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濤: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回顧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而奮鬥的歷程、取得的成就和積累的經驗,可以得到有益的啟示。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有著長達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人類文明史上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但是,長時期的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中國逐步落伍,而西方國家卻由於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實現了快速和巨大的發展。

落後必然捱打。清朝統治者等待“萬國來儀”,等來的卻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發動一次次侵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據統計,從1840到1919年的80年間,中國與列強簽訂了900多個不平等條約。

從1840年開始,中國人的夢想就是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不再受洋人欺負。為了中國富強,先進的中國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派興學堂、辦實業。然而,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的全軍覆沒,宣告了洋務派“強國夢”的破滅。

甲午戰敗後,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認識到,僅靠船堅炮利和機器製造無法富國強兵,必須謀求政治制度變革,他們主張用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制度。但其改革舉措觸動了守舊勢力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光緒皇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殺頭。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但是,辛亥革命沒有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封建主義的土地制度也基本上沒有觸動。辛亥革命不久,政權落到了北洋軍閥手裡,國家民族的命運被軍閥和帝國主義所操縱。

1933年元旦,商務印書館主辦的《東方雜誌》推出“新年的夢想”專欄。鄭振鐸希望:“我們將會把若干年帝國主義者們所給予我們的創痕與血跡,醫滌得乾乾淨淨。我們將不再見什麼帝國主義者們的兵艦與軍隊在中國內地及海邊停留著……軍閥的爭鬥,飢餓,水災,以及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一夢。”施蟄存寫道:我夢想中的中國,“是一個太平的國家,富足,強盛”,“中國人走到外國去不被輕視,外國人走到中國來,讓我們敢罵一聲‘洋鬼子’——你知道,先生,現在是不敢罵的”。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才使這一夢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征程。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肩負起領導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任。經過28年的艱苦鬥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句話,說的是“中國人”,而不是“中國人民”。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指的是當年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不包含國民黨人在內,而“中國人”的概念,當然包含國民黨人,是說整個中華民族站立起來了。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實現。毛澤東同志還在西柏坡的時候就提出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其中有一條是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他說舊中國好比一間屋子,太髒了,什麼人都進來踩上一腳,應該徹底打掃乾淨。怎麼打掃?就是舊的不平等條約一概廢除,被帝國主義國家攫取的非法權益儘可能收回。

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這個奇蹟是怎麼發生的?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依靠正確的政策、模範的行動,爭取到中國最大多數人的支持。

第一,堅定地捍衛國家民族利益。1922年,黨的二大就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大革命時期,喊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第三天,黨中央就通電全國,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此後,又多次聲明,如果國民黨停止內戰,中國共產黨願意把自己的軍隊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願意把自己的根據地變成國民政府統一管轄下的邊區。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下,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並得到和平解決,從而實現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局面。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抗日,消滅和牽制大量日偽軍,對中國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第二,真誠地解決人民、特別是農民的民生問題。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自己的使命。在大革命後期,就試圖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實施“打土豪,分田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爭取地主富農抗日,改行減租減息政策;解放戰爭時期,沒收地主多餘的土地分給農民。這些做法,自然會使廣大農民感到,中國共產黨是為他們謀利益的黨,他們要參加這個黨領導的軍隊並踴躍支前。

第三,努力地實現人民的民主權利。在自己局部執政的區域,中國共產黨實行了高度的民主——普選。考慮到大多數選民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識字,還從實際情況出發,創造了多種投票方法:識字多的選民用票選法,識字不多的選民用畫圈法、畫槓法,完全不識字的選民用投豆法。在政權組成人員的分配上,實行“三三制”。

第四,黨、政府和軍隊高度廉潔。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曾經自豪地說:“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裡一沒有貪官汙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這十個方面的“沒有”,明顯是針對國民黨統治區講的。著名學者季羨林晚年回憶:“我同當時留下沒有出國或到臺灣去的中老年知識分子一樣,對共產黨並不瞭解;對共產主義也不見得那麼嚮往;但是對國民黨我們是瞭解的。因此,解放軍進城我們是歡迎的,我們內心是興奮的,希望而且也覺得從此換了人間,覺得從此河清有日,幸福來到了人間。”

中國共產黨人還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作出不懈努力。在中國共產黨充分調動各階層的積極性的共同努力下,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到舊中國的最高水平,國民黨留下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也解決了。1954年毛澤東同志講道:“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如果不迅速改變這種狀況,中國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這句話形象說明了中國經濟尤其是重工業的落後狀況。正是鑑於此,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構想: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6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打下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從1953年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保證了國家的經濟安全,為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新中國建立初期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發揮著很大優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使來自各方面的人大代表表達自己的訴求,實現真正的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使中國政治有穩定性連續性,避免多黨制國家無法避免的政治惡鬥,協商民主能更好地凝聚全社會的共識;建立單一制國家,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能使國家保持團結統一,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關於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作的歷史貢獻,黨的十八大報告有一段很精闢的概括,一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二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近年來,改革開放使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很大發展,農村也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是,當年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制度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改革是對原有基本制度的豐富和完善,絕不是要否定它。

