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食品問市,業務成本與假溯源存巨大危機

12月6日,家樂福正式對外宣佈,家樂福中國首個區塊鏈應用落地,上鍊的首個“家優鮮”產品琯溪蜜柚(白柚、紅柚、三紅柚)已經正式上市。每批商品所附的標識號碼都是唯一的,記錄了從種植、加工到門店銷售的一系列信息。通過掃描產品標籤上的二維碼,消費者便可全面掌握從供應鏈源頭到終端各個階段的真實信息。

琯溪蜜柚正式上市,區塊鏈技術在食品上的應用走入尋常百姓家。早在今年3月,家樂福集團便開創性的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追蹤食品從農場到門店的全過程上,並率先在雞肉、雞蛋和西紅柿等食品試點。預計到2022年,此項技術將被推廣到集團所有“家優鮮”項目產品。

其實關於區塊鏈溯源食品上市售賣的具體案例,此前已經有成熟的案例。2017年4月25日中南建設攜手北大荒、善糧味道發佈全球首個區塊鏈大農場,該合資公司的宣傳營銷平臺“善糧味道”在京東上線,區塊鏈認證的大米產品推向市場。

在其官網宣傳中寫到,“善糧智能合約”,讓合約條款區塊鏈程序化,任何人不得單方面撤銷合約或阻止合約的執行,有效解決交易各方合約信用問題。善糧味道基於區塊鏈環境發行的與土地一一對應的數字訂單糧票,是善糧平臺種植訂單的交割憑證。

而每袋大米都對應一個碼,這個碼是大米的“身份證”,人們通過這個有區塊鏈技術支撐的二維碼,就可以瞭解到“出生、成長、成熟、收穫和享用”全程的溯源數據。

總體來講,無論是“琯溪蜜柚”還是“善糧大米”,主要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以溯源保證“吃得放心”。但是紫雲股份董事長羅建輝告訴鏈得得,種植環節數據的實時採集、運輸過程中數據的實時採集是很難實現的,這也是現在溯源最大的難題。如果無法解決這點,所有的溯源都會成為擺設。

此外,如果溯源採用“單個”、“明碼”做法的話,產地或者產品附近的廠家都可以通過複製二維碼的形式來把自己的產品“上鍊”,當商品運送到買家手中時,他們掃到的碼更有可能是一個被複制的碼。如此看來,溯源變得沒有任何意義。

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的部署和實施需要由多個節點共同參與,對於帶寬、存儲空間、人力資源等資源的消耗會造成較大的成本。把區塊鏈技術運用在食品溯源中,成本是否可控?鏈得得注意到,善糧味道2.5kg的“區塊鏈大米”市場售價59元,與被稱為“中國最好的稻米”五常大米的價格基本相近。

羅建輝對鏈得得表示:“區塊鏈支持下的食品溯源,成本之一在於上鍊的數據量,目前各家的規模都比較小,目前這部分的成本是可以收回的;二則是數據採集上的設備投入,這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收回成本。”

在區塊鏈技術快速發展的這一年中,能夠看到的區塊鏈溯源產品少之又少。在羅建輝看來,目前在溯源領域更多是業務上的擔憂,目前很多建立起溯源體系的食品企業是不願意或沒有辦法公開自己的鏈上數據的。

業務難以推進,與溯源產品本身存在很強的因果關係。鏈得得注意到,商家上市售賣的溯源產品目前還未涉及到肉類食品這一板塊,在羅建輝看來,肉類食品最尷尬的是每一塊肉與養殖的每隻牛沒有關係,追溯都成為假追溯了。

在區塊鏈溯源的過程中,更加註重了“追溯”的意義,反而忽略了“真品”的價值。如果無法實現溯源防偽一體化發展,區塊鏈技術在溯源中將沒有任何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