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行業股價從下跌54.5%到上漲72.39%,如此大喜大悲你受得了嗎


同一行業股價從下跌54.5%到上漲72.39%,如此大喜大悲你受得了嗎


同一行業股價從下跌54.5%到上漲72.39%,如此大喜大悲你受得了嗎


生物科技研發與市場波動性大,股市表現極易兩極分化。


同一行業股價從下跌54.5%到上漲72.39%,如此大喜大悲你受得了嗎



2018年,A股裡的醫藥公司可謂“白骨皚皚”。統計範圍內的287只醫藥股有252只股價低於開年,29只股票跌幅超過50%,其中包括曾邁進“千億市值俱樂部”的康美藥業和華大基因。

在港股,2018年藥品指數跌了超過30%,當年赴港上市的五家內地藥企則呈“冰火兩重天”的景象。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正式生效,對生物藥企來說,最重要的有一條: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在這之後,歌禮制藥(01672.HK)、百濟神州(06160.HK)、華領醫藥(02552.HK)、信達生物(01801.HK)、君實生物(01877.HK)五家新興生物科技公司相繼赴港上市。

五家公司都是科學家創業,都是沒有盈利,股價卻漲跌參半。上市以後分別是下跌54.5%、下跌22.13%、上漲0.24%、上漲72.39%、上漲24.87%(截至2018年12月31日)。


同一行業股價從下跌54.5%到上漲72.39%,如此大喜大悲你受得了嗎


△五家赴港上市創新藥企統計(八點健聞製圖)


差異如此巨大,跟上市之初發行價的高低有關,比如歌禮制藥,發行時相比上一輪融資溢價超過170%,而信達則溢價20%左右;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市場對公司核心產品的預期不同:歌禮制藥的主力產品是丙肝治療藥物,這個市場有不確定性,而信達和君實的核心產品是抗癌特效藥,有著比較確定的、巨大的市場空間。

對這樣的局面,李小加在2018年5月的文章《如何迎接生物科技新秀》中已經做出預判:生物科技板塊不同於一般的行業,上市後的表現容易兩極分化,要麼大喜,要麼大悲。

這其實不算極端,歷史上還有更誇張的。2008年7月,在美國上市的Vanda藥業一款藥物沒有獲得FDA的批准,公司股價從4美元跌到了45美分。9個多月後,經過補充臨床數據,這款藥物獲批,結果股價從1美元漲到了8美元。

創新藥研發,是一個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的行業,對此,參與其間的港股投資者要有預期。而對於這五家藥企,募資額最少的華領醫藥募到近8億港元,最多的百濟神州募資近70億港元,這將大大豐富其研發資金儲備,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文章表示,香港要“為生物科技行業雪中送炭。”

我們來盤點一下,港股新政的第一年,這些在雪中拿到“炭”的公司,都是什麼成色。

歌禮制藥:丙肝新藥獨角獸


2018年8月1日,歌禮制藥成為首家赴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創始人吳勁梓說:“我們的上市,開啟了中國生物醫藥新紀元。”

歌禮發行價14港元,募資29.76億港元,截至12月31日,股價下跌54.5%,市值69億港元。

歌禮制藥2013年4月成立於杭州,創始人吳勁梓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癌症生物學博士,創業前在葛蘭素史克擔任全球艾滋病新藥開發運作和管理的副總裁。

歌禮專注於針對丙肝、HIV、乙肝的抗病毒藥物研發,核心產品針對丙肝,2016年和2017年研發費用分別為6268萬元、1.14億元人民幣。

招股書提到,2028年中國丙肝藥市場規模將達到470億元人民幣。

但是,歌禮面臨著眾多國際巨頭的競爭,百時美施貴寶、吉利德、艾伯維、默沙東都有新型丙肝藥物上市,同時還面臨低價的印度仿製藥競爭。

另外,從國際上的經驗看,丙肝藥市場在短暫爆發後就面臨萎縮風險。

2013-2017這5年時間內,全球丙肝藥市場規模從32億美元激烈爆發至237億美元,之後又急劇萎縮到125億美元。這往往是因為新型藥物療效顯著,原有患者治癒後,用藥需求大大降低,再加上價格競爭,市場急劇萎縮。

銷售的減少,意味著有更多的病人被治癒,但對藥企來說,就需要考慮更多的藥品研發方向了。


百濟神州:過去兩年在美股漲了5倍


百濟神州於2018年8月8日在香港上市,發行價108港元,募資68.28億港元。此前它已於2016年在納斯達克IPO,兩年來股價漲了逾5倍,當前市值超過70億美元。在香港上市以後,美股和港股幾乎是同步下跌,截至12月31日,下跌22.13%,市值650億港元。


同一行業股價從下跌54.5%到上漲72.39%,如此大喜大悲你受得了嗎



百濟2010年10月成立於北京,創始人王曉東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博士,2003年被聘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百濟的研發方向是靶向藥、免疫療法這兩類抗癌藥,目前有三款核心產品,其中一款是當前抗癌藥中最火的PD-1抑制劑。

