。11月12日,希望沙特阿拉伯和歐佩克不會削減原油產量,按市場供應。11月21日,油價下跌,很棒!就像給美國和全世界大減稅,但可以再低一些。12月5日,希望歐佩克保持當前水平供應,不限產,世界不希望看到油價高企,也不需要高油價。

與特朗普相比,美國無數石油生產商應該更加“憤怒”!2018年,作為標杆原油的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價格,一直大大低於北海布倫特原油。除6月26、27日兩天外,布倫特現貨價格均大大高於WTI,一半左右時間高於WTI 5美元/桶以上,高於10美元/桶的有14天,價差最大的10月23日為12.18美元/桶。

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WTI與布倫特的走勢,說明美國石油行業一直被人“欺負”!2013年2月,布倫特與WTI的價差達到創紀錄的23美元/桶。自開展交易以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很長時間裡,WTI價格高於布倫特約5%左右,此時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從2010年前後開始,隨著頁岩革命的成功,美國石油產量不斷擴大和進口量的逐漸減少並正在變成石油淨出口國,WTI價格卻調頭向下長時間低於布倫特。

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經濟、金融和軍事強國,石油以美元計價,WTI在紐約商業交易所交易,在奧克拉荷馬庫欣交割。WTI原油硫含量和品質均好布倫特,理論上WTI的價格要高於布倫特。開展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是總部位於美國亞特蘭大、按照美國特拉華州法律成立的洲際交易所的全資子公司。一般人的觀念裡,無論從哪一點看,今天的美國肯定擁有石油話語權,能操縱石油價格,但現實是美國生產的石油價格大大低於布倫特,貴為美國總統的特朗普一直在為油價操心。因此,我們看到的事實清楚地說明,今天的美國既沒有石油話語權,也操縱不了石油價格。

160年來只是在極短的時期裡某些企業或組織擁有過石油話語權

1859年自美國誕生以來,世界石油工業已走過了160年的歷史,油價的暴漲暴跌循環往復是其歷史主線。認真細分,僅在三個非常短暫的時期,洛克菲勒、七姊妹和歐佩克擁有過石油話語權。

(一)洛克菲勒與標準石油公司

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成立了標準石油公司。1911年,標準石油公司基本控制了美國的石油生產、煉油、運輸、銷售和出口,成為一個從原油生產、提煉到銷售的一體化國際大石油公司,是世界石油工業歷史上第一家擁有石油話語權的企業。1911年5月,美國最高法院以反壟斷為由,將標準石油公司解體為38家公司。

(二)七姊妹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控制

世界石油工業歷史上,以埃克森、殼牌、英國石油公司為代表的“七姊妹”曾顯赫一時,在一定的時期內曾控制著國際石油市場,擁有石油話語權:

一是1928年9月的“阿克納卡里協議”和1932年12月的“分配協議要點”,確定“單一基點價格制”,油價在美國墨西哥灣定價,運往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加上從墨西哥灣的標準運費。

二是“雙重基點價格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推行“馬歇爾計劃”過程中,在歐洲國家的強烈要求下,七姊妹被迫同意,從中東運往歐洲的石油價格,等於從美國墨西哥灣出口的原油價格加上從中東運往歐洲的運費,而不再參照從美國墨西哥灣的標準運費。

三是合擊摩薩臺。1951年3-5月間,伊朗實施石油國有化,摩薩臺被任命為首相,接管英伊石油公司,成立伊朗國家石油公司。1953年8月,伊朗國王將摩薩臺趕下了臺。摩薩臺國有化危機的三年時間裡,七姊妹停止購買伊朗的石油,伊朗被淹沒在自己的石油中。

(三)歐佩克與石油話語權

1960年9月14日,沙特、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成立歐佩克,後卡塔爾、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印度尼西亞等陸續加入或退出,最多時成員國有15個,目前有14個成員國。

歐佩克出名主要是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利用沙特等國對美國、荷蘭等實施石油禁運,從七姊妹手中奪取了油價決定權,將油價提高到11.651美元,1974年1月1日與1973年1月1日相比,油價大約上漲了340%,形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國際石油市場自此進入了歐佩克的時代。

