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覆蓋20省市,布點20個連鎖實體,家有健康在地產醫療的模式中實現“自給自足

國家政策鼓勵民營資本辦醫,大力發展新型醫療模式,尤其是倡導圍繞家庭醫生服務,從“疾病治療”轉型到“健康干預”。

社區作為入口,把社區裡的人以及他們的生活需求,作為核心的資源加以利用,是地產商著力要考慮的重心。不過,醫療服務在社區裡到底以什麼樣的形式呈現,依然是一個處於長期摸索的命題。

在2018年未來醫療100強健康管理論壇的現場,家有健康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張鵬分享了他對地產醫療模式的剖析。

2年覆盖20省市,布点20个连锁实体,家有健康在地产医疗的模式中实现“自给自足

家有健康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張鵬

“地產醫療”不等於“地產+醫療”

教育、醫療、住房被稱為中國人民的三座“大山”。根據貝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4.6億平,同比基本持平。

在住房全面商品化後的20年,商品住宅銷售達到巨量頂峰,2018年新房GMV達12萬億,同比增加10%,增速回落至20年以來低位。而四季度以來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逐月同比下滑,銷售疲態盡顯。此外,二手房市場也呈現下行趨勢。

地產發展的趨勢,現在發生明顯的變化。一是從產品競爭向服務競爭的轉變,二是由地產開發向社區運營的轉型,三是由單一的地產業務向整合創新型社區平臺業務的延伸。

這些發生著的變化,一是地產行業由增量物業向存量物業發展的必然,二是健康醫療等新產業引導社會資本發生流動的結果,三是城鎮化發展與更新的趨勢所致。

在張鵬看來,如今市場中出現的“地產+醫療”概念,大多是兩個獨立個體,存在地產商不瞭解醫療的複雜環境,醫療利用地產或者地產利用醫療,通過某一點進行結合,而不是達到長時間的共贏狀態。

而地產醫療需要地產融於醫療,醫療更要融於地產,二者合二為一,才能長久的共同盈利。就好比地產商與物業的關係,好的物業服務促進樓盤的銷售,同樣,為業主提供好的醫療服務也能促進樓盤的銷售。

“融資不是目的,盈利才是根本”

2018年是趨勢變化很大的一年。上半年,一級市場的投融資狂熱,各種融資新聞頻頻出現,且偏向大額融資。可是轉眼到下半年以後,市場冷卻速度超越了所有人的預期,雖然從目前反應得到的市場數據來看,還算平穩,但是企業融資困難已經不再是一小部分局面。寒冬不再只是說辭,而是真的來了。

在資本市場助力萎縮的情況下,企業想要安全過冬,關鍵就在於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在連鎖診所市場中,如強森、鄰家好醫、呂醫生、企鵝杏仁等都是資本的寵兒,另外,如丁香園、微醫等互聯網醫療企業也開始在線下開展全科診所,連鎖診所的投入是重資產,那麼家有健康這家成立兩年的連鎖診所是如何快速實現自給自足的呢?

在張鵬看來,答案就在於家有健康的地產醫療模式。

成立於2016年的家有健康,2年時間內在全國20個省市佈局了20個醫療健康連鎖店,目前經營在一年以上的門診基本都能實現自給自足。正基於快速實現盈利,家有健康一直沒有“走進”資本市場,“融資不是目的,盈利才是根本。”張鵬說道,“家有健康成立不到兩年,就實現自給自足,這也是依託地產的一個很好模式。”

“地產醫療”是家有健康主打的概念,通過家庭醫生和智能診療賦能地產,打造了一種醫療健康與地產之間的結合方式。而“診所”便是家有健康制定的城市化、區域化的網絡式佈局方式,所採取的模式是以門診為核心,再依託於互聯網通過不同的產品向內外輻射,實現多半徑的覆蓋,形成集群,管理服務為主,常、多、普、慢病診療為輔。

和地產商合作的好處不僅不用擔心客戶流量的問題,同時節約了建立用戶信任感的時間成本,通過健康服務,迅速建立連接。張鵬表示:“社區的醫療服務不像三甲醫院,熬的是老百姓對服務提供商的信任,對品牌的信任,而家有健康通過地產醫療合作的模式,會把信任的成本時間大大縮短。”

不以看病為基礎,盈利點主要在於預防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大病小病上三甲”,傳統的就醫習慣很難改變,過度醫療的現象突出。傳統醫院的優勢在於專家資源與權威性,所以民營診所在市場中並不是要與醫院搶病人,而是要補足醫院的短板,把診前和診後的工作做好,這也是目前市場中出現的以預防醫學和康復為主的診所所瞄準的目標市場。