百濟研發投入很多,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6.8億元和18.5億元人民幣。

2019和2020年,百濟預計有兩款產品能夠上市。其中PD-1抑制劑市場規模最大,預計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接近1000億元人民幣。

不過,PD-1抑制劑市場的競爭也很激烈,在國內將形成“4+5”的競爭格局,也即四家國產藥企和五家國際巨頭展開競爭。目前進口的K藥和O藥,以及君實的國產藥已經獲批,百濟估計還要晚半年左右。

為了加強商業能力,百濟挖來了原輝瑞製藥大中華區總裁吳曉濱,但在“4+5”競爭格局中,百濟能獲得多大的市場份額,現在仍未可知。

因為品牌和適應症的原因,百濟和後面要談到的君實、信達預計在一開始市場份額都不會很大,要到2022年之後才能逐漸趕上進口藥。


華領醫藥:糖尿病領域新秀


華領醫藥於2018年9月14日上市,發行價8.28港元,募資近8億港元。截至12月31日,上漲0.24%,市值88億港元。

華領總部位於上海,2011年6月由陳力牽頭創立,陳力於1992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創業之前擔任羅氏中國研發中心首席科學官。藥明康德創始人李革也是華領早期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華領醫藥主攻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的全球首創新藥口服藥物Dorzagliatin,2016和2017年研發費用分別為7500萬元和1.25億元人民幣。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資料,2017年,中國共有1.2億名2型糖尿病患者,預計到2022年,中國糖尿病市場規模將達978億元人民幣。

陳力介紹,“華領醫藥的目標是在2020年在中國銷售這種藥物,並計劃在2025年達到約30億美元的銷售額。”


信達生物:主攻抗癌特效藥,兩個月漲72%


信達生物於2018年10月31日上市,發行價13.98港元,募資規模32.99億港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上漲72.39%,市值近280億港元。


同一行業股價從下跌54.5%到上漲72.39%,如此大喜大悲你受得了嗎



信達2011年成立於蘇州,創始人俞德超是中國科學院分子遺傳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博士後,是61項專利(包括38項美國專利)的發明人,曾在多家美國製藥公司擔任高管。2006年回國,創業前擔任康弘藥業副總裁。

信達的研發方向主要也是抗癌藥,目前有17種正在研發之中,其中四種核心產品已在中國進入後期臨床開發階段,最核心的是PD-1抑制劑“信迪利”單抗。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信達的研發開支分別為3.85億元、6.12億元、4.2億元。

“信迪利”於2018年12月27日獲批,成為第二款獲批上市的國產藥。PD-1抑制劑市場規模很大,但競爭者很多,而國產藥在適應症和品牌方面暫時不佔優勢。

君實生物:抗癌特效藥為國內首家獲批


君實生物於2018年12月24日上市,發行價19.38港元,募資額29.44億港元。截至12月31日,上漲24.87%,市值超過180億港元。

君實2012年成立於上海,創始人陳博2003年獲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教授,禮來公司研究員。

2015年掛牌新三板之前,君實曾融資兩輪,掛牌新三板後又6次發行新股,累計在境內融資超過17億元人民幣。

君實的核心產品也是PD-1抑制劑,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前四個月,研發投入分別為1.2億元、2.8億元、1.2億元。

公司成立之初,技術派的陳博為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2014年11月,隨著PD-1抑制劑項目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開始需要大把燒錢,代表資本的熊俊成為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2016年12月5日,陳博辭去總經理職務,隨後離開君實。

不過,人事變動並沒有影響到研發進程。

2018年12月17日,君實的PD-1抑制劑“拓益”率先上市,成為第一款國產PD-1抑制劑藥品。這比其2015年新三板掛牌時預期的2020年提早了一年多。2019年1月7日,君實公佈“拓益”定價7200元/240mg(支),患者一年的使用成本為進口藥的三分之一,約18萬元。

儘管已經或者即將獲批上市,但君實、信達、百濟以及老牌藥企恆瑞的PD-1抑制劑估計一開始市場規模都很有限,一大原因是適應症單一。

君實獲批的適應證為黑色素瘤;恆瑞、信達、百濟神州提交的首個適應證均為復發難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其他適應證尚處臨床試驗階段,距離上市還需很長時間。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每年新增2萬例左右的黑色素瘤病例,新增淋巴瘤近9萬,其中霍奇金淋巴瘤10%左右。假設這些國內患者全都使用國產PD-1抑制劑治療,按每人每年10萬元計算,針對黑色素瘤和霍奇金淋巴瘤的PD-1市場年銷量,將分別是20億元、9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

雖然臨床中也有超適應證用藥,但國產藥也將面臨著K藥和O藥的激烈競爭。儘管目前在中國僅獲批針對晚期黑色素瘤、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但在國外,K藥覆蓋了11個瘤種15項適應證,O藥獲批9個瘤種17項適應證。

隨著獲批的適應證越來越多,同時通過實際的臨床效果逐步建立品牌,從2022年起,預期國產藥將迎頭趕上。至2025年,中國整體市場規模近800億元人民幣,國產藥份額將過半,第一次超過進口藥。

王吉陸|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