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振宏:不畏浮雲遮望眼——2018年中國外交綜述

戚振宏:不畏浮雲遮望眼——2018年中國外交綜述

2018年,國際風雲急劇變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世界政經格局深度調整,大國權力政治較量空前激烈,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蔓延肆虐,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亂象叢生,新舊世界秩序轉換讓人類再次站到十字路口,也給中國崛起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

面對波詭雲譎的新形勢新問題,在習近平外交思想強大指引下,中國外交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力應對重大挑戰,推動民族復興爬坡過坎,以登高望遠天地闊、縱橫捭闔自從容的氣勢氣度,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開創了新局面、塑造了新風範、譜寫了新華章,為積極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新貢獻、展現了新氣象、體現了新作為。

一是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為標誌,中國新時代大國外交擁有了“定海神針”。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撥雲見日,把握歷史規律和時代大勢,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進程中,統領我國對外工作攻堅克難、砥礪奮進,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為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波瀾壯闊的外交實踐中,習近平同志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即習近平外交思想。

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成功召開,正式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導地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方法論意義。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結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在外交領域的集中體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我們應對世界亂局、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如果將中國外交喻為一片遼闊大海,習近平外交思想就是“定海神針”,讓中國足以經受住任何狂風驟雨的考驗。

習近平外交思想也是當代國際關係理念的突出創新成果,是中國向全人類貢獻的國際公共思想產品。它佔據國際道義制高點,致力於實現合作共贏,超越了弱肉強食、叢林法則、零和博弈等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舊思維,有利於各國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新路。它挺立時代潮頭,積極思考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充滿不確定的國際形勢注入了強大正能量,為世界發展和人類前進指明瞭方向。它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具有深刻的世界意義,必將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構成。

二是以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為主線,不斷向世界釋放擴大開放的明確信號。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人民咬定青山不放鬆,自力更生、發奮圖強、接續奮鬥,充分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堅持在深化改革基礎上,打開國門搞建設,不僅極大發展了自己,也充分造福了世界,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成為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的關鍵一招。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面對保護主義、單邊霸凌主義逆流而動,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受到衝擊,中國牢牢把握規律、認清大勢,高舉改革開放大旗,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順應並推動經濟全球化潮流浩蕩前行,為不確定世界注入了最確定性因素,也為中國在新時代化解外部風險、應對外部挑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向新勝利提供了有力保證。

江海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中國以其開放,而能海納百川。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指出,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他鄭重宣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並提出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四項重大舉措,吹響了新時代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號角。

2018年11月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一大創舉。進博會吸引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到會洽談,交易採購成果豐碩,累計意向成交578.3億美元。在進博會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中國將激發進口潛力、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雙多邊合作深入發展等五個方面的重大舉措,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決心與誠意。

三是以主動引領全球治理為抓手,充分展現中國外交心繫天下、胸懷未來的情懷與擔當。

當前國際體系變革處在關鍵時刻,世界經濟前行站在十字路口,國際社會對未來的迷茫和焦慮感普遍上升。面對這一局面,中國心憂天下,敢為人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高舉推動“兩個構建”的旗幟,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與各方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年來,中國外交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推動與世界各國開展互利合作、共享發展成果,形成共建“一帶一路”的合力,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各方認同,被寫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以及諸多雙多邊高層交往的成果文件。

中國穩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一年來,中國外交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原則,主張多握手、少握拳,多交心、少交手,積極探索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結緣而不結怨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引導大國關係沿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正確軌道前行。截至2018年7月底,中國已同108個國家、地區和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中國朋友遍天下。

計利當計天下利,中國積極引領全球治理變革的方向。面對全球治理亂局,習近平主席先後在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等多邊外交舞臺上高舉全球化旗幟,明確反對任何形式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體系,堅守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自由貿易體制,堅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權威性,同時主張妥善處理世界貿易組織改革與發展中國家權益保障的平衡問題。

四是以中印、中日關係改善為突破口,周邊外交亮點紛呈。

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但一個時期以來,由於域外勢力的挑撥離間、國家間主權和權益爭端等因素,中國與日本、印度、越南、韓國等國家的關係一度受到干擾,出現不同程度緊張,中國周邊環境一度面臨複雜嚴峻局面。今年以來,以中印、中日關係改善為標誌,中國周邊外交好戲連臺,周邊環境出現多年未見的向好勢頭。

中印關係發展開啟“加油門”模式。繼2017年9月兩國領導人廈門會晤為洞朗危機以來下滑的雙邊關係“踩剎車”後,兩國領導人趁熱打鐵,於今年4月舉行武漢“東湖會晤”,進行深度戰略溝通。“東湖會晤”開創了兩國高層交往的新模式,為雙方關係提升正式“加油門”,為實現“龍象共舞”和“1+1=11”確立新起點,必將載入中印關係發展史冊。

中日關係重回正軌,重現積極向好勢頭。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也是中日關係改善關鍵年。雙方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實現總理互訪,確認了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相互支持對方和平發展的政治共識,為兩國關係由競爭轉為協調、實現新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今年也是中朝關係史上的重要年份。習近平總書記同金正恩委員長在短短三個月內三度會晤,就中朝關係和半島局勢等問題深入交換意見,達成重要共識,讓中朝傳統友誼煥發新活力,開啟新篇章。

