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餘萬觀眾與範周"見證文化40年"直播公開課一同跨年

用知識總結過去,在思索中迎接未來。跨年夜,一直是媒體平臺收視必爭之地,但近年來,除了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舉辦的傳統娛樂跨年活動之外,一種新的跨年活動——"知識跨年"成為廣受關注,如羅振宇"時間的朋友"、吳曉波思考"國運70年"、白巖松"對話Z世代"等等。

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由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範周教授策劃,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宣傳部、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見證:文化40年"範周跨年直播公開課在傳媒大學4K演播廳舉辦。時長4個半小時的跨年直播公開課讓中國傳媒大學索尼4K演播館座無虛席。

2200餘萬觀眾與範周

2200餘萬觀眾與範周

文化消費是人們利用文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精神需求的行為,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民幸福感的重要標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文化消費經歷了從匱乏、單一、模仿到豐裕、多樣、創新的一個不斷躍升的過程。此次公開課以1978年為起點,每十年為一個節點,通過 "1978-1987冰與火之歌""1988-1997有詩有酒有高歌""1998-2007互聯開啟全民狂歡""2008-2018時光摺疊回首來路"四個篇章,以一幕幕充滿時代感的故事,探尋了文化消費發展的內在邏輯。

"這個時代選擇了我,我也選擇了這個時代",從下鄉做知青到高考再到大學畢業當老師,範周教授的這段回憶成了個人和時代發展軌跡重合的最佳註解,引人深思。當談到日漸被簡化和忽視的傳統節日,範周教授評論道,"我們尋求的不是傳統文化,而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活動現場就此問題進行現場觀眾互動和辯論環節。"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後浪終究變前浪,早死晚死都一樣",現場金句不斷,氣氛熱烈。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人們的"知識焦慮"強化了學習需求。將公共課與跨年活動這種極具儀式感的形式創新結合,通過網絡直播實現全民參與和共享互動,幫助人們獲取新知識、提升新能力,體現了高校學者的學術擔當,引領了健康向上的跨年文化風尚。

2200餘萬觀眾與範周

2200餘萬觀眾與範周

本次公開課受到了全國各地媒體和民眾的高度關注。中經雲端、愛奇藝財經頻道、新浪文化頻道、中國網++、網易新聞、白楊網、天津北方網、津雲客戶端、網易江蘇、紫金視頻、山東大眾網、海報新聞客戶端、河北長城24小時客戶端、新聞大連、大連天健網、百度百家號、一直播、花椒直播、咪咕直播、在藝APP、二更視頻、映客直播、快手、騰訊、嗶哩嗶哩、YY直播等近30家媒體平臺對公開課進行了現場直播。天津、山東、河北、大連、南京、杭州等省市的政府新聞網站、新媒體進行了全程直播。

當零點的鐘聲敲響,2018年過去了,據統計,本次跨年公開課除了在場的600多名觀眾外,還有2224多萬名觀眾在線上觀看直播,熱點話題閱讀量達到3572.3萬,相關話題討論達到1300餘條。一位網友這樣留言"老師您講的太好了,我二年級的兒子聽的不時發出笑聲",還有一位網友表示自己年近90的母親一直堅持看到零點,對其中的很多老舊記憶感觸頗多。

2200餘萬觀眾與範周

相較於專業的學術性演講或商業性的跨年演講,範周教授的此次公開課是文化學者的一次創新探索,詼諧幽默的授課方式、直播互動的授課形式、網絡微博的傳播方式,引領健康向上的跨年風尚,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了文化全民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