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劃分的一種社會角色,它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儘管男女性別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但性別角色卻會在兒童時期受到成人的影響,是早期教育的結果。

對於孩子而言,性別教育的缺失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不僅很容易造成孩子自身對性別角色的錯位,還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甚至是變得扭曲。

微博賬號頭條新聞發佈的一條#母親從小就像女兒一樣打扮他#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微博截圖

16歲的初三男孩小剛近段時間情緒十分低落、食慾不振、心神不寧,學習成績急劇下降,有很強的的厭學情緒。因此,小剛的媽媽認為孩子有厭學的心理問題,需要改變孩子的厭學情緒。在多次掙扎之後,小剛終於同意在媽媽的陪同下找心理醫生進行諮詢。

在心理諮詢室,醫生通過單獨與小剛交流,利用繪畫、沙盤等治療方法,醫生髮現了小剛失常的原因:小剛有

性別認同混淆的問題,專業術語是性別認同障礙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據小剛自述,從記事開始,他就覺得自己是男孩,但有時候又好像是女孩。母親從小就按照女孩的樣子打扮小剛,這讓小剛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活得很“擰巴”。這就導致他在青春期的社交出現問題:男孩們覺得他是“娘娘腔”,經常開他玩笑,這讓他感到非常羞愧、內心感到自卑,所以他不願意和男孩過多接觸;女孩心思敏感,小剛示好的行為也會被誤解。

因此,小剛左右為難,心裡的困擾讓他無法從情緒中走出來。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之後,小剛母親跟醫生聊到,小剛從小就長得好看,羊毛卷的頭髮、胖乎乎的臉蛋、長長的睫毛討人喜歡,就像個漂亮的小姑娘。小剛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小剛一直跟著母親成長。小剛母親又是一個愛美、喜歡撒嬌的女性,平時和女性朋友一起逛街、化妝、美容也毫不避諱地帶著小剛,有興致時還會給小剛塗個口紅、腮紅,化個淡妝。這一切在小剛母親看來都是大人逗小孩的玩笑

,並沒有放在心上,而她也並不是刻意要將小剛當做女孩來養,當時純屬覺得有趣、好玩。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研究表明,3-5歲是性別教育最關鍵的時期,在這一段時期,男孩要像男孩養,女孩要像女孩養,而家庭教育的失誤是造成性別感錯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作為父母,不能因自己的喜惡自私地將孩子擺弄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隨意地把孩子切換成自己傾向的那一面。而是要給他們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積極思考有效的性別教育方式,及時及早的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並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不迴避孩子提出的關於“性別”的疑問與困惑;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性別,尊重孩子的性別,給他們以正確的引導。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最後的話。

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延續,但一個人應該成為的,始終只有自己。

分享主流育兒理念、育兒乾貨

以愛之名,為愛發聲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花花

中國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研究員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推廣人

曾任知名電視臺少兒訪談節目編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