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神主牌位該用什麼木頭做。宰我回答說:“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慄木,意思是說,要使百姓怕得發抖。”孔子聽到了,說:“已做成的事,不要再去評說;已做完的事,不必再去勸諫;已過去的事,不要再去追究。”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篇之二十一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宰我就是那個大白天睡懶覺,被孔子痛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的著名睡神。

宰我(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58年),亦稱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春秋末魯國人。小孔子29歲,是“孔門十哲”之一,列為“言語”科的高材生,排名還在子貢的前面,在孔門中屬於資歷很深的弟子。宰我在《論語》中出現過5次,本人言論有3處,孔子對他的評價出現5次。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這位孔門弟子思想活躍,好學深思,腦子絕對靈光。就是有時喜歡玩弄小聰明,往往還提些刁鑽古怪的問題為難老師。這一問答是他在《論語》中首次展示其絕頂聰明的語言能力,跟魯哀公的對話乍聽起來像是大白話,實際上卻好比土匪暗語,極其隱晦,裡面深藏殺機。不過這點小聰明是瞞不住孔老師的火眼金睛的,一句話就讓他顯了原形。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哀公問社於宰我”。魯哀公是魯定公之子,姓姬,名將,春秋時期魯國第26任君主,公元前494年-前468年在位。“問社”,就是詢問了解社神的有關情況。“社”是五土之神,即老百姓所說的土地神。這裡的“社”是指土地神的神主,即用木頭做的土地神牌位。古代建邦立國首先要立社,並要選擇一種適合在國都周圍地區生長的、具有吉祥含義的樹木作為社主,這有點像現在世界上流行的什麼國樹、省樹、市樹之類的。而土地神的神主牌位也一定要用這選定的樹來做。神主牌位也叫木主,古人認為神靈依附在它上面,如果國家遇到對外戰爭,還必須帶著它一起出行。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關於夏代的都城,考古學家至今還沒有找到一點蹤跡,而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應在河南中部地區。傳說禹在確立王權後,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都城——陽城,這裡遍佈松林,所以社主是松。殷代建都在亳,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附近,適合柏樹生長,所以社主是柏。西周的都城開始建在豐,後來遷到鎬京,在陝西西安附近,那裡更適合慄樹生長,所以社主是慄。這些樹木都是長壽樹種,枝幹挺拔,木質堅硬,氣質與風度俱佳,所以成為社樹的首選。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魯哀公看起來好像是對社主木頭的用材不太懂,所以問宰我。但宰我一聽,這話裡分明有話,就知道他心思了,不過既然沒明白問,也就不明白的回答。只是說,夏代用松,殷代用柏,周代用慄。

這說得沒錯,但接著後邊又加了一句非常隱晦的話:“周代用慄木,意思是要使老百姓害怕得戰戰慄慄。”慄木的“慄”與戰慄的“慄”,同音同字。本來夏、商、週三代社主選用不同的樹木,只是與各自都城的地域風物有關,與老百姓並無聯繫,現在宰我把“慄”與戰慄聯繫在一起,這充滿血腥的暗示,足以引起豐富的聯想。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他這話一出口,魯哀公當然明白了。為什麼說宰我的回答是別有用心,暗藏殺機呢?後人有一種猜測:古代殺死殉葬者的祭禮,就是在“社”舉行的,魯哀公問社,其實不是問木頭,而是問能不能殺人。為什麼要殺人,這與掃除魯國“三桓”貴族集團有關。而宰予最後那句話,是在暗示魯哀公痛下決心,用武力解決三家大夫專權的問題。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子聞之”,他們的問答傳到了孔子耳朵裡。孔子有個表態性發言:“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成事”,已成之事。“說”,解釋、評說。“成事不說”意思是事情已成,不要再解說了。“遂”,成功、實現。“遂事”,完成某事。“諫”,規勸、勸諫。“遂事不諫”意思是做完的事,不要再規勸了。“既往”,以往、過去。“咎”,歸罪、責備。“既往不咎”意思是對以往的過錯,不必再責備了。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對於孔子這番講話的重要意義,歷來有不同版本的理解。一說是孔子責怪宰我自作聰明,故意去挑動哀公的殺伐之心,同時也提醒魯哀公不要輕舉妄動:“已做成的事,不要再去評說;已做完的事,不必再去勸諫;已過去的事,不要再去追究。”也就是說,孔子是不贊成用武力改變魯國現狀的。“三桓”集團的專權由來已久,國君的大權旁落,責任在哀公的幾位前任,到了他當政時,其實事情已成定局,所以不必提了,你也別想收回來。你不提收回來,這個君主還可勉強當下去,至少表面上維持著國君的地位。若想收回來,一旦動用武力的話,說不定地位就不保了,並且戰爭機器開動起來,受害的還是老百姓。所以不要再去糾纏歷史舊賬,而要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這無疑體現了孔子的政治智慧,反映出對於現實問題通權達變的理智。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孔子洞察了哀公與宰我的陰謀之後,也並沒有提出反對,只是告誡他們要謹慎從事。那麼“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句話的意思就成為:“有可能成功的事,千萬別說出來;有可能如願的事,也不要去勸阻;做了的事,哪怕失敗了,也不要怪罪追究。”這有點像與土匪對暗語,用黑話來回答黑話了。孔子到底是不是有這個意思,也很難說,反正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我們知道的歷史事實是,魯哀公最終被三桓勢力逼走,失國流亡,客死異鄉。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至於宰我,最終的結局似乎更有些撲朔迷離。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他後來前往齊國獨自發展,在擔任臨菑大夫時,參與了田常作亂的事,被砍了頭、滅了族。不過也有人考證被殺的是另一個叫闞止、字子我的人,不是這位睡神。不管結局如何,後人對宰我還是十分敬重的,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菑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這隱晦暗語裡,究竟包含怎樣的深意?

學論語記成語:

成事不說

既往不咎

【本文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系列原創作品《回到春秋讀論語》第61章(八佾篇之二十一)《隱晦的暗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大家轉發。如需閱讀作者已發文章,請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