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鬆塔下的正陽書局:北京遊客的打卡聖地

沿著新街口進入老城區,街兩旁是林林總總的小商鋪,過西安門大街口,偶然會瞥到西邊不遠處一角塔影。這塔叫萬松老人塔,是為紀念元代高僧萬松行秀修建的。走近會發現,一處不大的院落將塔圍在了中間。院子裡就是正陽書局。踏進院門,到處擺放著盆栽花草,圍繞著塔根還有幾株石榴樹,像個小花園。

仰望萬松老人塔。

藍天下的萬松老人塔。

夜色將至。

明月照古今。

老舍先生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磚塔小院。

殘荷聽雨

一年四季都美。

午後正陽書局。

小院裡的“書店貓”磚磚現在是個網紅了。

秋天,正陽書局小院裡的石榴紅了。

正陽書局專門經營北京歷史文獻,之前店面在大柵欄時,書局在北京的文史圈就很有名氣。書局的老闆崔勇是個年輕的“老”北京。之前,他在外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後來城市改造,世代居住的衚衕被迫拆遷。收拾東西時翻出的一張老照片激起了他對家族歷史的好奇,於是下定決心收集北京史料,開起了書局。崔勇喜歡和來買書的顧客聊天,聽大家聊愛看的書,聽老人們講過去的事。鮮活的人和故事常集萃於這方寸院落裡。

本家崔大爺常來店裡,老先生今年86歲高齡,起小住德勝門外冰窖口。聊起當年德勝門外關廂以及德內大街兩邊的商業店鋪、歷史風貌,整個一活地圖,解放前後德外附近的買賣字號能挨家挨戶的說出來!更難能可貴的是,老爺子不僅記憶清晰,而且能寫能畫,聽他講講德勝門,一定有很有意思。

廊房二條正陽書局老店。

正陽書局老店內景。

夜色中的老店,兔兒爺把門兒。

崔掌櫃在廊房二條書局與老主顧。

夜色下的正陽書局。

革命自有後來人,愛書局的小讀者也不少。

中午打個盹兒。

在小院寫生的中學生。

孫阿姨是書局的老主顧,一天中午過來,送給書局《北京公廁》《衚衕公廁》兩套視頻資料。孫阿姨早先就職於北京市環衛局,曾參與北京市1982年以後的多部市容環境法規的起草工作。2004年,孫阿姨為“第四屆世界廁所峰會”錄製紀錄片《北京公廁》《衚衕公廁》,透過畫面,我們可以瞭解到各歷史時期北京公共廁所的發展變化。

崔勇與孫阿姨在正陽書局門口合影。

我和正陽書局有個約會。

顧不上存行李就來了。

衚衕裡修房的師傅,老家是山東的,就喜歡北京的的衚衕四合院,來北京幹壯工每天工作10小時,150塊錢工錢,剛買了本《北京名勝趣聞》,跟櫃檯要了個塑料袋,說:“我剛乾完活沒洗手,別弄髒了書”。

這裡還吸引很多外國人前來,一天晚上,一位外國人來店裡找老菜譜,細聊之下了解到,她原來是一位飲食文化專家。1992年,她在英國拿到文學學士學位後,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特別感興趣,就來到中國。在去西藏的路上,途經四川成都,涼拌雞,豆瓣魚和魚香茄子的別樣味道讓她喜出望外。兩年後,她直接來到四川學習川菜了,此後一直研究中國烹飪和中國飲食文化。這次來到店裡,不知道痴迷於川菜的她能不能找到心儀的譜錄?

醉心研究中國美食的英國朋友在正陽書局找到了老菜譜。

我們報社著名作家解璽章老師在小院做講座。

解老師為讀者簽名。

自從被某著名路書收錄之後,正陽書局成了遊客打卡聖地。

看累了睡會兒也行。

一進正陽書局大門迎面是一塊老北京的門板。

經常有慕名而來的遊客拉著箱子到正陽書局打卡。

學者劉昂在小院兒裡講《從哈拉和林到元大都》,分享蒙古國和北京城的故事……

2014年,與正陽書局同時進駐小院的還有磚讀空間,這是西城區文化委員會為普及文化知識、培養閱讀興趣設立的閱讀空間,由正陽書局管理。這裡經常舉辦名家講座,研究北京歷史的專家朱祖希講北京城過去那些事兒;池坊花道準一級教授陳鸛潼和大家聊過插花;崑曲家、學者劉昂在小院兒裡講《從哈拉和林到元大都》,分享蒙古國和北京城的故事……

閒時來坐坐,聽聽北京的故事。

圖:崔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