與此同時,中韓關係繼續穩定發展,中日韓三方合作重新啟動,為東亞地區合作打開新局面。在中國堅持勸和促談的努力下,半島局勢也出現重大轉機,美朝領導人新加坡會晤打開半島核問題僵局,朝韓領導人三次會晤推動南北關係解凍。

此外,中國與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更加成熟。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出訪文萊、菲律賓,李克強總理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並訪問新加坡。雙方在管控分歧中深化了戰略互信,制定“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駛入快車道,域外勢力企圖借南海問題挑撥離間更加不得人心。

五是以運籌大國關係為著力點,保持與主要大國關係的總體穩定。

保持與大國關係的總體穩定和均衡發展,對中國深化全方位對外合作、維護良好外部環境至關重要。中美關係關乎世界政經全局穩定,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亦有深刻影響。一年來,中美關係發展動向全球矚目。美國通過經貿摩擦等方式,空前加大對華遏制、打壓力度。在此背景下,美國內部一些政治勢力企圖讓中美脫鉤,開啟中美“新冷戰”,給中美關係造成巨大沖擊和風險。面對美方消極動向,中國外交迎難而上,堅定捍衛國家利益、民族尊嚴和發展權利。經過堅決鬥爭和積極磋商,中美元首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舉行會晤,同意共同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兩國元首尤其就經貿問題進行了建設性討論,阻止了經貿摩擦進一步擴大,推動了雙方重回對話協商軌道,對外釋放了兩國關係發展的積極預期。

中俄關系保持高水平運行,“背靠背”戰略協作不斷加強。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7次訪俄,同普京總統舉行20多次會晤,創下兩國元首會晤紀錄。2018年兩國元首亦多次會晤並實現互訪。習近平主席赴俄出席東方經濟論壇,普京總統對華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的戰略引領使中俄保持高度互信,兩國關係堅如磐石,已成為世界戰略平衡穩定之錨。

中歐關係勢頭良好,合作總基調穩固。習近平主席出訪西班牙、葡萄牙,李克強總理出席中歐領導人會晤,英國、法國、德國及歐盟領導人先後訪華。雙方在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應對全球性挑戰等方面立場相近、相互借力,推動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不斷前行。

六是以中拉、中阿和中非合作論壇召開為契機,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邁上新臺階。

2018年是中國外交的南南合作年,中拉、中阿和中非合作論壇的召開,實現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集體對話的全覆蓋。

中拉合作迎來機遇。習近平主席就任國家主席以來第四次訪問拉美,引領新時代中拉關係實現歷史性跨越,雙方政治互信基礎不斷夯實,發展戰略對接加快推進,中拉關係內涵更為豐富。拉美國家熱情擁抱“一帶一路”倡議,年初中拉論壇部長級會議就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發表特別聲明,制定到2021年的優先領域合作共同計劃。

中阿友誼歷久彌新。在7月中阿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上,雙方一致同意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面向未來的中阿戰略伙伴關係,並發表共建“一帶一路”行動宣言,就經貿、能源等領域合作達成100多項共識。

中非合作的大門越開越大。9月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歷史性盛會,創下了中非峰會新高、中國主場外交規格之最,來自非洲的40位總統、10位總理、1位副總統及非盟領導人與會。中非論壇《北京宣言》《北京行動計劃》凝聚了雙方共識,推出了以八大行動為核心的上百項合作舉措,向世界傳遞了中非攜手做大合作蛋糕的強烈信號。

此外,習近平主席年內首訪即選擇中東、非洲國家,年底又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同8個太平洋建交島國領導人舉行集體會晤。這些重大外交行動有力推進了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推動雙方關係發展更上層樓。

七是以國家利益和人民需要為中心,彰顯中國外交始終不變的初心。

中國外交堅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底線。今年以來,中國同多米尼加、布基納法索、薩爾瓦多等三個國家建復交,建交國總數達178個,極大鞏固了國際社會堅持一箇中國的格局。中國還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紮實開展涉藏、涉疆外交,加強國際反恐和執法安全合作。

中國外交堅持為民辦好事、辦實事。一年來,中國積極構建海外中國平安體系,提升領事保護和領事服務水平,中國各駐外使領館時刻為保護海外中國公民的安全與合法權益而努力。對於任何肆意侵害中國公民正當權益的霸凌行徑,中國已經並會持續採取有力反制行動,還世間一份公道和正義。

中國外交積極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今年外交部為海南、河南、湖北、山東、黑龍江和河北雄安新區舉辦全球推介活動,向世界展示它們的獨特風采,為它們與世界合作牽線搭橋。

展望2019年,國際形勢複雜嚴峻的一面將更加突出。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求和平、謀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可阻逆。2019年又適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滄海桑田,風雲激盪,春風化雨。中國外交將繼續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強大指引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為民族復興、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原載光明日報。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