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儒學的河緩緩流淌,河兩岸的炎黃子孫在盪漾的碧波中恬然往前。來一趟心之上的朝聖之旅。望見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觸摸他那“仁者愛人、樂禮善學”的智慧。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孔廟,是著名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之一,又被稱為“至聖廟”,是我國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壯麗、金碧輝煌,極具東方特色,被譽為“天下第一廟”,1994年,與孔府、孔林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32米,長54米,深34米,重簷九脊,黃瓦飛彩,斗拱交錯,雕樑畫棟,周環迴廊,巍峨壯麗。

擎簷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徑達0.81米。兩山及後簷的十八根柱子淺雕雲龍紋,每柱有七十二團龍。前簷十柱深浮雕雲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脫壁欲出,精美絕倫。

殿內高懸“萬世師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聯,都是清乾隆帝手書。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歷朝歷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動就在大殿裡舉行。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孔廟的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清康熙年間名曰“參同門”,清雍正七年(1729年)欽定為“同文門”,取《禮記》“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語意。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清世宗據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欽定為“弘道門”,後由乾隆皇帝題寫“弘道”二字豎匾立於門額。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大成門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語意。“金聲”是擊鐘的聲音,表示奏樂之始;“玉振”是擊磬的聲音,表示奏樂之終,以此讚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在十三碑亭院內出現了雙簷穿插交錯的擁擠現象。因此有人說這種建築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簷相交,是古建築學上所講的“勾心鬥角”。“勾心鬥角”是碑亭建築中的奇觀,這種犬牙交錯的建築模式,也只有在孔廟十三碑亭的院落裡才會出現。這種匠心獨具的建築美學,巧妙地解決了空間狹窄所造成的擁擠現象,不僅顯示了古人高超的建築技藝,更以一種文化現象留給後人不盡的思索。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曲阜孔廟的莊嚴與神聖隱含在無處不在的儒家文化氛圍之中,而以建築展示文化,並達到登峰造極的藝術視覺效果,奎文閣當屬代表作之一。

奎文閣建在孔廟的中心地帶。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於宋代,重簷五間,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為三簷,賜名“奎文閣”。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

奎文閣東西闊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飛簷,四層斗拱,簷下八根八稜石柱,內部結構為層疊式木架,閣兩層,中間夾暗層,原上屋藏御賜經書,暗層藏印板,下層藏御香帛。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孔廟本來就是最高的文化殿堂,又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著文化藝術,每一座孔廟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其建築、碑刻、禮器、樂器以及祭祀禮儀、音樂、舞蹈等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穿越時光,一眼千年——曲阜孔廟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越來越重要,文化大國的形象也越來越重要,孔廟的功能也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築的本身含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孔廟的存在,體現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在未來的發展中,孔廟將承擔著文化傳承與教化、促進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雙重功能。

本文圖片來自:本色 凌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