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訊!棲霞區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近日,國家民政部下發了《關於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的通知》,確認棲霞區圓滿完成“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各項實驗任務,驗收結果合格,

成功創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近年來,棲霞區委、區政府聚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探索變革傳統治理模式,全面聚力“實驗區”創建各項工作。圍繞民生需求導向,以網格化、信息化、社會化“三化融合”為主線,以“放管服”系統化集成式改革為核心,以推行“網格化+”“互聯網+”全覆蓋、全領域為基礎,推動實施“實體”網格與“線上”網絡雙網治理新舉措,形成居民、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多元聯動新模式,構建政府調控同社會協調機制互聯、政府行政同社會自治功能互補、政府管理同社會調節力量互通的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不斷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和安全感。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

聚合力量,盤優資源

“三化融合、多元善治”的基礎越來越實

//

緊緊把握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一根本要求,在黨的旗幟下聚合社會各方力量,拓展社區治理思路,激發社區主體活力,不斷豐富“三化融合”實驗內容與內涵。

1黨建引領,強化核心力

  • 與11所駐區高校黨委成立棲霞(仙林)校地黨建聯盟

  • 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區“大黨委制”,推動街道黨工委與駐街單位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書

  • 成立棲霞區社會組織黨委,統管全區1400多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

區級、街道、社會三個層面的黨建全部納入相應網格,全區建立網格黨小組五百多個,入網黨員超三萬人。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7年,印發了《棲霞區推廣仙林街道網格化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十項舉措》,以制度化推動我區社會治理全覆蓋

2“雙網”治理,強化融合力

通過網格互通、網絡互聯,實現力量資源大集聚。“雙網”治理格局讓治理力量更多元、政務服務更精準、民生髮展更均衡。

線下推動社區網格化,發揮基礎集成優勢

全區9個街道劃分為1062個網格,建立“社區治理一體化”信息指揮平臺,實現“一專多能、一崗多責”、“下到網格一把抓、回到社區再分家”。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以仙林街道為代表的網格化工作受到國家表彰

構建“掌上雲社區”,搭建親民服務雲平臺

依託“掌上雲社區”微信平臺,搭建“掌上雲社區”+政務服務、+物業、+社會組織、+社區警務、+村居法律顧問等,推動三化融合在“雲端”,呼應線下實體網格。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今年初智能版“掌上雲社區”全面上線,目前已有超過17萬居民與村居黨組織、村居委員會、物業、社會組織、服務管理部門同在一個微信平臺實現零距離互動交流。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江蘇省委“每日要情”評論棲霞“掌上雲社區”讓服務“24小時不打烊”。中央黨校《學習時報》、人民網、群眾雜誌社等媒體、刊物先後進行專題介紹和組織報道

3“三社”聯動,強化協同力

圍繞居民需求和社區發展,著力構建以社區為平臺、社會工作為核心、社會組織為紐帶,“三社”協同合作新機制,推動社區和諧建設。

建立健全以社區(村)黨組織為領導核心、黨群議事會為議事主體、居民委員會為執行主體、居務監督委員會為監督主體的

“一核三體”基層治理工作體系,以社區黨組織引領紅色物業、業委會、志願者隊伍、社會組織“五方共治”等模式,讓社區成為承載各項基層治理工作的融合體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制訂出臺《棲霞區公益創投項目實施方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扶持社會組織發展,拓展社區治理和服務。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截至目前,全區登記註冊社會組織總數達1448家,每萬人擁有登記註冊數達21.8個;每個社區都有3個以上社會組織,既補充完善了社區服務功能,也有效減輕了社區工作負擔。

目前,全區社工1054人,893人取得全國社工職業資格證 ,萬人持證社工人數達12.4個 。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

聚焦改革,破解瓶頸

“三化融合、多元善治”的效率越來越高

//

堅持問題導向,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強力推進政務服務便民化,探索“不見面審批+強化監管服務+綜合行政執法”新型治理體系,以集成式改革著力破解制約社區治理與服務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服務創新提高政務效率、維護社會公平,推動社區治理更加有序、高效。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九成受訪者認為棲霞政務服務水平提升顯著

1審批“不見面”,服務更便捷

目前,棲霞區已經實現了區級458項行政事項、街道132項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的“不見面”辦理,177項行政許可事項100%實現“不見面”辦理。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7年4月,全國首份“不見面審批”營業執照在我區發出,“一次不跑,事情辦好”在棲霞成為現實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開發智能機器人、植入“小程序”,將不見面辦理與“掌上雲社區”嫁接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8年11月,棲霞區商事登記不見面審批操作規範正式出爐

2政務“大綜合”,群眾更滿意

大力推動政府職能下放、機關力量下沉,政務服務、社會治理提質增效。

組建街道綜合行政檢查執法大隊,將1313項行政執法檢查權集中交給街道綜合履行,並與網格化管理有機結合,立足“全要素一張網”,推行安全管理、市容管理、穩定管理和便民服務“3+1”工作模式。

