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改變不了孩子

学区房改变不了孩子

讀者 @娜子 留言:

生了小孩之後才意識到為什麼學區房這麼貴。周邊有位優秀的學霸朋友選擇丁客是因為在上海怕買不起好學區房,不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讀者 @七月 留言:

一線城市好的學區房都是高溢價,房價甚至翻倍,南京這個二線城市的一線學區房也奔十萬一平米去了,想買也買不起啊!

讀者 @chic 留言:

請教一下,學區房在孩子幾歲的時候開始準備比較好?

孩子教育的事不是很懂,而且我一直不建議買(尤其是投資)學區房。

但是前陣子為了寫孩子教育的文章,密集採訪了十幾對家長,學區房自然是繞不開的話題。經過家長們的一番說教,我也很理解他們的考量。

所以本文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轉述採訪過的家長們對學區房的理解,後半部分從投資角度,聊聊我對學區房的看法。

学区房改变不了孩子

一位畢業於央財,在海淀買了學區房的父親的觀點讓我印象最深刻。他說:

學校由「師資」和「學苗」兩部分組成。師資決定教學水平,學苗不僅決定學習氛圍,更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人脈。


師資欠缺我可以花錢補,但是同學質量和關係,完全由學校決定,你說就衝這點,這錢值不值得花?


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央財的圈子文化對我影響很深,我也從中受益。


「可是學區房改不了孩子」,我質疑道。這位父親不置可否,他的觀點是我為學票付費,其實買的是「概率」。


學區房讓小孩子唸了更好的公辦小學,教育質量有保障不說,優質初中也更願意錄取優質小學的學苗。


從初中開始,淘汰就來了。


北京2014年普通高中的升學率是61.2%,很多地方都是50%多,也就是說一箇中考刷掉了小一半的學生。北京本科錄取率67%,算上那幫出國的孩子,實際會更高。


我當時看到這個數據的第一想法就是先別管高考了,中考才要命啊,一旦被刷就和本科無緣。


我買學區房,就是儘量給孩子提高一些升學概率。


學區房改變不了孩子

我在網上看過很多評論比如在孩子身上花了那麼多錢,確定能培養出一個百萬富翁來?


哪個當爹的會這麼想!我不就是想讓孩子能考個還行的大學,能找個還算體面的工作嘛。

還有一對家長也很有見地。他們對那句著名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完全不care。

孩子的起跑線是家長給的,我不逼他更上一層樓,我逼自己多買幾套房子給他,包括學區房。


老錢,學區房和出國留學一樣,是消費品啊,我花錢給孩子的入學資格買個保險,送她出國開開眼界,你老算回報率幹啥?我沒想回本。

我啞口無言...

還有家長說要綜合考量,最好別勉強硬上。學區房只是配套的一項,如果只這一項就力竭了,其它花錢的地方跟不上,孩子很可能會自卑,那還不如不買。

我採訪的北京家長中,買不起學區房的都對天津表達了濃厚的興趣。之前就知道天津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有優勢,仔細研究才發現,天津中考的升學率在北方也是名列前茅。

還有家長(主要是當爹的)並不想買學區房,但是家裡人根本不同意,很多母親在孩子問題上不會有絲毫妥協,力所能及必須給最好的。沒辦法,半推半就地上車了。

以上內容主要是轉述家長們的話,不代表我的觀點。

而且我發現自己弱爆了,根本說不過這些當爹當媽的,很多想法我也慢慢認同了。

多一種聲音是好事兒,大家會考慮得更全面。

学区房改变不了孩子

下面從自住和投資角度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我在重慶買的房子邊上就有個小學,但肯定不是學區房,撐死就算配套比較完善。

事實上很多房子都是這種情況,就是配套而已,根本算不上「學區房」。

學校有公辦和民辦兩種,學區房的準確定義是:

和牛逼公辦小學對口,可以憑戶口或產證順利入學的房產。

這類房子絕對會有高溢價,多出來的錢就是學票的價值。

當然我並不覺得學票貴有啥不合理的,稀缺的資源要拿錢搶天經地義。

但我隱隱覺得教育資源貴應該貴在學費上,而不是學票上。

不管怎麼說如果是為了孩子自住,我已成功被家長們說服,現在不反對買學區房了,原因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

既然如此,就來總結下購買學區房的注意事項:

1 最重要的,一定要買真正的學區房,別買錯了。

2 在區域選擇上,要了解大版塊的升學序列和教育資源分佈,不能只盯小學看。

因為你一旦選擇了某個區的小學,初高中大概率還是在這個區念。所以在小初高三檔都有不錯教育資源的大區才是首選。

3 學區房單價會貴很多,所以面積越大,學票越貴。如果單純為了學票而買,學區房要買小,這樣才能儘量支付少的溢價。

4 除了要熟悉所在城市的教育資源,還要熟悉政策。

比如上海的「公民同招」就加大了學票價值;再比如有的學校5年內只能解決一個名額,這種情況就得看上家有沒有用掉;

不同城市的政策都不一樣。

5 最好在孩子入學之前兩三年下手,買入後全家上產證、上戶口。

如果是投資,我還是老觀點:學區房或者因為配套裡有學校而高溢價的房子,別碰。

讓房子歸房子,讓教育歸教育。

一紙禁令可以上民辦幼兒園無法上市,也可以讓學票和房產無法掛勾—這就是學票最大的政策風險。

很多人覺得學區房扛跌,增值快。你搞清楚,是學票增值還是房子增值?

真說增值,你投資的房子突然被劃片變成學區,增值幅度肯定比學區房大。

對學票,銀行也是不認的。正常二手房評估價打9折,高溢價學區房評估價打7折都有可能。

房產投資,說到底還是投資,安全邊際和預期漲幅才是最重要的。

本來今天只想寫學區房的,但我發現,不管怎麼寫,孩子教育是繞不開的話題。

我相信很多家長內心也是不認可的,可身在洪流之中,裹挾之力非己能抗,只能順著走。

但凡稀缺資源,貴是必須的,我認可私立學校、私立醫院的高收費,但堅決不認可把這部分溢價轉移到房子上。

昂貴的學費和醫藥費可以提高老師和醫生的收入,可昂貴的房價讓這些價值在房東和接盤俠之間流轉,對產生價值的人無益。

在採訪過程中,家長對他們的選擇有著充分的自洽,實在不行,一句「等你有孩子就懂了」都能懟回去。

儘管有再多的合理性,但你總會隱隱覺得哪裡不對—我們的教育在培養恐懼平凡的人。

這個路徑的缺點,早晚會顯露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