從1960年至今的59年間,歐佩克真正擁有石油話語權,也就是1973年10月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暴漲到45美元/桶,是由於伊朗革命和兩伊戰爭引發的。2004年至2014年油價暴漲到147.27美元/桶,是由當時的市場供需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從1981年開始,雖然不斷減產,歐佩克也沒有能阻止1986年油價暴跌,20世紀90年代油價一直處於歷史低位。從2017年初開始,歐佩克聯合俄羅斯等減產,促使油價於2018年10月3日回升到86.29美元/桶,但此後又跌回到50美元/桶上下。

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1980年5月,就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暴漲到最高位時,歐佩克發表了《有關長期石油戰略報告書》,提出石油價格應該根據物價、外匯匯率和經合組織國家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調整。當然,國際石油價格從來就沒有按歐佩克的設想來展開。

剔除不同語境下的情感因素,從世界石油工業歷史的角度冷靜地分析,無論是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七姊妹和歐佩克,在擁有石油話語權的一刻起,事實上必須承擔起國際石油市場秩序維持者的角色和責任,其手段就是通過控制自己的產量來平衡市場,但在新進入者石油產量不斷擴大的衝擊下,油價又一次從暴漲走向了暴跌,其對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也就很快失去。

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陰謀論”和“操縱說”更多的是想象和推測,當前世界主要石油期貨交易機構都是純商業機構,國際石油市場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假設,市場才是決定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內在最根本力量。

(一)“操縱說”和“陰謀論”的現實往往是一地雞毛

作為現代石油工業的發源地和誕生了世界主要石油公司的美國,也是石油“操縱說”和“陰謀論”的發源地。早在20世紀初,美國媒體和社會大眾,包括馬克吐溫等知名作家,將標準石油公司描繪成不正派、殘酷的代表,洛克菲勒也被描繪成沒有道德的強盜,其外表和禿頂都成了道德敗壞的象徵。

2004-2014年油價大漲期間,美國又盛行起“操縱說”和“陰謀論”。一方面,社會輿論認為,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和副總裁切尼,自身從事的是石油業,代表的是美國石油利益集團,美國政府有意推動油價上漲;二是華爾街眾多機構,尤其是花旗和高盛,有意炒高油價。2006年6月,美國國會開始對石油期貨交易開始調查。2008年6月,美國商品期貨管理委員會組成多部門參加的特別任務組,調查石油期貨中人為操縱市場的情況。2011年4月,奧巴馬任命由美國總檢察長牽頭,成立原油和天然氣價格欺詐問題特別工作組,調查交易商和投機者操縱油氣價格的行為。當然,時至今日,我們都沒有看到油價“操縱說”和“陰謀論”的官方結論。

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每當某些我們認為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機構預測油價要大漲時,往往很快油價就暴跌,代表性的就是號稱世界頂級投行的美國高盛。2008年5月6日,高盛認為,原油價格在未來兩年內可能升至200美元/桶高位。2018年5月,在油價突破80美元/桶後,高盛勸說投資者平倉結利太早,油價還有上漲的空間。

在一般人眼裡,期貨投機機構具有“操縱”油價的能力,但面對油價的大幅度波動,卻無能為力損失慘重。國際上,2017年8月,號稱“原油之神”的美國石油期貨交易員安迪·霍爾虧損30%後,關閉了對沖基金。曾押對2008年油價大跌的倫敦安杜蘭商品基金,2018年7月虧損15.2%。2018年11月20日油價大跌後,美國對沖基金經理詹姆斯·科迪埃哭著向投資人訴說,石油市場動盪虧掉了全部資金。截至2018年12月19日,國內多支原油類QDII基金的淨值全部變成負收益,油氣主題QDII基金自10月以來淨值跌幅普遍超過20%,其中部分原油QDII基金的最大淨值跌幅已接近40%。12月27日,作為亞洲最大的石油貿易商,中石化的聯合石化未能倖免油價暴跌的重擊。

(二)三大能源期貨交易所都是典型的商業機構

紐約商業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和迪拜商品交易所,是世界三大能源交易機構,布倫特、WTI和迪拜/阿曼原油期貨代表著國際石油價格的趨勢。

1983年3月30日,紐約商業交易所推出WTI期貨交易。2001年11月交易所完成股份制改革,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機構。2008年,紐約商業交易所被芝商所集團收購。芝商所集團成立於1848年,是一傢俬人機構,擁有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紐約商業交易所和紐約商品交易所四大交易中心,提供包括利率、股指、外匯、能源、農商品、金屬、氣象及房地產等為標的的期貨與期權產品交易和清算,150多個國家的客戶可以通過電子交易系統參與交易,每年平均處理30億份合約,價值約1千兆美元。