2017年以來,月均查處案件數4萬餘件(改革前,僅3500多件),大量違法行為和安全隱患被消除在萌芽狀態,群眾滿意度得到不斷提升。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4年開始試行全科政務服務,2017年成功創建為國家級標準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目前,與居民密切相關的民政、計生、勞動保障等134項政務服務,在街道、社區全部實現“一門受理、一站辦結,一網聯辦、一套體系”的全科政務服務模式,居民辦件時間平均縮減50%以上,全科辦件率90%以上,群眾綜合滿意率達99.8%。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以堯化街道“全科政務”為核心的“一門受理”社會救助服務新模式獲國家民政部2017年度社會救助領域優秀創新案例第一名

3民情“上雲端”,對接更精準

棲霞區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開發專門小程序植入社區微信群,並與微信公眾號、單項功能程序相配合,全面開啟“一體兩翼”(雲社區+社區協商、社區營造)基層治理新模式。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目前全區建立“掌上雲社區”微信群901個,覆蓋全部119個社區,吸納線上成員約17萬人。2018年10月,“掌上雲社區”榮獲首屆“長三角城市治理創新案例評選”十佳案例。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掌上雲社區”集成了八大功能系統

//

聚力創新,攻堅克難

“三化融合、多元善治”的運用越來越廣

//

緊盯社區治理服務難點,把創新工作方法作為創建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各街道、部門主動融入,勇於探索、開拓創新,推動社區治理工作突破瓶頸、亮點紛呈。

1“星級物業”促推和諧安居

建立完善區、街、社區三級物業管理體制,健全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小區管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推動物業管理主動融入“掌上雲社區”。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物業管理星級化”榮獲南京市社會建設創新優秀案例獎。2017年,全區物業糾紛類案件同比下降42%,居民對物業管理滿意度躍居全市第二。

2“樁釘工程”箍緊社會安全

以樓棟長為“樁”、以單元長為“釘”,實施全域打“樁”布“釘”工程、覆蓋所有社區網格,先後推出“實有人口管控模型”、“二房東管理”、“十戶聯保”等模式,全區九個街道均實現了“零傳銷”工作目標。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棲霞區“實有人口動態分析系統”獲公安部基層技術革新一等獎

在“樁釘”工程人防基礎上進行技術“嫁接”,率先試點“雪亮工程”。目前,棲霞區已初步建成了網格化社會治理的信息平臺,共彙集和接入了1.5萬路監控探頭,通過將監控的探頭授權給網格長和網格員,在手機終端裡就能看到網格內的視頻監控,做到了實時巡查是一件指揮。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7年,全區侵財案件同比下降20.8%,續三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安全區”

3“時間銀行”引領互助風尚

由堯化街道姚坊門慈善基金會發起策劃的“時間銀行”項目,志願者通過累積志願服務時間,兌換相應服務,建立完善存、取、貸規則和激勵機制,快速引導培育了一大批熱心公益的志願者。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三年多來,該項目共吸引1707名志願者、31個志願團隊,累計為4123位居民提供家政服務、護理、關愛交流、外出代辦、便民維修等六大類服務,服務數量達15.9萬人次、服務時間7.3萬小時。現“時間銀行”模式正在全區示範推廣,得到越來越多群眾的參與認同。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全區最大的安置房小區五福家園培育了四支志願者隊伍參與社區自治和鄰里互助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龍潭和八卦洲兩個涉農街道組建了好鄰養老、好鄰來敲門等助老志願團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18所駐區高校31個志願服務團隊常態融入地方

截至目前,全區登記志願者為15.4萬人,2018年以來有活動記錄的7.1萬人,環比上升200%。

//

聚惠民生,群眾評判

“三化融合、多元善治”的口碑越來越好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居民滿意度作為衡量社區治理成效的重要標準,不斷強化為民服務理念,努力辦好關鍵小事,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不斷提升。

1民主法治蔚然成風

建立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整合律師、公證員、調解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法律服務力量,集中提供服務。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大力培育“棲事寧人”、“夕陽紅”、“和事佬”等草根調解組織,兩名人民調解員榮獲國家級表彰

目前全區市級民主法治示範社區創建率達100%,仙林街道杉湖路社區成功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社區。

2社區營造全面開花

依託“掌上雲社區”線上線下協商議事功能,全面啟動“美好社區共同營造”社區微幸福項目。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2018年全區在線協商超過1500次,組織推進社區微幸福項目52個,打造“社區學院”,協同各方資源力量為社區賦能,廣大居民參與到項目決策和實施全過程,激發了公眾參與的熱情、培養了協商自治的能力,使政府的有限資金,創造居民的無限幸福。

3民生事業均衡發展

著眼社會公平公正,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普惠制,讓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推動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完成區域高端、普惠、基本公共服務三種類型養老機構佈局。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引進培育養老機構19家,設立助餐點77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15個,為全區2萬餘名老人提供無償或低償居家養老服務。在2018年上、下半年南京市居家養老綜合排名名列區縣第一。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金堯山莊成為全省首個七個助老化項目全覆蓋小區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爸媽食堂”、“福到家”、“陽臺菜園”、“九九公益籌款”等系列公益眾籌項目覆蓋更多居家老者

喜讯!栖霞区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下一步,棲霞區將在創建成果轉化、社區平衡發展上持續鞏固社區治理新成效;以“互聯網+”為引領,進一步深入挖掘“掌上雲社區”服務功能、“大數據” 分析功能、“雙網”治理的疊加功能;以“1+4文件”為依託,力爭在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強化城鄉社區治理能力、提升城鄉社區服務效能上尋求新突破。

轉自:棲霞視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