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口紅”遭遇市場熱冷變臉尷尬了誰

“故宫口红”遭遇市场热冷变脸尴尬了谁

繼一支口紅掀起“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與“故宮淘寶”之間的“宮斗大戲”之後,近日,這兩家故宮系文創店的口碑也雙雙告急——前者發佈的“故宮口紅”,儘管憑藉先發制人成功刷了屏,卻在出貨之後被評價為“塑料感”“不夠高級”;後者更是在被不少專業美妝博主打出差評後,於日前宣佈彩妝全線停產下架,稱這一系列產品“從外觀到內質仍有很多進步空間”。

因為出自業界標杆故宮文創產品,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一爭議釋放出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時下,博物館文創產品越是火熱,冷思考越是必要。凝結智慧結晶的國寶文物固然需要借文創產品“活”起來、“潮”起來,但更需要將其文化藝術價值深植人心,從而實現可持續傳承。

一面是高速增長的商機,一面是層出不窮的尷尬

最近一兩年,國內博物館儼然進入“文創時代”,文創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一份統計表明,國內已有2500餘家博物館、美術館圍繞自己的館藏進行IP開發;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陝西曆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十來家文博機構開設了天貓店。

與之相應的,是大眾對於文創產品日益增長的關注度與購買熱情。近半年來,天貓上的博物館旗艦店銷售效率保持高速提升,同比平均增速約200%。大數據為中國文創消費者勾勒的用戶畫像是:一群生活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消費能力較強的年輕人,其中75.9%為女性用戶,而19至25歲的年輕人佔比超過30%。

博物館文創熱一方面催生了越來越多腦洞大開的產品,跨界拓展到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不少成為“網紅”“爆款”,另一方面暴露出的尷尬也層出不窮、日漸頻繁——此番故宮美妝文創引發的爭議,掀起的僅僅是冰山一角。

比如近期上線的“你好歷史旗艦店”,年輕化的設計與創意固然吸睛,但某些產品無論定位還是文案,都讓不少人坦言“不適應”。最典型的例子是其針對河北博物院“彩繪散樂浮雕”裡唐代仕女元素的衍生開發。原本,這組浮雕刻畫的是一群面部圓潤、身形豐腴的唐代樂伎,她們手持不同的樂器,如痴如醉地演奏,神情專注投入,流露出表演者特有的優雅。在文創產品中,唐代樂伎不是變身“大唐少女101”天團,玩著自拍、轉著呼啦圈、抱著公仔熊,就是被貼上“美人泡”袋泡花茶的標籤,與“大唐小公舉,膚白體胖”“來泡我啊”之類的廣告推介語捆綁在一起。

更有些文創跨界,簡直讓人哭笑不得。一位藝術研究者向記者透露,曾在一家大型藝術博物館的禮品商店裡看到過一張賀卡,主視覺用的是女性皮影頭像,戴著鳳冠,裝飾性很強,看上去的確很美,“但這一頭像在其所處的皮影故事裡是一顆被砍下來的頭,頭像臉部的豎線代表的是一道道血痕。對於這樣的作品背景,賀卡的設計者顯然是不知情的。”與之類似的尷尬,還有近日刷屏的西安某兵馬俑主題酒店。在這家酒店的大小房間裡,身形幾與真人等同的兵馬俑幾乎無處不在,或立或蹲且睜大了眼睛,讓入住酒店的人們直呼“翻來覆去、徹夜不成眠”。要知道,兵馬俑本身是作為一種人殉的替代品存在的,與人間形成區隔,背後體現的是事死如事生的觀念。

這些尷尬,都不禁讓人深思:博物館文創的跨界開發,邊界何在?

切莫以廉價甚至哭笑不得的消費質感,傷害文化的品格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國內的博物館文創開發還處於初級階段,授權的混亂、產業鏈條的不暢、創意的欠缺、品質的平庸等多個方面都阻礙著這個產業駛入“健康軌道”。

博物館文創消費之所以興起,適應的是大眾消費升級的需要。越來越多人不僅僅滿足於產品的物質功能,也注重起產品的設計以及內涵,追求一種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大英博物館文創開發負責人約翰·羅伯特曾坦言:“我們遵循的原則是,避免因為新潮設計而使衍生品帶有廉價的消費質感、喪失文化的本性品格。”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曾指出:“文化產品不同於一般的銷售品,要帶著博物館的尊嚴去進入市場。”或許正因如此,不少網友為“故宮淘寶”及時停產下架彩妝系列的“自省”而“點贊”。

藝評人崔璨收集過世界各地多個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她告訴記者,大英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幾乎實現科技、服裝、化妝品、酒店等多個品類的全覆蓋,包括藝術特別版手機、絲巾、“月桂女神”首飾甚至膠原蛋白粉禮盒。它們的開發路徑或許值得國內博物館文創開發借鑑——大英博物館在中國所有文創授權均委託同一家IP運營公司進行,一併交給這家公司的,還有對於合作品牌的嚴選、產品質量的把控,這才有了旗下文創產品的高頻優質“上新”。至於博物館文創跨界美妝,崔璨坦言這在國際上很流行。她曾在紐約一家博物館商店買過一支文創口紅,口紅的顏色直接來自克里姆特筆下女子阿黛爾的唇色。最終讓她甘願為這支口紅買單的,除了好似將藝術大師調色盤注入口紅管裡的那種富麗而憂鬱的色彩,也包括它令人放心的品質——這支口紅來自雅詩蘭黛的旗下品牌Aerin。“口紅用在身上,食品吃進嘴裡,博物館文創延伸到這樣的日用領域,需要特別謹慎。或許與耳熟能詳的大牌聯名開發、推出,是個不容易出錯的選擇。”

在藝術評論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陳履生看來,對於博物館文創產品的開發,離不開對它所關聯的藏品以及背後文化的深入理解。“沒有很好的與博物館相關聯的文化創意,沒有很好的足以反映博物館品位的藝術設計,其衍生品就不能表現出與博物館的關聯度,也不能表現出博物館衍生品的意義和價值。這樣的文創產品只能淪落成為一般性的商品。”甚至有人提出,時下博物館文創盛行的“賣萌”風其實也不值得提倡,“倘若只剩萌,產品的文化屬性上哪找?”在專家看來,國內博物館文創的發展,亟待從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玩噱頭、博眼球,只能成就一時的“爆款”,切莫以傳統文化復興之名,最終造成對傳統文化IP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