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比《琅琊榜》更多,《大江大河》的場景真實感如何而來?

花费比《琅琊榜》更多,《大江大河》的场景真实感如何而来?

文丨張聰

來源丨楚天都市報

從宋運輝通過1978年高考錄取分數線開講,到金州化工廠水書記退休、宋運輝申請調往東海化工廠完結。4日晚,由正午陽光出品,根據阿耐長篇小說《大江東去》前十年的故事改編,為改革開放40週年獻禮的電視劇《大江大河》(第一部)在東方衛視落幕。

除在播出期間一直位列衛視收視頭名,近5.5萬年輕觀眾在豆瓣網為這部作品打出8.9的高分,這讓它成為2018年口碑最佳的國劇作品。

花费比《琅琊榜》更多,《大江大河》的场景真实感如何而来?

一部獻禮劇是如何征服全年齡段觀眾的?很多人評論稱,除了劇情和演技,《大江大河》營造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真實氛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該劇完結的當口,記者該劇美術指導邵昌勇,聽他講述那些“還原歷史”的故事。

三條敘事線

場景複雜度超過《琅琊榜

《大江大河》的故事的確容易令人“入戲”,但除了中老年觀眾,為這部劇祭出年度最佳口碑的網友,卻大都是不太瞭解1978-1988年曆史的年輕觀眾。然而,場景、道具、美術從各個方面解決了這個問題。

帶著“良心製作”字樣的細節不勝枚舉,它們隱藏在宋運輝急忙趕往革委會時的街景中,包裹在建有開水房、大食堂的上世紀80年代校園裡。它們是憑票才能購買的二八式自行車,是磕了邊沿的搪瓷臉盆,是手工衲底的黑麵布鞋……

花费比《琅琊榜》更多,《大江大河》的场景真实感如何而来?

邵昌勇曾經為《琅琊榜》擔任美術指導,但他提到,《大江大河》在場景上花費的工夫比那部劇更多,這跟劇情中“三條敘事線索”有關:宋運輝代表國營經濟,楊爍飾演的雷東寶走的是集體經濟,董子健演的楊巡是個體經濟,“綜合下來場景比正常年代戲多出好多倍。”

除了在六、七個縣市找合適場景,《大江大河》通過各種元素疊加還原年代感。邵昌勇說,利用標語、口號、字體、海報、暖水瓶、杯子等各種物件和符號疊加,“只要給過來人的感覺是,這就是我那時的生活,我們才能放心。”

當年的老物件往往只能靠“收購”,據說,《大江大河》開拍前,工作人員分了好多個小團隊到安徽農村“收東西”,“跟收破爛沒什麼兩樣。”比如小雷村拖磚瓦用的拖拉機,就是在安徽本地跑了好多地市“收”到的。

花费比《琅琊榜》更多,《大江大河》的场景真实感如何而来?

沒有就自己造

“小雷家”那條河都是“劇組的”

場景多,大部分倒也還能找到得。一些場景已經找不到了怎麼辦?比如楊爍主演的“小雷家”村一條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沒有了。”

沒有就自己搭。在安徽涇縣的一片河灘上,《大江大河》從無到有在大約五、六萬平方米的面積上建出一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村寨——房子是劇組建的,樹是劇組栽的,而為了讓村子有真正村落的氣息,整個美術置景組還不惜挖了一條河。這條河就是劇中雷東寶第一次邀請宋運輝、宋運萍到村裡講解分田到戶政策,不料卻遭遇“小雷家光棍天團”大放鞭炮喊“嫂子”的重點場景。

花费比《琅琊榜》更多,《大江大河》的场景真实感如何而来?

而在此前的採訪中,《大江大河》導演之一的孔笙提到,為了更好地顯示出改革的變化和人物奮鬥的軌跡,“小雷家”這條線索基本採用了順拍。

順拍就涉及到“翻景”。邵昌勇說,他們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再到“80年代末”一遍遍給小雷家“翻景”——光是大隊部和雷東寶家的地面,就從泥地到鋪磚再到鋪水泥,“翻了三次”。

在這樣的場景中展示的改革故事,最終說服了觀眾。《大江大河》製片人侯鴻亮把這種“真實”比喻為“對觀眾智商的尊重”,“1978年的故事裡如果出現了2018年的衣服、物件,我們覺得這不是不專業的問題,而是不尊重智商的問題。我們的作品裡首先要杜絕這樣的智商錯誤。”

《大江大河》第一部的完結,也讓不少人期待第二部的到來,據悉,該劇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劇本正在創作中,後續這兩部,將由黃偉獨立執導。

花费比《琅琊榜》更多,《大江大河》的场景真实感如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