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峰峰:北響堂天生一個仙人洞,黑白二仙坐洞中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和村,北響堂天生一個仙人洞,黑白二仙坐洞中。

響堂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境內,分南響堂山、北響堂山兩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山均屬太行山支脈,南響堂山原名滏山,北響堂山原名鼓山。

北響堂石窟位於和村村東的鼓山天宮峰西坡, 它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窟內進深13.3米,寬13米,高11.4米。正面龕本尊是釋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勻稱,莊重敦厚,為響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其間,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

在北響堂山半山腰、石窟下方右側有一個天生的仙人洞,洞深有90米。洞中左側有南海觀音菩薩像,進到洞底分叉,左洞為送子奶奶三個人像,右洞為黑、白二仙。進洞右側上了一層鐵梯,上有一女睡臥像,名“睡宮老母”蓋被睡覺,手撐頭部側臥姿勢。


太行山的海拔高度大多在1200米到2000米之間,呈北高南低狀,習慣上,人們把太行山分為三段,即北太行,南太行和西太行;大體上說,位於河北省境內的部分,叫做北太行,位於河南省境內的部分,叫做南太行,西太行位於山西省境內。

岩溶洞穴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岩石的層面、節理或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形成的地下通道。溶洞中常發育有多種多樣的鐘乳石景觀,按其沉積的水流類型分為重力水沉積類和非重力水沉積類,主要形態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鵝管、石花、蓮花盆、邊石壩、石梯田等。

岩溶洞穴類型按不同的性質和形態,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它們各有其成因。北響堂山的仙人洞系幹洞,幹洞:指洞中沒有溪流的洞穴。

由於區域地殼抬升或地下水位下降,原先的地下水流逐漸疏幹,但是岩溶作用仍然進行的洞穴,表現為發育大量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和發生大量重力崩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