1988年6月23日,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推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2000年4月交易所改制成一家營利性公司,2001年6月被洲際交易所收購。洲際交易所總部位於美國亞特蘭大,成立於2000年5月,是一家按照美國特拉華州法律成立的公司,擁有遍佈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23個交易所和市場,業務橫跨9700種交易合約和證券交易。2005年,洲際交易所在紐交所公開上市。

布倫特原油體系,由在北海生產的五種輕質、低硫原油組成。布倫特油田1978年投入生產,1982年達到峰值50.4萬桶/天后產量不斷下降,2002年英國福蒂斯和挪威奧塞貝格油田、2007年挪威埃科菲斯克油田、2018年挪威特羅爾油田納入布倫特價格體系,使即期布倫特的裝船量維持在120萬桶/天。投產40多年後,殼牌公司2017年5月開始拆除生產設施,布倫特油田正式關閉。

2007年 6月1日,迪拜商品交易所開始阿曼原油期貨交易。2012年交易所重組, 芝商所佔股50%,阿曼政府佔股29%,迪拜控股佔股9%,剩餘的12%股份由交易所部分會員所有,由迪拜金融服務局監管,在芝商所結算中心結算,會員包括華爾街大型投資銀行、世界主要石油期貨現貨交易商和我國有關石油公司。穩定生產20多年後,2013年迪拜原油產量下降到只有3.4萬桶/天,為此阿曼原油補充進來,形成迪拜/阿曼原油價格體系,當時阿曼原油的產量為94萬桶/天。

(三)國際石油市場是一個近乎完全競爭的市場

微觀經濟學認為,符合四個假設條件就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第一,大量的買者和賣者,任何一個生產者或消費者都不能決定市場價格。第二,產品同質性。第三,資源流動性。第四,信息完全性,市場上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掌握著與自己的經濟決策有關的一切信息,做出自己最優的經濟決策,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對照以上假設條件,國際石油市場基本上就是一個近乎完全競爭的市場。第一,國際石油市場存在大量的石油生產和消費者(國),歐佩克成員國最多時僅有15個,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市場份額為51.52%,目前為32%左右,而石油消費者的數量則更多,很多石油消費者(國)也是生產者,如我國和美國等。第二,常規和非常規石油都是無差別的,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很多煉油廠商在設計時特別強調原料油資源的多樣性,選擇多樣性的原油。第三,世界上任何一個石油生產者(國)可以自主地銷售自己的資源,石油消費國也可以根據本國煉油企業的設計標準按最經濟原則進口所需的原油。即使某個時期因某方面的原因,某些石油生產國或消費國被禁運,哪怕時間長達數十年,如美國對伊拉克和伊朗的禁運,但終有解禁的一天。這就是說,國際石油貿易是充分流動的。第四,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石油現貨和期貨交易的興起和不斷流行,加之世界範圍的信息革命,國際石油市場和交易基本處於完全透明的狀態。

正是國際石油市場具有完全競爭的性質,160年來,無論是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七姊妹還是歐佩克,其擁有的石油話語權都是極其短暫的,市場力量迫使油價一輪又一輪地暴漲暴跌輪迴,無數的個人、企業或組織都如過眼煙雲,只留作案例供我們分析和研究。

頁岩革命的成功,不但使美國崛起為世界第一石油生產大國,重回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石油業的黃金時代,更為重要的是,它正在徹底改變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的國際石油市場格局。經過2014年下半年油價大跌的磨鍊,競爭力不斷增強的9000多家美國頁岩油氣生產商,正在市場規律的驅使下,迫使沙特、俄羅斯等石油生產國和歐佩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承擔起市場平衡維持者的責任,我們已經並將會一再看到,國際石油市場完全競爭市場的性質將更加突顯,市場將在國際石油價格的走勢中更加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說明:本文刊發於2019年1月7日財經雜誌,刊發時的標題為“油價沒有陰謀,只有市場”,這裡刊發的是原文。)

免責聲明:本人撰寫和發表的文章,僅是個人研究心得,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單位,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