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論計算所主任莎菲•戈德瓦瑟(Shafi Goldwasser)是最年輕的圖靈獎得主。圖靈獎是美國計算機協會設立的一個獎項,專門獎勵那些對計算機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她認為,機器學習和大數據促成了全球範圍內的權力轉移。“看看2001年市值最高的公司,都是通用電氣和埃克森美孚之類的能源企業;2016年都是大數據公司。難怪他們說現在數據就是石油,數據就是貨幣”。

思辨|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戈德瓦瑟表示,在大數據時代,人們尤其要關注如何在保護數據隱私的情況下計算數據。戈德瓦瑟參與創辦的公司二元技術(Duality Technology)就提供了一種協同計算服務。這是一種針對隱私數據的分佈式計算,能在不同機構之間分享信息而不洩露信息。她舉了兩個例子,一是把數據上傳到雲端時,如何確保雲端既計算正確又沒洩露數據;二是如果一個人在醫院裡留了電子病歷,在基因測序公司留下了基因數據,如何讓這兩個數據庫在不互相交出數據的情況下實現融合。這樣的計算可以在各個國家互相不知道對方衛星的情況下避免衛星相互碰撞;也可以在公司不透露個人工資的情況下了解薪酬結構是否實現了性別平等。

那普通人怎樣最大化地維護自己的數據隱私呢?戈德瓦瑟表示,目前很難給出很好的建議,因為人們每天都在面對賬號密碼、隱私協議,如果你想用某個軟件,就必須同意那個跳出來的用戶隱私協議。她認為,我們應該盡力爭取多樣化的系統,選擇那些不需要獲取用戶隱私的軟件。雖然這樣很難,因為使用新技術的誘惑會讓人顧不上去想自己會損失什麼。戈德瓦瑟說,她自己也不能免俗。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徹底地將隱私“封存”在一個愈加開放的以技術引領的時代是不現實的。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過多地強調“隱私保護”不如努力提升個人的辨別、防範能力。面對新情況多瞭解、慎決定,儘量抑制個人貪念,這些為人的基本原則同樣適用於在無法全面保護隱私的情況下的“止損”。交互是新技術的底層需要,封閉的個體與新技術的倡導是背離的,因此,大數據在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同時更強調個人修為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