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訾心理:父母是有保質期的

(轉自網絡,整理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張勇)

唐訾心理:父母是有保質期的

沙盤遊戲療法

作家龍應臺說過:“父母是有保質期的,小孩兒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一位研究兒童心理30年的老師說,從事教育多年,他發現幾乎所有令大人頭疼的兒童問題,比如沉迷遊戲、暴力、黏人等,都有同一個源頭:缺失的陪伴。

唐訾心理:父母是有保質期的

泰安父母智慧課堂

有一句話讓精讀媽感觸很深:“如果你希望孩子好,那就花一半的錢,花2倍的時間好好陪伴。”

陪伴,和陪著不一樣。一字之差,千差萬別。

陪伴孩子的差別,不在於2小時、24小時的時間長短,而在於你的陪伴質量。

在於你有多少時間是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放下繁瑣的世事,認真地關注眼前的孩子,真誠地接納和讚賞,全心地融入他的世界。

所以寶爸寶媽們,別用陪伴時間的長短,來彌補陪伴質量上偷懶。

臺灣家庭教育“123”法則,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選擇和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種。這三件事分別是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事實證明,20分鐘的全心互動,比長時間地膩在一起效果好太多。

孩子不需要和你沒完沒了地待一起。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某時某刻,你的眼裡、心裡只有他。總是缺乏愛和關注的孩子,甚至會用特殊手段,來博得關注。比如,故意頂嘴、搞破壞、引起矛盾。

孩子們不貪心,下班後只需要你用2個小時,或者少一點,只要30分鐘。拋開一切雜念,陪這個小小的人兒,共度一段親密的時光就夠了。

什麼是好的陪伴?它的核心就在於投入、傾聽和反饋。

沒有用心的傾聽,和全情的反饋,即使是24小時也是空洞匱乏。

唐訾心理:父母是有保質期的

泰安迎勝小學心理學

此外,夫妻間的和諧陪伴,重要性不亞於媽媽對孩子的陪伴。一對互相傷害的父母的殺傷力,遠大於一個孤獨的童年,因為孩子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然後充盈成內心的安全感,這是專屬於一家人的良性陪伴。

許多人在感情生活中心生困惑,不懂得如何表達愛,這往往是因為童年時期,缺少溫柔親密的情感體驗。

而爸爸媽媽認真陪孩子的時光,會刻印在記憶中,教會孩子愛和被愛,在艱難時給予自己力量。

一家人用心相伴的日子,終會在孩子心裡生根發芽。幾十年後的某一天,依然會記起爸爸媽媽溫暖的陪伴。未來,即使前路荊棘,他也已經擁有足夠的底氣,成為一個真正勇敢的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