家有健康雖然說是一家綜合性的社區醫療機構,但是並不以看病為基礎,總體的運營模式為50%來源於預防,35%來源於醫養結合,15%的收入來源於傳統的醫療體系。

通過與地產商合作,運營團隊可以獲取較低的房屋租金與裝修費用,從而降低社區門診的運營成本。一個社區醫院將配備各科室大夫10-13名,每位家庭醫生每年可以服務100戶約300人,每年每個診所只要服務70戶家庭就能實現盈利。目前家有健康共服務業主35000多人,通過基本的診費與家庭醫生服務年包,實現自給自足。

作為社區醫療結構,需求的能力並非像大型醫療機構那麼專業,而是從生活方式出發,所以家有健康的服務宗旨最大的盈利模式完全來於防病和控病。

家有健康的特色服務為家庭醫生服務及兒童健康管理。家庭醫生服務通過自有醫生團隊的主動上門,為社區居民進行預防工作和健康管理;另外,與首都兒科研究所的兒童早期發展中心合作設立的兒童健康管理中心,通過兒童生長髮育監測、生長髮育偏離兒童指導及干預、兒童營養評估及檢測、母乳餵養諮詢指導、輔食添加諮詢及指導等特色業務,解決三甲醫院觸及不到的兒童基礎保健服務。

基於優質的兒童健康管理服務,中山市家有健康的兒童健康管理中心也成為中山市的科學育兒基地。

張鵬表示:“家有健康提供的家庭醫生服務的責任是防止居民的健康走向亞健康,防止亞健康走向疾病,防止疾病走向重大疾病,防止重大疾病走向死亡。”

另外,家有健康管理的社區規模從新入住的數千人到數萬人不等,在診治方面以常見病為主,此外,張鵬還提到一個觀點,就是社區醫療應當為急性病發作需要搶救的病人提供黃金的“搶救時間”,如老人突發心梗,沒有醫療常識的家屬通常不知道如何處理,此時,社區醫療機構應當提供相應的急救措施。

家有健康為社區業主提供SOS手環、項鍊等智能硬件,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可通過設備呼叫最近的家有健康急救員,提供5分鐘上門急救服務,為社區居民的健康做好第一道保障。

AI新技術增量,延展健康服務半徑

除了家庭醫生定期服務外,家有健康在智能設備的輔助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AI系統的介入,在降低服務成本的同時,提高了服務工作效率。

家有健康的智能產品矩陣包括手環等可穿戴設備、家庭健康機器人、無人微診室等。

不同的產品可覆蓋不同的服務半徑。首先,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設備(譬如機器人)能對個人日常健康狀況實時監測,從而發揮居民健康“守門人”作用;其次,延伸到社區,便是自有門診和無人微診室相配合,滿足整個社區的需要。

其中無人微診室可視作一種大型備,除了社區還可延伸至商圈,能提供在線問診、身體檢查等基礎醫療服務。擴展到社區之外,除了依託於“雲醫務室”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外,還會有巡診車上門更新健康檔案。

診所連鎖的路徑是基於標準化信息化產品,為此,家有健康還自主研發了一款HIS系統,並建立了大數據健康平臺。

診所能看病和檢查,除了依靠治療疾病掙錢,也應該有意識的發展成為觸及用戶的數據中心,通過數據賦能上級醫院和商保等,從而延伸服務鏈。利用可穿戴設備、家庭機器人、智能巡診車等,就診的業主都會形成自己的電子健康檔案,其中包括七大維度的數據:基礎數據、醫療數據、基因數據、運動數據、營養數據、心理數據以及生活習慣數據。

目前,在醫院過度飽和的情況下,中國的醫療體弊端凸顯,將診療環節前置,預防醫學成為許多政府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所鼓勵的需求,同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和互聯互通也勢在必行 。

健康管理要以基層為重心構建健康管理服務體系,關鍵在於基層的新定位。根據《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的相關內容,基層醫療機構未來的三大職能是: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

通過地產醫療的模式、預防醫學特色和家庭醫生服務,張鵬表示:“家有健康的願景就是讓優質醫療服務變得更簡單,讓社區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家庭醫生服務。”

2年覆蓋20省市,布點20個連鎖實體,家有健康在地產醫療的模式中實現“自給自足

*文中圖片由受訪企業提供。

文 | 李豔瑜

添加時請註明:姓名-公司-職位

後臺發送關鍵詞即可獲得相關好文

近期推薦

2018最熱推薦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