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內部衝突背後,騰訊轉型陣痛依舊

記者 | 饒文怡

騰訊變革的陣痛開始顯現。

虎嗅今天一篇名為《我如何成了騰訊架構調整的炮灰》的報道提到,一款名為“她face+”的P圖小程序,此前曾經以每月500萬元左右的價格向騰訊雲購買雲服務以及一項名為“人臉融合”的技術服務,後者由騰訊旗下的另一個產品部門“天天P圖”提供。

之後,“她face+”的活躍度不斷提高,一度衝到了小程序細分品類的前列位置。但從9月底開始,它們發現“人臉融合”的技術支持被停止,素材庫無法更新,而同時天天P圖也推出了類似的小程序。隨著騰訊組織架構調整,原本屬於同一事業群的天天P圖和騰訊雲被拆分到了不同的事業群下,這一衝突也因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

最終受害的還是作為外部客戶的“她face+”。根據產品創始人的說法,這使得產品的用戶增長極速下滑。目前,產品所屬的企業已經在深圳和北京等地對騰訊提起訴訟。

截至發稿,對於此事騰訊方也未給界面新聞更多回應。

去年國慶前夕,騰訊公佈組織架構調整的消息浮出水面後,界面新聞曾經做出過這樣一個判斷:

儘管組織架構調整的消息已經傳出,但如果沒有緊隨的配套計劃來對內部的種種弊病進行改變,那麼這場變革將會是蒼白且毫無意義的。

對於騰訊來說,過去20年,基本都是圍繞著如何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發展的。伴隨著to C經驗的不斷增長,騰訊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適應這種發展方式的生存發展,比如內部賽馬。

很多時候,內部競爭確實是催生微創新的重要途徑。來自內部的壓力通常會讓產品團隊迸發出更加閃耀的火花,從而將這些獨特的閃光點落實到產品上。像微信、王者榮耀這樣在賽馬機制下形成的產品案例,我們已經聽得太多太多。

這也使得賽馬機制,已經在多年的發展後被騰訊視為一個成功的機制,而這種觀念也許甚至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儘管組織架構調整的決定已經確定了幾個月,但在騰訊內部,這種推崇內部競爭的觀念,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改變的。

騰訊高級副總裁湯道生曾經對界面新聞表示過,面向to B方向新設立的CSIG事業群不會採用賽馬機制。但他也許也沒法阻止其他部門繼續遵循這種充滿競爭性的發展觀念。不同觀點之間的碰撞衝突,還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的時候,這種衝突甚至會波及無辜。

上述事件涉及的共有三方:騰訊雲、天天P圖、初創企業。按照文中描述的情況,初創企業完全是躺著中槍的一方,天天P圖和騰訊雲之間業務流程溝通的不順暢,才是導致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從管理的角度來說,騰訊在推進了組織架構調整之後,應當在業務的整體流程上同步變動。以往同在一個事業群下的產品業務,在調整之後的合作機制應該怎麼處理?雙方的業務kpi怎麼考核?如果不能保持合作關係,是否有預案處理?這都是騰訊在這個事件發生之前應該預見到的。

傳統的to C業務,需要考慮的並沒有那麼多。但一旦騰訊要將業務開始對外輸出,重視對外合作,那麼利益涉及的就不僅僅是內部團隊這麼簡單。怎麼在保持內部競爭的同時,兼顧外部合作伙伴的利益,也是騰訊在to B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重新補課的地方。

除了機制的重新建立之外,騰訊還要好好審視,怎麼處理傳統to C業務和新興to B業務的聯繫。

在宣佈組織架構調整的內部信中,騰訊就提到,在產業互聯網的大趨勢下,騰訊“清晰地將自己定位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角色”,“為我們的合作伙伴、各類企業和機構帶來商業價值”。但在上述案例中,合作伙伴的商業價值,似乎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證。

面對傳統業務和新業務方向的利益衝突,騰訊總要做一個取捨:是選擇保證原有業務的利益,還是以合作伙伴的利益為最高優先級?是否能夠做出這個決定,也許後續還會影響到騰訊組織架構調整的最終結果。

畢竟,與大公司合作,其實就是圖一個安心。沒有人想看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特別是這些小本經營的初創企業。

無論如何,騰訊要從to C的主航道,突然轉向到to B,並不是在紙面上看得那麼簡單。就如同我們去到地球另一端,要經歷時差和季節的劇烈變化一樣,騰訊的變革,必然會帶來漫長的陣痛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