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1978年,鄧小平等領導人出訪發達國家,意識到中國落伍了,應該奮起直追。他指出,長期封閉、半封閉使人愚昧無知,我們要改革,要開放,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否則死路一條。鄧小平同志出訪得來的認識,在隨後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變成了領導層的共識,作出了幾項重要決策:實現工作重心轉移,不再以階級鬥爭為綱;改革僵化的體制,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不斷開創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大成就。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人民富起來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光解決了過去一直未能解決的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衣、食、住、用、行的狀況,醫療衛生狀況和人均壽命,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民主法治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建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人民享受著越來越多的民主自由權利,法治環境愈加完善;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教育事業的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質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有些領域已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體育事業發展迅速,競技體育的很多項目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社會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起來,已覆蓋到全國城鄉大部分人群。中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走過了有些國家用一百多年甚至更長時間走過的現代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

近年來,“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成了國際社會熱議的話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執政成就?中國道路為什麼能夠成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作出解釋:

第一,堅持解放思想。計劃經濟時期,經濟方面實行單一公有制、單一計劃經濟、單一按勞分配、單一農業集體經營。中國共產黨人總結經驗教訓,認為應該以與時俱進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中國共產黨人認為,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的,而中國的社會主義是建立在落後的經濟基礎上的,中國將長時間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此,就要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允許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並存,允許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經營,還要學習借鑑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的經驗。

第二,堅持體制改革。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但現在比過去發揮的作用大得多好得多,就是因為進行了許多方面的體制改革。僅舉三個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

一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改革開放前,我國溫飽問題沒有解決,有2.5億農村貧困人口。其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大家出工不出力。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地承包給每家每戶,種什麼、怎麼種、幾點鐘上工,都不管了。但每家每戶農民都明白,種得怎麼樣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這就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溫飽問題迅速解決,城鎮居民也得到了豐富的農副產品供應。

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的優勢在於有計劃、按比例,避免資本主義的無政府狀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計劃經濟的弊端是缺乏活力、動力,企業沒有自主權,就不會有積極性、主動性。僵化的體制造成經濟發展不快,人民生活改善不大,商品嚴重短缺,政府不得不依靠票證來供應商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市場配置資源,不同利益主體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積極發展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動力,中國經濟很快告別短缺,告別票證。

三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同發展,這是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定的。黨的十五大提出,一切有利於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大膽探索,大膽利用,掃除了之前很多人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方面的思想障礙。這一點意義巨大,現在,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總量、納稅額、就業人口等方面,都超過了一半佔比,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堅持對外開放。1978年以來,中國開放領域越來越寬,開放程度越來越深,對外開放帶來了外國的資金、技術、先進設備、先進的管理理念,帶來了一些人類文明共同成果。我國的公務員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股票、基金等,都是從其他國家學來並豐富和發展的。開放帶來了外國的資源能源,帶來巨大的國際市場份額。中國在全球化競爭中,發揮了勞動力價格低廉、市場廣大等比較優勢。後來者居上,我國因為後發,可以在學習別人技術的基礎上再創新,在高鐵等領域佔據了世界領先地位。如果沒有開放,絕沒有今天這個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廣泛吸納人類文明共同成果的社會主義。

第四,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其他黨派是參政黨,為了國家發展、人民福祉共同協商,實行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制度,即重要決策由各級黨委集體作出,然後由人大、政府、政協等有關各方具體實施。這一領導體制,具有明顯優勢,能夠有效地避免政治上的爭拗和內耗,保持政治穩定和政策連續性、決策的高效性和強大的執行力。中國共產黨實行黨管幹部的原則,幹部的選拔、管理等都由黨來負責,以保證黨的團結統一。

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表達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美好願景。為完成黨的這一偉大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十九大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部署。大會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些部署,在發展理念、發展戰略、改革舉措等方面都充滿新意,具有可操作性,一定可以使各項發展要求得到落實。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是13億多人的小康,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他認為,全面小康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他提出,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固樹立並貫徹新發展理念。他更加強調健康的發展速度,強調質量、民生和環保。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也必須依靠人民。而要想得到人民支持,就必須體現公平正義,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要求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關於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黨要管黨絲毫不能鬆懈,從嚴治黨一刻不能放鬆。對於黨風,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讓人民群眾不斷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他還提出,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作出了新的政治判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之所以改變過去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因為認識到中國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二位,生活用品短缺狀況已根本改變。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但中國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難以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一重要政治判斷,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立論的基礎,為十九大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和部署,提供了前提和依據。

確立了新的目標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沒有設定具體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指標,而是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樣的目標和要求,更有利於真正實現科學發展,避免出現以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論英雄的問題。

回顧中國共產黨為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而奮鬥的歷程,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中國共產黨是有遠大理想追求的黨。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被人民選擇、認同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國共產黨是有科學理論引領的黨。黨從創立起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並在不同時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成為引領黨和人民實踐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是有選賢任能機制的黨。黨一直堅持自己的先鋒隊性質,在選人用人方面強調德才兼備、任人唯賢,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強調幹部的忠誠、乾淨、擔當。中國共產黨是有嚴明紀律規矩的黨。黨從建立起就制定和執行嚴明的紀律,在不同時期逐步形成了各方面的紀律和規矩。中國共產黨是有自我革命精神的黨。黨一直重視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清除黨內的不良作風和腐敗現象。

中國共產黨過去成功,靠的是這些特質,現在和今後,依然需要其能夠保持和光大。我們要自覺堅持和弘揚這些優秀特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