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周杰倫齊發聲:感謝當年逼過我的爸爸媽媽

朗朗、周杰倫齊發聲:感謝當年逼過我的爸爸媽媽

最近,知乎上有一位母親提問:

“給女兒報了鋼琴班,她不想上。我小時候也是不想學鋼琴,但是長大後倒是很感激父母讓我學琴。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被父母逼過呢?”

看到問題後網友們紛紛留言,其中最多的是遺憾——“很遺憾小時候爸爸媽媽沒有逼過我”、“要是當年能再堅持一點,現在也不至於沒有任何特長”……

雖然這種簡單的問答沒有什麼權威性,但我們可以發現,那些曾經被父母逼過的孩子,多年後大多對父母報以感謝。由此可見,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適當的逼一下孩子,不一定是壞事。

孩子確實需要尊重和自由,但也需要父母的引導和鞭策,當孩子鬆懈不前的時候,更需要父母推一把。

換言之:優質的教育,離不開適當的“逼迫”。

朗朗、周杰倫齊發聲:感謝當年逼過我的爸爸媽媽

去年上映的口碑電影《摔跤吧,爸爸》,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爸爸是印度摔跤冠軍,退役後希望兒子能贏得世界冠軍。孰料,妻子卻生了4個女兒。

後來偶然之下,爸爸發現女兒們都有著極高的摔跤天賦。於是,爸爸就像雕琢璞玉一樣,開始對女兒進行訓練。

開始,女兒們因為承受不住周遭的歧視和訓練的辛苦,對爸爸進行堅決的抵制和反抗。

這時,女兒們參加了一場婚禮,年僅14歲的新娘,流著淚說:“我羨慕你們的父親與全世界對抗,就為了你們有個好未來。”

女兒這才明白,嚴酷的父親,有著讓她們擺脫女性低下地位的遠見:做更好的自己,才有權力選擇未來。

在爸爸嚴酷的訓練下,大女兒吉塔率先進入國家體育學院。但新教練的訓練,讓她落入了“首戰必敗”的魔咒。

在吉塔幾欲放棄時,智慧爸爸再度上線,繼續逼了女兒一把:他在家中搭建起訓練場地,對著VCD分析女兒失敗的原因,全力以赴的幫她克服困難。

決賽時,雖然父親不在場,但吉塔仍然受到了他的精神的鼓舞,戰勝了自己,為印度贏得了金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適時的“逼”一下孩子,就能挖掘出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在“逼迫”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積極正面地鼓勵,肯定孩子優秀的表現,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就能促使她們迎接更加完美的未來。

朗朗、周杰倫齊發聲:感謝當年逼過我的爸爸媽媽

樂壇天王周杰倫才華橫溢,不僅有“絕對音感”,還彈得一手好琴。可是他在做客《魯豫有約》時卻坦言,自己學琴是被逼的。

一開始,周杰倫學的是畫畫,但因為玩性大,水平久未長進,不久便放棄了。後來才改學鋼琴。

為了防止兒子重蹈覆轍,每當他練琴時,媽媽就拿著棍子站在後面,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節目中,周杰倫說,要是沒有媽媽當年的逼迫,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無獨有偶,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曾說:“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很多人認為:郎朗是被逼出來的“匠人”,其父親郎國任的教育方法畢竟只對少數人有效,這種以犧牲童年幸福為代價的成長方式並不該被推崇。但長大後的朗朗依然感謝自己的父親,感謝父親當年的逼迫。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殘酷”的,但在殘酷的背後,可以看出父母培養孩子各項特長的遠見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

朗朗的成功無法複製,我們也不一定都學習郎國任的教育方式,但是我們必須要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絕不能讓“放任”害了孩子。

朗朗、周杰倫齊發聲:感謝當年逼過我的爸爸媽媽

同樣的,臉書CEO扎克伯格的爸爸,也是一位懂得在關鍵時刻逼孩子的智慧父親。

扎克伯格小時候,爸爸發現他對電腦編程有濃厚的興趣和天賦。

於是,小扎10歲的生日禮物,是當時還是天價的電腦,和一位計算機工程師老師。

12歲,在父親的逼迫和鼓勵下,小札堅持不懈,花費數週,經過反覆編寫、調試,終於獨立完成了人生第一個程序——“扎克網”,成功連接了父親的診所和家裡的電腦,實現了遠程信息的發佈。

此後,小紮在編程學習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高中時,就有公司開出百萬年薪邀請他入夥。但在父親的“逼迫”下,他斷然拒絕,考入哈佛求學。

後來,小紮在哈佛宿舍搞出臉書,訪問量比哈佛官網都要多。

扎克伯格的父親在採訪時說,他一直是放養式育兒,但從上面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在扎克伯格人生的幾個關鍵點,父親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扎克伯格的成長之路,父親從未缺席。

《十六歲的花季》裡有這樣一句話:人生的路很長,但最緊要的只有幾步。

在孩子成長的重要幾步裡,最少不了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砥礪。

在關鍵節點上,父母應該起好引導和推送的作用,當孩子不願意堅持或想放棄的時,父母要適時地、有策略地“逼”孩子一把!

那麼,有遠見的父母,如何在關鍵節點,有智慧地逼孩子努力呢?


朗朗、周杰倫齊發聲:感謝當年逼過我的爸爸媽媽


1、挖掘孩子的天賦和優勢,讓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父母如果不瞭解孩子的天賦和優勢,教育學家建議:調動孩子的主動性,將選擇權還給孩子——留心孩子的愛好傾向,收集相關課程,讓孩子自主選擇。

2、當孩子面臨困難,想退縮時,“逼”孩子一把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父母可以用共情、陪伴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看起來你有點灰心,是不是最近練習沒有達到要求,感到沮喪?你想哭就哭出來,媽媽(爸爸)陪你。

等孩子情緒好轉,父母再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適當的給予“逼迫”。

3、幫助孩子制定最終目標,拆分小目標

《摔跤吧爸爸》裡的父親把贏得世界冠軍定為女兒的最終目標,但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將其拆分成了打敗所有男孩、打敗專業選手、贏得全國賽、進入國家隊、參加國際比賽等小目標。

這種方式我們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學習:幫孩子樹立長遠的最終目標,並拆分成若干個明確的、可量化、可達成、可執行且有時限的小目標。最後,讓孩子像爬樓梯一樣,通過攻克一個個小目標,一步步朝著實現最終目標的方向前進。

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信裡有這樣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父母們都知道,學習一項技能,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而父母的“逼迫”,就在引導孩子懂得堅持的重要性。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在父母適當的“逼迫”裡,激發無限潛能,擁抱更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