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歧視帶來的不止是抗議,還有血腥的戰爭

前不久,意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納(D&G)由於在廣告短片中存在有意輕視中國筷子文化的現象,加上其創始人在回應網友留言時出言侮辱中國,受到了國人的強烈抗議和抵制,風波至今尚未平息。實際上,近代歐洲部分國家和人士自恃文明程度高,種族文化優越感強,在不同文化傳統的地區和國家時常有意無意作出冒犯的舉動,其後果不僅僅帶來強烈的抗議,有時甚至會引發血腥的戰爭。19世紀50年代印度民族大起義就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從17世紀開始,英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擴展勢力範圍,最終將魔爪伸向了南亞大陸,並經過軟硬兼施,在18世紀征服了南亞次大陸,使英屬印度成為了“日不落帝國”最大的殖民地。在印度統治期間,英國殖民者往往宣揚西方文化的優越性,有意貶低甚至侮辱當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等土著文化,帶來了許多摩擦和衝突,矛盾日積月累。

1857年,駐印度英軍裝備了新式的恩菲爾德步槍,為延長子彈壽命,子彈表層塗有油脂,其主要成分包括牛脂和豬油,當時使用子彈前必須用嘴咬開子彈殼底,而印度僱傭兵中多信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前者不吃牛肉,後者不吃豬肉,這種赤裸裸的文化歧視和侮辱大大激怒了印度僱傭兵。

駐在距離德里不遠的密拉特的一個騎兵連90人中的85人拒絕使用這種違反他們宗教信仰大忌的子彈,英國殖民當局的軍事法庭以違抗軍令罪將這85名印籍官兵判處8—10年徒刑,這使駐密拉特的印籍官兵忍無可忍,於1857年5月10日提前舉行起義,並連夜向德里進軍,並將82歲的莫臥兒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重新推上了王位,宣佈恢復莫臥兒帝國。

但是,由於領導起義的土邦王公們只是關心恢復自己在英國入侵前的權力,只是對參與起義的下層民眾加以利用,而英軍從海外調集8萬大軍,其裝備更加精良,通訊體系更加完善,並激發印度各民族特別是錫克教徒和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之間的矛盾,分化土邦王公,在起義爆發5個月後,終於攻陷德里城,並將莫臥兒帝國末代皇帝一家押往緬甸關押,莫臥兒帝國壽終正寢。

但印度大起義並沒有就此終結,隨後進入游擊戰階段,使得這場起義仍然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英軍為終結這場戰爭,一方面,增兵至11萬人,並組織了多達31萬的土著部隊(主要是錫克族人和尼泊爾廓爾喀人),另一方面,開展政治攻勢,拉攏參加起義的封建主,從內部徹底瓦解起義勢力。1858年11月1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告印度王公及印度百姓書》中宣佈:“印度人認領養子的習慣將被認為是正當的,養子可以繼承其父的財產和地位;任何宗教信仰和宗教習俗不會受到任何干涉……此後不再剝奪印度王公的封邑以及他們的任何權利。”許多達到目的的土邦王公紛紛繳械投降,使得起義局面越發困難,隨著1859年4月,最後一支起義軍被英軍鎮壓,歷時兩年的印度大起義終於結束。

但無論如何,這次大起義給了沉浸在維多利亞時代趾高氣揚的英國人留下了慘痛的記憶,後來到印度任職的克羅默勳爵曾經學習和深入體會印度兵變的歷史,它充滿了教訓和告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