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規模罕現季度“零增長”,私募母基金或迎發展新時代

記者從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獲悉,截至2018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下稱證監繫資管規模)約50.5萬億元,較上一年同期減少3.07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近2萬億元規模的消失發生在2018年最後的三個月。

記者通過採訪和統計數據發現,證監繫資管規模的快速下降一方面有統計口徑改變的原因,另一方面持牌機構資管業務的退潮加速也稱為第四季度資管規模的代謝主力。

快速消失的2萬億元

證監繫資管規模一年內減少的3.07萬億元中,有近2萬億元的蒸發出現在2018年第四季度。

數據顯示,2018年底的50.5萬億元證監繫資管規模,較當年9月底的52.23萬億元減少達1.73萬億元。

這也意味著,2018年最後三個月的證監繫資管規模蒸發量佔全年減值的56.35%。

記者發現,以券商、公募機構、期貨公司為代表的機構私募資管規模的銳減成為整體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機構私募資管規模總計約24.9萬億元,這意味著,該規模在一年時間內較2017年底的30.87萬億元減少超過5萬億元,縮水達19.34%。


具體拆分來看,券商及子公司資管規模13.4萬億元、公募機構及子公司規模11.3萬億元、期貨公司及子公司規模0.12萬億元。上述三類機構資管規模環比2018年9月底分別減少0.78萬億元、0.42萬億元和0.05萬億元,合計減少達1.25萬億元。

這與通道、委外等“ToB”端業務的收縮不無關聯。

“通道業務的減少還在繼續,券商和基金子公司之前的一些通道到期後受到資管新規、淨資本等限制,不會再續作,導致規模淨減少。”北京一家公募機構子公司負責人1月8日表示,“另一方面委外業務也在減少,2018年信用債違約事件不斷出現,銀行資金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不少銀行更加偏好利率債,而這類債券規模較大,銀行的委外需求不如信用債高。”

此外,發展較快的私募基金規模並未在第四季度實現增長,進而未能對沖機構資管規模蒸發的“規模註銷”影響——數據顯示,2018年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12.80萬億元,與三季度末數據完全一致,這意味著私募機構規模在四季度的增長几乎為零。

事實上,私募行業實施登記備案監管以來,行業規模增長不斷擴容,從2014年底的1.49萬億元增長至2018年底12.8萬億元,增長了7.59倍,而2018年第四季度也成為四年來私募行業的首個季度“零增長”。


“一方面私募基金的規模正在進入階段性飽和階段,另一方面私募的監管不斷從嚴,一些魚目混珠的機構不斷被市場出清,因此導致規模增長放緩。”1月8日,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指出。

不過記者同時發現,造成該現象的另一原因則和2018年底最新數據的統計口徑變化有關——在2018年底的規模統計中,剔除了“私募基金顧問管理類產品與私募資管計劃重複部分”,而在此前統計中並未註明已剔除這一重複統計。

私募增長力不眠

2019年機構私募業務規模的負增長仍將持續。

“目前單一類產品規模在機構資管業務中仍然佔比較高,大量通道業務的‘虛肥’需要通過到期註銷代謝掉。”前述基金子公司負責人表示,“在完成主動管理類轉型前,2019年這種趨勢會仍然延續下去。”

“通道業務應該不會徹底消失,只是通道市場將不斷收縮,但這足以讓資管整體規模進一步收縮。”1月8日上海一家上市券商資管副總也指出。

事實上,從2018年9月末最新的細分資管類別數據來看,象徵著通道業務的單一產品仍然佔據較大比重,例如基金子公司的5.63萬億元規模中,單一產品佔比仍然有4.71萬億元,佔比高達83.66%;券商資管的14.17萬億元規模中,單一產品規模達11.85萬億元,佔比高達83.63%。


“集合類規模增長的不會那麼快,特別是在結構化產品受到進一步限制後,集合類產品的功能性業務也受到了影響,反而也有可能出現減少。”前述非銀金融分析師指出,“不過未來單一產品的整體規模會下降得更快,這會讓機構資管業務中的主動管理佔比得到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雖然私募規模出現了罕見的季度零增長,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在行業得到進一步治理整頓後,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窗口。

“私募基金這一輪的增速下降一方面可能伴隨統計因素,另一方面也和監管不斷從嚴有關,過去幾年私募規模增長較快,可能存在一些水分,目前就是擠水分的過程。”上海一傢俬募機構負責人表示,“當行業得到規範後,加上國內高淨值客群的增多,私募行業還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同時認為,私募行業進一步垂直化發展,將為市場供給更多的產品類型,進而刺激規模成長。

“比如目前我們的私募類型只是按市場分為證券和股權,但伴隨著市場的發展,更多垂直領域的私募機構會出現,同時也會讓私募母基金、私募資產配置的模式在市場中做起來。”前述私募機構負責人坦言。


記者:李維

來源:中國證券報更多資訊請瀏覽母基金研究中心網站:www.china-fof.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